随笔浅谈改变
追求改变,是因为随着科学进步,总是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案。
“想要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自己!”这是我们一贯的认识,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起来似乎也是先改变自己再由己及人,改变周围环境,进而扩大影响范围。但改变自己的过程中,究竟是我们自己经过修身磨砺,在理论和经验上进行充分论证,具备了实现理想的能力,还是早已任由他人改变自己,磨去了棱角变得圆滑油腻。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初心还在吗?曾经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拥有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少年,科学家、宇航员、音乐家、舞蹈家、探险家、作家……在那个时代,这些身份是一种极致的象征,普通人眼中最强的人,是最伟大的遥远的目标,是最终的美好与幸福。
但随着成长,曾经的美好似乎一去不返。修身好像没能让理想变得丰满,反而令人失去了理想,更不用说让它具备实际可行性。
修身不好的原因可能是自身的,愿望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人有差异,尽管我们已经尽力让所有人受到同等待遇;也可能在外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金钱几乎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于是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前提变成了机械式的赚钱,不再关注身心健康,遑论改变世界。现在我们在做的,大多还是为衣食住行劳作奔波。
有时候自身与外界的因素是纠缠在一起的。我们似乎很少自问: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是自由的、幸福的、安稳的还是富裕的?我们似乎很容易接受已有的安排,他人的给予,无论来自父母还是其他长辈,由他人给予的也很容易不珍惜,且随时存在被拿回的可能。而冒险走自己的路便要独立承担所有风险,对比差距之大瞬间令人胆寒。一边是全力支持的给予,另一边是毫无帮助的冷漠,这很容易让人觉得别无选择。
然而探索未知是生命体的天赋之一,即使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也能通过鞭毛运动到未曾到达的位置,去寻找食物、适应环境、繁殖后代,更不用说通常的动物、家禽。人类在这一点上的表现更为突出,不仅因为一成不变的环境会令人厌倦和无聊,更会因此影响到社交、适应、学习和工作能力。同时,即使是前人已总结的经验,依然会在不同条件的实践中经历考验,因为每个人的观察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总结出特例,更加精准细致地注释或完善已有的经验,甚至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
可见对未知的探索多么重要,即使是对已有的经验。
问题是,我们是否允许每个个体想自己所想,并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做自己所想,无论身份阶层,不受知识领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特殊经历,总结出特别的经验。基于庞大的人群基数,普通人发现新方案的概率可能和精英们一样高。尽管在可能存在的分歧争论中或将拖慢整体节奏,但尊重差异便接受了一部分现实,这将为创造与改变提供前提条件,加快优化既定的方案(经验)。
我们注重传承,这是文明发展壮大的基石,但诸如“三纲五常”这样的糟粕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随处可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运作效率。因此我们很难改变自己,我们的人格由多种因素塑造,可能具备勤奋、善良、勇敢、坚韧等精神,却难以养成探索精神,因为我们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大多也没有容忍犯错的环境,而当我们成为权威的时候,面对质疑又可能同样放不下身份,放不下面子下不来台阶。
于是当我有能力改变周围的时候,是会以前人同样的权威否定底层与弱小,还是会记得那个最初的理想,让世界更加美好幸福,这是一个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