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文艺——谨以此篇献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诞
战争与文艺——谨以此篇献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诞

作者介绍:舒德训,湖北宜昌夷陵人,笔名德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专家,人大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代表著作有《红岩茶花女》、《人民的文艺》、《燕子声里》、《吆姐儿嗬》等。作品见诸中国国际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湖北作家舒德训长篇纪本文学《人民的文艺》“战争与文艺”篇——为新中国文艺奠定了不朽基石的著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有力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建和建国后我国文学、文艺、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现节选小段,以飨读者。
一
“大家为了真理进行热烈地讨论”;毛泽东烫人的话令人振奋,摄影师吴印咸用相机捕捉了这个沸腾的场面。1942年5月4日:延安《解放日报》最先向世界报道了中共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的消息。
潺潺溪流的延河水,巍巍耸立的宝塔山。陕北黄土高原上一道普通的山谷,山坡上一排长长的石窑洞在一个大时代的风云际会中齐臻臻地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阳光暖暖地把窑洞石头照得像上了釉油,满山谷耸起黛色大树,风摇着它们的光影时,整个神州都感到晦明的变幻,这便是杨家岭了。
鲜花盛开的时年5月2日,远处炮声隆隆,三根木棒撑起一盏高挂的煤汽灯,就在杨家岭被战争破坏成的中共中央办公厅门前的空地上——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除中央首长外,还有从各地赶来的延安文艺界精英共100人左右参加的关于文艺问题专业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会议开幕了,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们,有秩序地坐在凳子上在灯下聆听毛泽东的总结讲话;精粹、光辉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文学艺术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
“萧军同志:请你第一个发言。”会场上,毛泽东致大会开幕词一念完,首点萧军发言。
时以《八月乡村》闻名的萧军曾当过兵、当过教官,是中国共产党的朋友鲁迅的学生,为人心直口快,说话坦率慨白,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他很是器重,萧军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1年又被当选为该协会主席。
“你是学炮兵的,就第一个开炮吧!”坐在身旁的丁玲轻轻推了推萧军对他悄悄地说道。
……
二
那是1938年3月18日,年轻气傲的萧军第一次在延安见到了和蔼可亲的、礼贤下士的毛泽东时,便倍觉自己耐心不够的急性子脾气自渐就太渺小了。非凡气度的毛泽东使萧军对毛泽东领导的这支队伍的印象十分深刻,使萧军更加积极地投身到这支有着崇高革命理想,对战胜强大敌人充满信心和革命乐观精神的队伍中来。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任务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实现民族解放,在灾难深重和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必须为当时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两个历史使命服务。而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受到的教育也各不相同,急需一个统一的要求。1941年7月下旬,萧军到毛泽东那里直言不讳地将他所见到的一些不良现象以及某些同志的宗派势力与行邦作风作了反映,并向毛主席建议“党应当制定一个文艺政策,使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有所遵循有所依据,有利于革命文艺工作的发展”。
“笔和枪一样是战胜敌人的两种锐利武器”,毛泽东非常重视文艺工作在整个中国革命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陇东前线用电报发给了丁玲:“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临江仙》词赋十分熨贴地道出了他对文艺的清醒判断。“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更要有文化(艺)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我们要从文的方面夹击日本帝国主义,使日寇从此在我们面前覆灭下去……使得艺术的武器,在抗日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你这个建议很好……帮我收集一下文艺界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好吗?”毛泽东对萧军说。
萧军回到住所,立刻把手里现有的一些材料陆续寄给了毛泽东,写信向毛泽东借阅《毛泽东抗日言论集》……
1941年8月28日,萧军又去毛泽东处聆听了毛泽东对文艺座谈会的开法和整顿作风问题的见解,对“关门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事关整个中国革命前途很大关系要作一番改变,毛泽东对萧军说:“由大家提出讨论,日后再作决定。”
萧军深受感动,不负毛泽东重托:一方面将他陆续收集到的文艺界资料给(向)毛泽东寄去致信反映关于召开文艺座谈会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还于4月4日写了一篇《论同志之爱与耐》经毛泽东审阅删改后,刊发在4月8日《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4月7日,萧军接到毛主席信去毛主席搬住的新窑洞,毛主席提出了文艺上的内容与形式,作家的态度,作家与一般人的关系三个问题,再就是新杂文问题。毛主席说:“延安的作风要作一番改变,党已经做好了决定,对于过去的‘本位主义’、‘关门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不正的党风要给予教育和纠正,文艺(工作)方针问题先个别交换意见,开小座谈会,统一认识后再开总座谈会”等问题。萧军与毛主席共进晚餐后酒后放胆“宗派势力,行邦作风对人不够善意、友爱,矛盾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团结,对革命事业无利,我要学鲁迅写杂文,批评‘借同志底血把自己伟大起来的人’的本位主义”。毛泽东劝萧军这怕伤了那些曾经这样做过的人,请萧军要多描写群众,少描写领袖。毛主席与萧军“朋友化”些谈话使萧军从内心感激并接受了毛泽东的劝告,谈话中断了2至3天,毛泽东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要再讨论再研究,于是:4月13日又写信给萧军“……前日所谈关于文艺方针诸问题,拟请代我搜集反面意见,如有所得,请时示之为盼”。
这一次萧军应毛主席约去主要谈不同时代的作家和个性问题,从高尔基到鲁迅,从艾青到丁玲,从整顿“三风”到新老干部关系……可以说围绕文艺问题;天南海北,海阔天空无所不包,他们二人还就文艺有关问题尽情畅谈,互不遮瞒,连续谈了五六个小时。延安文艺界的“同志们中间还有唯心论、洋教条、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缺点……”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毛泽东认为这是文艺工作者对革命文艺到底为什么人服务以及怎样服务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是关系到组织建立一支革命文化队伍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大问题……1942年初,毛泽东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文艺工作者的意见和想法,4月初又几次与作家,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同志用书信或面谈“关于文艺方针”诸问题,4月13日,毛泽东邀集鲁迅文学系和戏剧系几位党员教师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曹葆华、姚时晓等到杨家岭交换意见说:“你们是主张歌颂光明的吧?听说你们有委屈情绪,一个人没受过十年八年委屈就是教育没受够……”从1940年1月文协会后至1942年5月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因为当时全党受王明教条主义的影响,文艺界出现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作家的立场观点等许多问题,文艺界许多脱离实际、崇洋崇古、看不起歌颂抗战的文艺节目等现象。自1941年7月萧军向毛主席提出建议到1942年4月,经过9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召开文艺座谈会的时机已经成熟。
经过充分准备之后,1942年4月27日,毛泽东和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凯丰联合签发了《会议贴》,毛泽东先约两名作家草拟一份参加座谈会的名单,中共中央办公厅按照名单发出100多份油光纸印的请贴“为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5月2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召开座谈会,敬请您届时出席为盼,此致。”
/萧军同志/准备星期六开会/我派马来接你/……毛泽东/四月二十七日/。当时延安没什么交通工具,为急于和萧军研究一些召开文艺座谈会的问题和情况……萧军骑马赶到毛泽东处。
……
延安文艺座谈会如期召开,大会由凯丰主持,毛泽东致开幕词作了“引言”的讲话:“同志们,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革命文艺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致词刚一结束,第一个被毛泽东点将发言的萧军题为《对当前文艺问题的我见》,接着是丁玲、艾青、何其芳等作家发言,认为在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文艺与政治是殊途同归的,文艺有自己的特殊性,虽然应该服从政治,但不能变成政治的附庸和留声机。萧军的发言两天后(即5月4日)刊载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本报之使命如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一语足矣以尽之/……是本报的使命/——《解放日报》发刊词中毛泽东第一句话,一直遵从‘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的固定模式,以国际报道唱主角的延安《解放日报》最先向世界报道了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的消息。1942年5月6日又开了第二次大会,毛泽东、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到会听取大家的发言。这次座谈会前后历时21天,几次小组讨论会和两次大会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听说毛泽东要在最后一次会议作结论,未被邀请的文艺工作者也去了……桌子四周放了20多条长板凳,文艺工作者有秩序的座在凳子上聆听毛泽东讲话,办公厅挤得满满的,后来的人没有座位,只得站着听。毛泽东在5月23日大会上做出了总结性讲话即(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结论说:“我对文艺是小学生、是门外汉,向同志们学习了很多,前两次是我出题目大家做文章,今天考我一考,大家出题目,要我做文章,题目叫做‘结论’……”。
三
1942年5月6日,发端于中国西北角杨家岭诞生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赓续“五四”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奠定了不朽的基石,一个核心的观点:即文艺大众化观念。“文艺为什么人?”“文艺如何为?”宗旨和手段,目标和途径两个基本问题密切联系,辩证统一。文艺不仅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同时也希望人民群众也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的同时,也是被接受的主体,‘讲话’为新中国文艺走向普及、繁荣指明了方向——从此,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就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面旗帜指引和鼓舞着中国文艺家们奋勇前进!毛泽东原创性、超越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人民大众文艺的旗帜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当时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延安,首开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新时代,其理论优势和历史价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文艺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辩证地扬弃,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的人民性核心观点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延安时期的文艺经验和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化的结晶,“讲话”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更加系统深刻地解决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在文艺中的主体地位问题,从全球视野看,既便是西方的那些带有革命色彩的左翼文艺理论包括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时尚未发现任何一种文艺理论明确提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主张。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的讲话并没有马上发表,后来,毛泽东嘱咐秘书胡乔木根据速记稿加以整理,在速记稿的基础上,胡乔木参考自己的笔记调整了“讲话”次序,将《引言》和《结论》的讲话内容合成一篇交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又在整理稿上仔仔细细地作了修改,直到1943年3月13日,为配合延安文艺界遵照“讲话”精神掀起的下乡热潮,经毛泽东同意,才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毛泽东“讲话”部分内容,这是“讲话”首次公开发表之际,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千千万万将士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一批热血青年、文化界名人和知识分子陆续来到延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最广泛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旗帜下,1943年,鲁迅逝世7周年之际,“讲话”经毛泽东再次修改润色,全文公开发表于《解放日报》第一、二、四版上。
中国文艺从此一扫低沉、哀怨、缠绵,奠定了高亢、明朗、激情的基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文艺战士们不约而同从东北、华北、西南、海外走过敌占区,走过封锁线来到延安挥拳振臂,呐喊高呼/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北风吹》、《南泥湾》……抗日战歌,歌声在苦难深重、战火纷飞的中华大地迅速传唱,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斗志和信心。《白毛女》、《逼上梁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兄妹开荒》……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贺敬之、丁玲、于蓝、华君武、艾青、蔡若虹、周巍峙、吕骥、柯中平、罗工柳、古元、王昆、李焕之、欧阳嶟、王朝闻、刘炽……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文艺家名字从此定格史册。文艺工作者将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建设成文艺大国,文艺工作者戮力与共将中国文艺推向一个光辉的阶段。
责编: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