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MIT商学院录取, 我要去纽约!

基本背景:
美本
GRE:158+169
托福:免考
申请结果:CMU MSCF, MIT Mfin
我对金工申请的准备大概是大一暑假开始的,大概流程如下:
大一暑假:GRE
大二寒假:一段私募基金实习
大二暑假:一段clustering方面的科研,一个data analysis的实习
大三寒假:腾讯data science实习
大三暑假:投行jefferies实习
大四上期间:一段deep learning的科研,CFA exam
标化成绩
GRE我是大一暑假的时候集中性地准备个一个多月就去考了,总分326但数学崩了,于是马上报了最近的一次考试,差不多隔了21天。最后申请用的是第二次的327分。对于GRE考试我有两个心得:1. 越早准备越好。本科期间的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是逐年累积的,大一的时候很可能专业都没定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很好的实习,因此大一暑假是考GRE的黄金时间。尤其是美本同学刚经历过SAT,准备GRE说实话感觉大同小异,就是个语言考试。这样一来,大二大三积累了更多的math和cs的技能之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做科研、做实习,而不用分出宝贵的时间去准备GRE。2.尽量用假期空出足够时间好好准备GRE,一次性拿下。学期间准备GRE的效率很低。GRE的关键就是背单词,一次考完没过等隔一段时间再考第二次就得再背一遍单词,浪费时间。如果像我一样第一次考完成绩不行,最好马上报近期的考试,不要拖。最后一个小tips,GRE只要过325的线基本就可以了,不用一直刷。如果真的想再刷,就想想自己的opportunity cost。我当时是觉得,为了再考一次GRE刷题背单词的时间都够我考个CFA了,再加上我的背景里金融太少,最后决定还是考CFA。
GPA没什么说的,在保证该上的课都上了的情况下越高越好。除此之外,较高的课程成绩是和教授connect的好机会。举个例子,我之前上过一节data mining的课,我觉得这个课很实用,教授人也很热心,于是我就花了比其他课更多的精力去学去思考。之后的科研机会和推荐信都是水到渠成了。我的三段科研都是在上了教授们的课、拿到好成绩之后获得的机会,其中一个还是教授主动找上我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做个科研。
实习和科研
在金工申请中,实习占了决定性作用。只要和programming或者statistics相关的科研都是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能有一个big name的实习的话,cmu哥大一类的传统金工项目就很可能录取。实习申请方面我能分享的不多,最主要的是抓住机会吧。能拿到面试的话,就应该花足够多的时间去准备。我申请jefferies的时候,网申过了之后是有一轮phone interview和onsite superday。我在查了interviewer的背景之后大概猜到会被问一些cs方面technical的问题,所以好好准备了data structure和algorithm方面的问题。小tips:无论是实习还是研究生面试,答不上来的问题也要尽量答,自己会的部分要说出来,表达清楚思路。不会的部分说出自己的猜想(有依据的猜想,不要瞎说),并且告诉interviwer事后应该查阅什么资料来解决这个问题。
科研相比实习直观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但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文书的一个好素材。而且我觉得实习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实习的内容都是manager assign的,并不能自己决定。运气好的话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运气不好的话基本上打杂类的data cleaning。但科研有更多的空间给我们自己来决定要做什么,可以弥补实习cover不到的地方。
文书和面试
面试在申请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觉得面试需要体现出来的是你的思考,你的想法,而不是你具体做过的事。很多时候招生官的technical背景还不如candidate,所以没有必要过于细节地描述这段科研或者实习里你做了什么事情,毕竟你的经历在文书和简历里都已经陈述过了。当招生官问你,你有什么金工相关的经历的时候,应该一两句话概括实习内容,更多地侧重在我从这段经历学到了什么,它引发了我对于金融市场怎样的思考,它对于我职业规划有什么影响。面试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职业规划。虽然大部分人对于未来做什么是不确定的,但你需要一个职业规划来体现你对你career path的思考,同时,文书和面试中的职业规划是串联自己琐碎经历的一个很好的agent。
关于世毕盟
我想要先make it clear,研究生申请主要靠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擅长什么,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经历。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世毕盟的作用。等着世毕盟的mentor和指导老师来告诉你你现在应该申实习啦、现在应该申科研啦是不可取的。
世毕盟对我的帮助:我的mentor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职业规划上给了我很关键的指导。他指出,我的背景非常tech,在tencent和jefferies做的实习都偏向developer,programming比较多,同时对infra-structure有所接触,所以quant developer是个比较贴合我背景、同时又能把我和大部分申请者区分开的定位。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的文书和面试都是围绕这个定位展开的。mentor还帮助我修改了简历和文书,无论是专业用语的选词还是语句上都有很大提升。
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也很细心,申请流程一些不清楚的地方都有给我指导,还得时常要听我发牢骚哈哈。世毕盟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面经,模拟面试也非常有帮助 - 帮我mock普林一面的是google的manager(斯坦福大学校友),对我的回答提供了很多有用建议,比如语速放慢、回答职业规划要想清楚自己的motivation、多反映自己学术之外的一面例如跳舞篮球, etc。帮我mock普林二面的学姐是普林金融校友,提供了很多她对普林的了解,mock之后也热心回答了我对普林的问题。和世毕盟一起申请的另一大好处就是找到组织,我加了很多一起面试的同学的微信,大家一起吐槽怎么decision还没发,也很大缓解了我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