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做到这三点,就能与孩子有效沟通

2023-02-23 15:19 作者:豆芽儿很菜  | 我要投稿

正文: 2729字

预计阅读时间: 7分钟

267/365天日更


上周去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一年级家长会,


这次的家长会是以年级为单位召开的,地点在学校的阶梯会议室。


当我踏进会议室的时候,里面被灯光打得亮如白昼,


一进门正对着的桌子上放着签名册,大家有秩序地排队签字,


签好字再抬头找位置,


眼前,一阶高过一阶的座位上坐着三三两两的家长,中间的空位像零星的小黑洞似的嵌在其中,后排还空着一大片,


看来我来得不算晚,


一般情况下,座位都是按照不同班级分区域安排的,


果不其然,像之前一样,最前排的桌子上均匀放置着各班的名牌,


右边四列是101班,接着是102、103,最左边的四列是104班,


我果断沿着最右侧的过道向前走,找了个空位坐下,把本笔从袋子里取出,只等开始。


几分钟后,前后左右基本塞满人头,第一排的老师和校领导也已经各就各位,


门口也不再有家长鱼贯而入,敞开的大门闭得严实,


主持人拿着话筒走上讲台,背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主持人是学校教导处的老师,每次的年级会都是由她主持,她总是会声音温柔、笑容可掬地欢迎大家,


“时间真快,已经2023年了,我们的孩子们也在度过愉快的寒假后,开始了新的学期,这是我们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感谢大家的到来……”,


欢迎词一结束,主讲人吴流铭吴医生便随着主持人的邀请来到台前,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吴医生,第一次是在上学期开学初的家长会上,


我对她上次关于“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的分享印象深刻,


里面提到“起个名字战胜它”、“大脑盖子”、“动物脑和人脑”等,


她能将孩子成长中的内核问题剖析出来,深入浅出地讲给家长们听,


吴医生是附近医院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诊室的咨询师,对于孩子成长的研究她是专业的,


这次她穿着一身干练修身的白色西装,一头长发打整得一丝不苟,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有朝气,


“大家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下面的家长们只是笑笑却没有人搭腔,


“可能大家记不起我的样子,可是应该对我的声音、上次讲的内容还有点印象,来,谁能说个一点两点的?”


这次连笑声也没有了,大家全都低垂着头,生怕跟吴医生对视后被叫了去,


吴医生哈哈大笑,“吓得没人敢吭了,是不是恨不得钻到椅子下面?是不是有点像学生时代上课突然被老师提问?”


家长们的情绪一下子得到缓和,被带动起来,点头说道,“是”,


吴医生话音一转,“我们的孩子们现在在学校就经常会碰到这种状况,连我们自己都想要去躲,何况孩子们呢,


所以我们也要试着去理解孩子们,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积极主动。”


为了让家长们的注意力持续作用,紧接着,吴医生又发起一个两人游戏,


临近的两个家长组成一个小组,一个人握拳另一个人想办法把对方的拳头打开,


“时间到!有人打开了吗?打开的人请举个手”,她拿着话筒走到家长中间,笑眯眯地问。


身边恰好有人举手,她赶忙把话筒递过去,“这位家长您用的是什么方法呀?”


“硬掰”


“噢~那我问问您的同桌,她硬掰您手的时候您是什么想法?”


“我使劲儿捏着,不想让她掰开。”


“跟她对着干,是不是?”


“是。”


“谢谢你们的分享,特别好。还有谁也打开了?”


边说边走向其中一个举手的家长,“您用的是什么办法?”


“我就跟他说,‘我能不能看看你的掌纹?’”


“噢~您这样一说,他就打开了吗?是吗,另一位家长?”


“是,因为她很有礼貌。”


“是个好方法。”吴医生赞许地点点头,我也暗暗赞叹,


接着又问了几组后,我已经隐约感受到了区别,


这时吴医生适时总结到,“假如握拳的是孩子,家长是试图打开拳头的那个人,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受到的阻力更少一些?”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对,一定是善用沟通的方法更事半功倍。今天咱们的主题就是‘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接着吴医生洋洋洒洒地讲了很多,我也不时把有所触动、极其赞同的点记录在本子上。


之后,我又将它们提炼为三点,


这三点也是我会后到家分享给老公的,并提出我们要互相监督,把它们一一落地执行起来。


  • 第一,把“不要”改为“可以”。


当然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不要迟到”“不要乱跑”改为“可以迟到”“可以乱跑”,


而是表达的仍然是“不要”的意思,但是换成肯定的说法。


比如,“不要在客厅跑来跑去”,转换为肯定的表达是,“楼下住着小宝宝,你要把脚步放轻些,免得吵到小宝宝。”


“不要看电视”转换为,“今天时间不够,马上该睡觉了,明天是周末,你可以明天再看。”


留一道题供屏幕前的您思考,


在孩子非要买玩具可你不想买给他的时候,怎样用“可以”来表达你的观点呢。


  • 第二,慎用“为什么”。


我老公是个特别爱问“为什么”的人,可惜的是,并不是在求知方面,


举个例子,前几天电脑屏幕坏了,我向他描述完经过后,


他连续发问,“为什么你的胳膊肘要压在电脑上?”“为什么不能放在其他地方?”“为什么你不知道屏幕很脆弱不能压?”


我当时只觉得头皮发麻,因为他的问题并不是为了求得答案,而是换种方式在苛责、埋怨,


本来理亏悔恨的我反而一瞬间变得气鼓鼓的,扭头走开,不再理他。


他对一休也是如此,“为什么你会把碗打碎?”“为什么说话不算数?”“为什么你下车的时候不记得拿玩具?”


用吴医生的话来解释,当你在不平静的状态下,尽量不要提问,尤其是问“为什么”,


因为这时候,你的大脑盖子是打开的,动物脑也就是情绪脑在支配你,


这时候的问话只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和不配合,所以要慎用,


可以当你冷静下来,整个人很平和的时候,再仔细问一问会比较好。


  • 第三,执行到底。


轻易不要对孩子提要求和建议,但是一旦提出来,就要坚决地落实好。


比如,进门换鞋,


不管就彻底不管,他想换就换,不想换也随他,大不了多拖几次地,


但是想管,就要让这件事情落地,


提醒完他像没听见,直视着他的眼睛再说一次,还不行就牵着手把他拉到换鞋的地方,看着他换好。


这种做法会给孩子一个信号,“妈妈说的话像钉子,是一定要听的。”


相反,如果说了一次两次,他不换,你也就听之任之,下次该换鞋又跟着唠叨一会继续没了下文,


孩子会觉得,“妈妈只是说说,不会动真格,我不听也没事。”


长此以往,家长的话语分量就会降低,孩子也会认为不照做也没什么大不了。


当然,这个做法有个前提,


吴医生也谈到,“家长提出的要求,一定是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不能不切实际,孩子使足力气也办不到,也同样会挫伤对家长的信任度。”


仔细咀嚼,会发现以上三点有共性,


那就是,它们相较于自己的对立面,执行起来要复杂不少,


而说“不要”、说“为什么”、单纯地唠叨则简单得多,


但是养育本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可能凡事都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


就像吴医生说的,“遇到问题,我们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采用的方法究竟要把孩子带向哪里,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一点我们可要想清楚。”


总之,


把“不要”改为“可以”,


慎用“为什么”,


执行到底。


养育孩子,


也是成长自己,


它不容易。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


做到这三点,就能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