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实干 向高而攀——十堰仲裁委“期中考”交出精彩新答卷
千帆竞发,奋楫者先。在全市持续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工作的上半年,十堰仲裁委始终坚持着眼大局,立足实际,坚持按照“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仲裁工作要求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在提升能力促进仲裁工作提质增效,在转变作风中锤炼仲裁铁军能力与战斗力,以高质量的仲裁办案质量为守护地方法治公平正义、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驻足回眸,答案都写在上半年精彩的工作答卷中。元月至六月,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35982件,处理案件争议标的额14.92亿元。整体结案率达到73%,调解和解率达到62%,自动履行率达到57%。
提高站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

抓党建就是抓全局,强党建就是强能力作风。上半年,市仲裁委秘书处坚持党建引领仲裁事业发展,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彻到推仲裁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扎实推动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仲裁姓“党”,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支部党员强化党性锻炼的“主修课”,制定党支部学习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指导仲裁各项工作实践。认真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查摆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积极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组织认真落实每月支部主题日活动要求,上半年累计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6次。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丰富学习活动载体,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思想自觉,筑牢思想基石,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队伍仲裁业务能力,为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源泉。

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重点强化秘书处工作人员能力作风建设,切实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合。全体人员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自我剖析,找不足、补短板、强弱项。依托选聘优秀人才,组织召开业务交流会,开展“十仲”大讲堂以及安排骨干人才参加外出研修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仲裁队伍业务能力水平,更好得为当事人提供优质仲裁服务。
一线锤炼成长,深入开展调研。深入践行仲裁为民,在基层一线锤炼本领,展现服务民生担当作为。积极响应落实市委组织部“五亮五共”活动要求,组织在编5名党员干部向所在社区党组织报到,主动投身参与到小区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入户走访等工作中去,在一线中锤炼党性、砥砺担当。此外,市仲裁委秘书处负责人还带头面向全市范围内55家律所深入调研走访,形成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机构与市中级法院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在调研中进一步提升办案能力水平,擦亮仲裁服务品牌,提升服务效能。
提高质效 对标一流铸品牌

办案质量是检验仲裁能力作风建设的“试金石”。上半年,十堰仲裁委坚持党建引领,对标国内一流,一手抓管理机制建设,一手抓平台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仲裁办案质效,开创“仲裁数量增幅上升、办案质量和结案效率显著提升”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擦亮十堰仲裁品牌,提高仲裁公信力的社会认可度。
对标一流,从强化办案全流程管理机制增质效。以追求高标准高水平的案件质效为核心,加大对服务窗口、组庭、核阅等环节的层层把控。严把服务关,强化服务意识,专门建立了“五心”仲裁服务窗口,规范提供办事指南、便民服务用品,为特殊人群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常态化开展预约服务、帮办代办服务。严把组庭关,有效推进仲裁程序,保证办案质量。严行四级核阅制度,建立由秘书、审理部长、总顾问、驻会副主任层层把关的四级文书核阅制度。此外,针对疑难案件,还依托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全面保障裁决质量和权威。


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提高线上办案质效的有效手段。今年4月7日,市仲裁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王祥生带队与我市软件技术产业联盟就“互联网+仲裁”工作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双方重点就智慧仲裁涉及软硬件融合改造、数据治理清洗、电子短信发送等问题的处理作以深入探讨和技术论证,为保障新阶段网络仲裁信息安全准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发挥网络仲裁在调解多元化矛盾纠纷中的作用,该委员会还积极搭建了200余人的调解职场,每月可为金融机构直接清收不良贷款500余万元。同时,对案件流程管控系统再次进行优化升级,培训一大批专业过硬的在线金融调解员,进一步提升仲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总计完成线上办案35305件,涉及标的额5.49亿元。
提高品质 诉仲对接促公平

当前,诉仲对接机制在化解司法领域民商事领域矛盾纠纷、优化营商环境中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上半年,十堰仲裁委裁前调解委员会通过诉仲对接机制共处理各类民商事纠纷案件545件。其中,导入仲裁调解85件,调解后当事人当场履行后撤诉20件,调解、撤诉涉案标的额达4630余万元,累计落实惠民惠企政策为当事人减少诉讼费支出49万余元。
去年年底,市内某公司因逾期未还贷,其放贷商业银行请求予以解除合同、立即还贷,担保人连带负保证责任,涉案标额达125万元。今年5月16日,十堰仲裁委从茅箭区人民法院分流调解中心接收该案。本着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原则,该委为双方作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期间,本案为企业减少诉讼费用9700余元,减轻了企业负担。这只是十堰仲裁委诉仲对接机制下服务企业的生动案例之一。
今年以来,为不断提高仲裁办案质效,十堰仲裁委与法院共同探索建立诉仲对接机制并付诸实践,充分发挥仲裁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以制度创新探索推动仲裁制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历经两年摸索改进,目前已经形成成熟运行机制,实现诉仲无缝对接、运转顺畅、案件进出有序,为减少法律诉讼纠纷、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法治十堰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打通仲裁服务“最后一公里”,市仲裁委还持续加强分支机构建设,延伸仲裁法律服务。3月中旬至4月下旬,武当山旅游仲裁庭、竹溪县县域商事纠纷诉讼仲裁对接工作室相继挂牌成立。分支机构在原基础上再壮大,让当事人和企业就近办理就可寻求纠纷解决途径,大大节约了解决纠纷的成本,为进一步扩大各类纠纷案件诉前高效化解提供法治保障。
行到半途不止步,欲登绝顶再奋进。下半年,十堰仲裁委还将继续坚持党建与仲裁业务同频共振,在服务大局、仲裁为民、维护公平正义上砥砺实干、奋楫前行,为冲刺“全年精彩”、助力优化十堰法治建设谱写新的仲裁篇章。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刘俊 通讯员:刘汉平 钱洪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