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这样的李白,我还是不能接受
《长安三万里》由追光动画出品,追光动画此前出品过《白蛇》系列和《新神榜》系列,其中口碑最好的是《白蛇 缘起》,而这次的《长安三万里》超越了以往的作品,成为了在追光动画在豆瓣上评价最高的一部,目前豆瓣8.2,这对于国产动画电影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分数。

然而看完本片,我会有一种明显的不舒服的感觉。很快我也明白了为什么。那就是影片呈现出对高适和李白二人明显的褒贬。从二人青年到老年的对比,以及选取的事件都能看出电影在用李白衬托高适。

当然,一部电影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在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中,创作者将自己的价值倾向加进去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在剧作层面先定好了对人物的褒贬,再去挑选历史事件从而达到目的,实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影片中的高适和李白都是想要取得功名之人,青年时期二人均不得志,但由于李白才华横溢,得到举荐,但作为御用文人,政治才华无法施展,只能饮酒作乐,终生也未取得功名。不仅如此,在晚年还误入叛徒阵营,后落入高适手中,虽保住性命,但也到了人生尽头。
与之相对的高适,大器晚成,早年和李白一样不得志,没有李白的诗歌才华,蛰伏多年成为节度使,为国效力,还间接救了误入叛徒阵营的李白一命。
因此,很明显本片的绝对主角是高适,影片想要肯定的价值也是通过高适表现出来的。不管在创作时有没有意识,李白在影片中都成了衬托高适的角色。并不是李白不能成为衬托,而是要有意义。影片最后的字幕写了高适是唐朝诗人中功名最高的。那我觉得如果只是为了衬托高适的“功名”,真的大可不必。

影片中不止李白是陪衬,其他与李白一起饮酒作乐的诗人都一样,李白只是其中代表。这些诗人除了写诗饮酒作乐好像就不干别的。只有高适一心报国,没有灰心。
李白为何看起来心灰意冷,饮酒作乐,相当大的原因是在宫中的遭遇。然而这段情节是没有在影片中展现的,仅仅通过李白的一两句话带过。这便让人不解,甚至皇帝和杨贵妃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过。这么做可能是不想让李白这个角色过于出彩,导致高适的风头被抢走。
所以,你可以看出来影片透露出一种这样的价值观:功名越高越好。当然,这在当时诗人们的观念里可能的确如此。然而作为电影,并不是非要迎合这种价值观。这只是刻画人物的非常单一的维度。要是论诗人的官职,那李白确实很低,可能就比未入仕途的孟浩然好一点。但是论诗歌成就,传奇性,李白可能是数一数二的。李白这一人物的丰富性,独特性在电影里体现得并不好。根据史实,李白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仍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可见李白这一人物的丰富性。但影片也没有展现。

当然,你可以为电影辩护,因为李白和高适他们的人生历程本来就是这样的,有历史依据。当然,电影大体上尊重了历史事实。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有艺术加工,比如李白和高适在历史上是40岁之后才相识的。不过为什么这么改编,看了电影也非常明白了。
尽管如此,这部作品还是会戳中很多人的点,那些在电影院跟着一起背诵诗歌的人,应该看得很开心吧。
END

文章第一时间更新在公众号:Anti晓天,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