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自主研发,科隆新能实现年营收26亿
锂电池材料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高壁垒产业,技术门槛较高。因此,业内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必须持续不断的保持研发投入,才能保证技术优势。河南科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经过十余年发展,现已成功构筑起核心技术竞争壁垒。

通过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及行业特征,科隆新能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高效的研发组织体系。具体来看,科隆新能以自主研发为主,同时重视与外部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通过内外部资源的协同和聚集,形成“主体研发团队+外部研发资源”相结合的研发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助推公司转型升级和成长发展。
在自主研发方面,科隆新能内部打破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搭建了网络化、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创新资源集聚平台。材料研发中心和电池研发中心分别与销售、生产管理、工程、品质管理等部门构成无边界、扁平化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平台。
一般而言,科隆新能销售部门根据下游客户最新需求提出新产品研发或工艺改进建议,对应的研发中心结合相关需求进行立项,并负责具体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试验。生产管理部门、工程部门和品质管理部门从试生产阶段介入新产品开发,负责工艺优化、设备改造和调试以及保证新产品的连续稳定生产。同时,材料和电池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技术和人才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电池材料和电池产品的技术协同。
在合作研发方面,科隆新能外部通过与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针对特定项目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共同开展材料及电池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形成以项目为带动、内外部优势资源集聚的创新联合体,从而提升研发效率,快速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精准完成产品和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科隆新能注重与客户的共同开发,共同开发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生产,整体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与客户形成更为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
依托前述研发模式,科隆新能积累了粒径控制技术、结晶形貌控制技术、元素包覆掺杂技术、金属异物控制技术等三元前驱体制备核心技术,以及单晶烧结技术、球形正极材料烧结技术、正极材料包覆技术等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核心技术。截至2022年2月末,科隆新能拥有14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同时,以技术为驱动,近年科隆新能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科隆新能实现营收分别为144,121.26万元、155,517.81万元及268,302.03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5,428.15万元、5,593.14万元及7,395.01万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将带动动力电池、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等上游行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科隆新能凭借对技术研发的注重,将有望实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