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滨江路,被低估了的泸州城市彩带,川江文化代言者

江阳沽酒客虽然对泸州的民俗历史等等非常感兴趣,但是我并不是觉得旧东西就一定是好的,拆去的就一定要批判。时代发展不是一两个人写点文字,发点图片,然后再不断叹息就可以判定的,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辩证精神。
尽管作为一个发展缓慢的城市,部分人可能会对泸州心生不满,那么仅限于他自己可能对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偏差,这个城市有他自己的方向和归宿,我们想留下来的是精华,而不是一切照单全收,如果这样的话,别说泸州了,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停滞不前。
所以如果有人要问我:江阳沽酒客,你觉得这三十多年,保留泸州文化最让你值得推荐的地方是哪里?那么我一定会告诉你,它就是泸州滨江路,这个修建时间并不算长的泸州沿江而建的休闲之处,并且还在继续扩充,反而成为泸州新景新文化的代表。

泸州是一座江城,因为长江和沱江在这里交汇,沿河两岸自古就充满了烟火气息,当然灯红酒绿也不知道演绎过多少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的故事。在老的泸州八景当中:余甘晚渡、海观秋澜、东岩夜月等无疑不跟这江边搭上关系。
从李白月夜发清溪,到杜甫在工部滩头停靠,再到陆游南定楼上风雨展望,范成大“明朝同入大江来。”后后来的杨慎和张问陶在泸州留下大多数的名篇,都跟这滨江两岸密不可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使得泸州的江水特别有情调,也更具人文底蕴。

延续了近千年的泸州河滨的诗情画意,自从历经日军的轰炸后,泸州沿江棚户云集,残破不堪,据说抗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就提出了围绕城市中心半岛修建滨江路的设想。但是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只是停留在构想当中。
假如你只是一个八零后,我相信你依然会对未曾修建之前的河滩印象深刻。更年长的泸州人也一定不会忘记,沿江两岸,到处是破败的窝棚,有上岸的渔民,也有老城找不到栖身之所的贫民,有农村进城来谋业的无名之辈,也有时代就在这里蜗居苟延的老泸州人。

这里还有人沿河种菜,退水的季节倒是方便,可惜垃圾到处堆放,一条条的粪船伸出长长的木槽,任凭那些污秽流淌。野狗野猫到处游荡,人们不是习惯了,而是没有办法。就这样每年总有几个月像要逃难一样,躲避洪水,我相信当年的大和街、小河街、铜码头、耳城、小市、大驿坝等等临江而居的住户恐怕,依然心有余悸吧。
人们早就希望能改变,这不是泸州的文明,这也不值得让它永远保留。如何根治洪灾,彻底整治河滩脏乱差?当年泸州市政府大胆地提出了修建滨江路的设想,委托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设计了主城区3.97公里滨江路建设方案,经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批准实施。工程始于沱江一桥南岸桥头,经馆驿嘴溯长江而上,到鸭儿凼接前进路。

1991年4月22日,泸州人应该记住这一天,因为首批滨江路工程在宝来桥举行了奠基仪式。
首先修建东门口至铜码头路段。做法是在长江枯水期沿江修筑堤坝,内填土方,抬高堤岸,形成有效的防洪线;再在新建高台外侧建花圃、植树木,在内侧建混凝土道路,留足人行道后,拆除原有棚户,新建临江楼宇,底层开辟为门市。
在修筑堤坝时预埋排水沟、架设涵洞,综合配套治污、防洪、水文监测、船舶停靠泊位等基础设施,并根据江边环境修建公厕、垃圾站、江边通行梯道、护栏等设施。车行道、绿化带各按10米修建。修建方式上,最初由市政府投入。

1991年,市政府启动滨江路工程建设。经过两年时间,到1992年建成宝来桥——铜店街876米滨江路。
1993年起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由市建筑开发公司建设铜店街——澄溪口段350米滨江路,开发沿线土地。
1994年,台胞胡少和与夫人林缎玉投资5.38万元在滨江路上修建了蜀龙亭。上述路段均采用叙拉式挡土墙,防洪线内有脚墙支撑,水淹线下开阔平坦,为后来滨江游乐场建设奠定了基础。

1995——1997年,修建东门口至会津门馆驿嘴720米工程,包括脚墙、护坡、旋喷桩、水泥承台、水泥路面,并建了音乐喷泉。
由于沱江江面较窄,缺乏宽阔的行洪河床,此段路采取直立式防洪墙,用孔桩拉抬防洪堤,以扩大泄洪空间。站在滨江路上,与对岸的直线距离大大缩短,方便驻足江堤临江眺望,视野陡然变得十分开阔。
1997——2003年,修建澄溪口——长江现代城滨江路。该段路全长1520米,预留了宽达36米的路幅,其中车行道7米、人行道5米、斜坡式绿化带24米,堤岸下还有大片平地,一年中除5——-8月洪水期外,为人们体闲散步、开展棋牌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作为泸州人,江阳沽酒客有幸见证了泸州滨江路从开始到现在的变化,也见证从主城区,到小市街大驿坝及其他地方滨江路的逐步建立,一条条沿江道路的崛起,形成了泸州特有的城市彩带,在这一点上,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泸州的滨江路在川内沿江特别是川南一带,绝对可以排到第一。
当然这几年的完善和不断调整,也让滨江路不断旧貌换新颜,当初的滨江路修成以后,还对环境这块没有经验,河滩上也有很多经验,甚至滨江路的环保工作也不到位,当时大家的整体意识和素质还有所欠缺,但是慢慢的总结经验,我们不断的进行改进。今天的滨江路完全跟二十年前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的差别。虽然那个时候有我们很多不同的记忆,但是今天一定会给新泸州人更多美好回忆。

如今泸州滨江路获得了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殊荣早已经是泸州城市文化名片之一,也是泸州人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
作为泸州市的步行街,走在滨江路上,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走廊。一条长长的石栏杆倚护着河堤,街道绿树成荫,路边一丛丛清秀挺拔的竹子,鲜嫩的叶片挂在那直直的枝干上,绿得油亮,绿得发光,习习的江风吹来,竹子悠悠扬扬的,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婉转动听的音乐,令人驻足倾听。
一团团,一簇簇的鲜花,似乎情窦动开的少女,热情地欢迎到来的客人。绿油油的柳树,恭敬地站在沿江河堤的街道边,飘动着柔软细长的发辫,舒展着它那优美潇洒动人的丰姿。青翠欲滴的草坪,零星地点缀着鲜红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滨江路的美,演绎的是生命的浪漫,凝固的是泸州传统文化的内涵。晨曦披露,滨江路上到处都是跑步、做操、练拳健身者。夏日中午,滨江路浓荫如盖,凉爽宜人。黄昏傍晚,澄溪口单碗广场乐音悠悠,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翩翩起舞,好一个露天音乐舞场。恢复后的东门城楼更能眺望两江感受那不息的江水雄浑。
滨江路上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或独来独往,或漫步林荫下的秀丽花圃树丛中,或凭栏远眺,或幽坐在依依的杨柳枝下,或嬉戏玩耍江水边,或饮茶聊天,逍遥惬意。夜间,华灯灿烂辉煌的喧嚣与柳下恋人的窃窃私语,共同构建了滨江路之动态美与宁静美。
所以我觉得不必去舍近求远,文化的延续也不是一成不变,泸州也不是没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滨江路就是最佳的范例,各位,你们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