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常见地基基础类型
设计基础时首先要选择基础的方案。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加固的天然地层上时称为天然地基。事先经过入工加固再修建基础称为人工地基。天然地基上的基础依基础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及深基,习惯上认为埋深超过5m的称为深基础。 当建筑地基土层坚实,性质良好时,将基础直接做在天然土层上,称为天然浅基。如遇建筑地基土层软弱、压缩性高、强度低而无法承受上部结构荷重时,需经过人工加固处理后作为地基,即人工地基。 当建筑场地上部土层软弱,深层有坚实土但深度不大时,则可将软弱的浅层土挖去,将房屋建在坚实土层上,这种做法称为明挖,俗称大开挖,常用于一般多层建筑。 当建筑场地上部土层软弱,深层有坚实土层但深度又较大时;或者城市密集环境不容许大开挖施工时,则可用桩基础。当上部结构荷载很大,一般基础无法承受;或有特殊用途与要求时,可用其它类型的基础。常用的有沉井、沉箱、地下连续墙等。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尽量采用天然浅基。遇天然土层软弱时,可以用大开挖或地基加固的方法。无法或不宜采用人工地基时,就得采用其它类型基础,其中以桩基础应用最广。 桩按受力状况分类时分为两类。端承桩穿透软弱土层,进入深层坚实土中;上部传来的荷载主要由桩尖阻力承受。当软弱土层很厚,桩只需有一定的深度而不需穿透软弱土层,上部结构荷重由桩侧摩擦力和桩尖阻力共同承受;这种桩称为摩擦桩。 桩按施工方法分为打入桩和灌注桩两类。打入桩也称预制桩。 预制桩是指预先制成桩,利用沉桩设备打入地基的各种桩,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等。预制桩一般是标准化大量生产,质量高。在运输、吊装、打桩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坏桩体。沉桩方法最常见为锤击法,还有振动法、静力压桩法等。还有一种打入桩较短但排列很密,用来于加固土体,称为挤密桩,属于地基处理的应用。 灌注桩在现场成孔、然后灌注成型。灌注桩的优点在于噪音小、省钢材、不需预先制作和运输、可做成大直径桩、便于扩底等。成孔方法有机械钻孔、机械冲孔和人工挖孔等。人工挖孔桩的优点是不需要机械、便于扩底,现在经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