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硕 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版(上册)
(资料有偿,仅展现部分知识点,需要见主页个性签名)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
1.神话
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从本质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2.神话历史化
把神话看作是历史传说,通常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主要靠删削和改造。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3.《诗经》/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不称“经”,而称“诗”或“诗三百”。全篇共305篇,取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全书主要收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时期的作品。《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两者合称“六义”。
4.四家诗
指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的解释大同小异。
5.风雅颂
指音乐的分类。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土风乐歌。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颂作为音乐名词,特指配舞乐曲,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6.赋比兴
指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7.春秋笔法
指在《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与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法。
8.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榖梁传》亦文字简朴,议论精深。但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
9.《论语》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在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论语》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短小简约,没有构成单篇、形式完整的篇章。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10.《楚辞》
楚辞在文学史上实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指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以诗体为主的文学体式。其二是指刘向编定的《楚辞》,其中包括屈原、宋玉等楚人所做的楚辞作品,也包括汉代人模仿而作的拟骚辞。
11.《离骚》
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抒情长诗。作品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作品以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产生深远影响。
12.香草美人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而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时,香草的意象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简答论述
1.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如盘古故事。
2.始祖神话。如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3.洪水神话。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4.战争神话。如黄帝和炎帝的战争。
5.发明创造神话。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
6.有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2.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神话中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2.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3.不屈的奋斗反抗精神。
3.《诗经》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
(一)《诗经》的内容
1.祭祖颂歌:多数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优以《周颂》为集中和典型。有的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的意图,如《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
2.周族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展示了周部族的前周创业史,重在叙述和赞叹先公先王的历史贡献和美行厚德。
3.农事牧猎:“农祀诗”是周人春夏祈谷、秋冬报赛时的歌唱,如《丰年》答谢百神,以求丰年。有一些来自劳动者的即兴演唱,如《七月》展现出一年四季各种活动情景。有些诗涉及当时的牧猎生活如,《无羊》放牧生活的生动写照。
4.典礼宴饮:专为典礼而作、特于宴饮中而歌,如《鹿鸣》就是一首轻快、悦耳的迎宾曲。
5.怨刺诗和讽刺诗:“二雅”中有一批直接针对执政得失而发的诗,如《十月之交》就是一些公卿大夫对执政信谗不公的指责和对险恶环境的忧惧。《国风》中有一批对朝政国事及权贵执政有感而发的讽刺诗作,如《新台》讽刺卫宣公的丑闻。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记功诗,如《常武》歌颂宣王率军征伐徐方。戍边诗和思妇之苦,如《采薇》反映战事心情和将士乡愁难耐,以及思妇相思别离之情。兵役徭役诗,如《东山》反映战争频繁、徭役繁重给百姓带来的负担和痛苦。
7.婚恋诗:有些特定时日“会男女”风俗中产生的歌曲,如《静女》两性交往无拘无束、率性自然。有些显示宗教礼法推行后,爱情歌唱已具有超越古朴原始内容和情感,如《关雎》抒发追求、苦恋中的相思惆怅。有些诗婚娶及婚后的情感内容,如《氓》女主最初由丈夫殷勤追求而动情,后被厌弃。
(二)《诗经》的艺术特征
一、写实与“诗言志”: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如《绵》描述先公先王的创业历史,《七月》描述农民生活劳作场景。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有明喻、暗喻、借喻等,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兴即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或起象征等作用,如《蒹葭》。
三、《诗经》的篇章、声韵及用词:富于特色的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如《氓》。用韵丰富多变,如《蒹葭》。多用重言和双声叠韵联绵词,如《采薇》。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4.《左传》艺术特点
(一)善于叙事:编撰和构思中运用倒叙、插叙、伏笔等各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叙事手段,保证叙事的整体性,对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充分展示和交代。对某些典型事件及发展过程充分展开描写,为读者呈现具体、生动情节、形象等,使读者如历其事,叙事更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些描写已超出史著实录,间涉虚构,几近创作。
(二)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盗贼等,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刻画人物手法丰富,或在矛盾冲突,或通过补叙情节,或对比等深化人物性格。
(三)语言方面:善于外交辞令,文字简洁精炼又具极说服力。
5.《战国策》艺术特点
(一)人物形象:细致传神,栩栩如生,传神的形态和细节,虚构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 ,曲折起伏的情节 ,塑造一系列“士”形象,人物性格生动,具有立体感,出现一个人物事迹集中在一个篇章的写法。
(二)语言艺术:铺张扬厉,气势充沛 工于进言,设法克服人君、贵卿的漠视、拒听或逆反,使对方能听和听进说理分析。 微言相感,针对对方特殊心理,以漫不经意之语点到要害,让其自忖自悟。 巧说秒解,或巧在咬文,或秒在心机。 善用譬喻,寓道理于形象和故事 善用对偶、排比等手法增强气势
(三)叙述描写:记述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多用动情夸饰之笔,极具感染力
6.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其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为后世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二)后世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其叙事艺术对后世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先秦叙事散文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2.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3.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4.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7.《孟子》艺术特点
1.长于雄辩,灵活运用推理
2.先声夺人,词以气胜,气势浩然
3.语言明白晓畅,又精炼准确
8.《庄子》艺术特点
1.寓言、重言、后言的融汇运用,特别是大量的寓言
2.想象诡奇,构思独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具有诗歌语言特色
4.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有意追求奇特
9.《荀子》的艺术特色
1.行文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2.思想深邃丰富,层层论述,反复推详,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
3.理论系统严整,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
4.大量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5.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10.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1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2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范式。
11.《离骚》艺术特点
(一)强烈的抒情性: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塑造(修美芳洁的品质修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傲岸不屈的斗争精神)、情感的鲜明、强烈、语言鲜明璀璨,色彩华美、结构呈流动感,在流动中回旋往复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神话传说的创造性运用、想象夸饰的奇异场景,层见叠出
(三)想象手法的创造性运用:《离骚》中的比兴把比兴与被比事物融为一体具有象征意义。
1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一)屈原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
(二)屈赋的艺术成就“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感情的热烈奔放,想象奇幻,积极追求理想,凸显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作手法。
秦汉文学
名词解释
1.骚体赋
2.九体
3.散体赋
4.扬雄四赋:
5.《史记》
6.“发愤著书”说
7.《史记》“三家注”
8.旁见侧出法
9.《古诗十九首》
10.乐府诗
11.《乐府诗集》
简答论述
1.贾谊的政论文
2.贾谊的骚体赋
3.枚乘的《七发》
4.司马相如的《两虚赋》
5.班固的《两都赋》
6.《史记》的艺术特色
7.《史记》的思想内涵
8.《史记》的“实录”精神
9.《汉书》与《史记》对比
10.汉乐府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11.《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
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
2.邺下文人集团
3.建安七子
4.太康诗风
5.寒士文学
6.永明体
7.宫体诗
8.徐庾体
9.骈文
10志怪小说
11.志人小说
12.《世说新语》
简答论述
1.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
2.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3.曹丕的诗歌题材
4.曹植诗歌前后变化
5.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6.阮籍的五言《咏怀》八十二首
7.阮籍的诗歌影响
8.阮籍的内容及特点
9.嵇康的四言诗
10.阮籍、嵇康的散文
11.太康诗风内容及特点
12.左思的《三都赋》
13.左思的《咏史诗》
14.陶渊明内容及特点
15.南朝民歌的特点
16.北朝民歌的内容
17.谢灵运内容及特点
18.陶渊明与谢灵运比较
19.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20.谢朓与谢灵运比较
21.鲍照内容及特点
22.庾信前后期变化
23.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24.《世说新语》内容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