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值得写入2021高考语文!
向前冲锋的他们最美
12月18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
这20个“最美退役军人”先进典型,虽已脱下军装,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向前冲锋”的“肌肉记忆”始终未曾忘却。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续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是广大退役军人的代表,是建功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典型。
抗击疫情,做冲锋在前的“带头人”
“我是一名老党员,一名老兵,我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和援非抗埃,有实战经验,请组织给我参战机会。”除夕前一天,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胸外科的主管护师赵孝英得知要抽组医疗队支援武汉的消息,立刻放弃回家,选择请战出征。
作为第一批抽组医疗队员,赵孝英先后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医院的高危污染病区参加救治工作。由她担任护士长的病区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收治患者零投诉”的成绩。
同样是除夕前一天,一辆“豫P”牌照、装满蔬菜的卡车驶入武汉市区。司机王国辉,是河南省沈丘县白集镇田营行政村党支部书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曾在武汉服役17年的他从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采摘5吨蔬菜,独自驾车500公里送到正在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工地。2月24日,他再次“逆行”将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30吨蔬菜送至武汉。随后,受沈丘县委、县政府、人武部委托,王国辉第三次前往武汉,送去了130吨蔬菜和50吨咸鸭蛋。
和王国辉一样,(湖北)炎黄集团董事长邝远平也在澳洲和湖北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因航班中断被滞阻在悉尼的邝远平,积极号召在澳洲成立海外湖北社团合作联盟华人华侨抗疫协调小组,向78个国家的侨商侨社发出倡议,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就筹集到100多吨、近千立方米的防护服、口罩、制氧机等急需医疗物资,历经周折打通专运航道,花费千万元、两次包机将物资送抵武汉。
邝远平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何况这是我生活的地方。我是一名老兵,也是共产党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脱贫攻坚,做扎根基层的“排头兵”
3500多米长,上千级石头台阶,10万多块石头……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民兵连长牛何松,用3年多时间,自筹资金义务修路,带领父老乡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太行山深处开凿出两条旅游步道,打开了后脑村发展旅游的大门。
其中一条山路全长只有470米、宽2米,却必须在陡坡和崖壁上开凿,全部要用石头垒砌。由于地势险峻,难以使用机械,每一块巨石都要几个壮劳力联手撬起,然后,用器具破成小块,肩背手抬才能运到筑路工地。这条短短的山路,让后脑村与闻名遐迩的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山水相连。
一心想帮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还有甘肃省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靳玉国。
他在担任村支书期间,多处筹资,创办木材经销站、地毯厂、砖瓦厂,使全村3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所在村成为全市“10面红旗村”之一。他还立足本地苹果种植优势,打造“陇原红”苹果品牌,推动静宁苹果远销国内30多个城市和16个国家地区。
在贵州省安顺市,也有这么一批致力于脱贫攻坚的“兵支书”。由肖正强、杨守亮、林显才、褚代洋、雷兴发、胡克贵、杨兵等7人组成的贵州安顺“兵支书”脱贫攻坚代表队,发挥退役军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党员群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
追求卓越,做垂范行业的“先进者”
干一行,钻一行,方能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标杆榜样。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整车道路试验工张国强,与汽车结缘37年,在工作中自创“一看、二记、三练、四总结”的学习方法,制定了一整套检测标准,参与主编并主审的《国家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标准》成为行业教材。
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西城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副所长陈卫华,严格审核每笔契税业务,识破多起违法案件;拓展“线上线下双助力”,实现10年里纳税服务零投诉。
江苏省泰兴市江平路邮政支局局长何健忠,带领全局从业绩全市倒数发展到连续12年蝉联第一。他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平安邮路”“拥军邮路”等系列活动的创始人,首创的“预防职务犯罪邮路”工作方法在全国推广。
青海立詹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董博俊退役后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办案数量在全省律师中名列前茅,凡是涉及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的法律事务他都免费提供咨询、培训。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张天水,2019年从全国17万名消防救援队员中脱颖而出,与其他12名消防员代表中国参加有“消防员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至今仍是国内攀登挂钩梯项目的纪录保持者。
服役时,他们是部队骨干;退役后,他们是行业翘楚。向前冲锋的他们,无愧“最美”二字。
精神传承 初心不渝
86岁的王昌群老人15岁参军,先后参加过解放西南、保卫边疆等任务。1955年,她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与丈夫一起扎根边陲。从云南省粮油运输公司退休后,她仍旧热心社会事业,作报告讲传统、做公益献爱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南边境战火燃起。王昌群一家六口奔赴战场——她主动请缨担任支前慰问领队,丈夫是前线指挥员,女儿和女婿参加救护队,两个儿子英勇作战、壮烈牺牲。
“他们是我的儿子,也是党培养的革命战士,能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作为母亲,我为他们骄傲!”王昌群说。
“挺身而出”——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永远是人民子弟兵不变的选择,也是刻进退役军人骨子里的本能反应。
今年夏天,安徽省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7月22日,该县同大镇石大圩连河段突然漫堤溃口。危急时刻,退役军人村干部王松和4名从原武警消防部队转隶的消防员陈陆、常青、李俊杰、李顺组成抗洪抢险突击一分队,前往救援被困群众。
途中橡皮艇侧翻,常青、李俊杰、李顺拼尽全力成功脱险,陈陆和王松却被汹涌急流卷走,后被追认为烈士。
不忘初心,回馈桑梓。浙江省国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国年白手起家,将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达75亿元的集团型企业,同时设立“东方慈善扶贫基金”“国骅建设慈善基金”,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累计捐款逾2.6亿元。
公司成立至今,他始终秉承“退役军人是宝贵人才资源”的发展理念,累计招录退役军人2100余人,其中430余人成长为中高级管理人才。
振兴乡村 一心为民
2000年11月,李锁担任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毛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004年12月,宋伟担任山东省邹城市后八里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8年2月,石炳启担任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却奔向同一个目标——推进乡村振兴。
彼时,李锁开办的瓶盖厂已发展为拥有20多个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宋伟也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和物业公司,积累了几百万元的发展资金;石炳启则刚刚从副师职大校岗位上退休,开始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没多久。
20年来,李锁带领乡亲们开办企业,改善村居环境搞旅游,办农家乐开民宿,打造健康休闲、文化旅游和康养基地,把一个“光棍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还带动周边村庄2万多人就业。
16年来,宋伟团结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庄从最初的负债累累发展到现在拥有40多亿元资产,村民家家分得村集体企业的原始股金,社区安置2万多人就业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幸福村。
2年多来,石炳启创立独具特色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建立20项村规民约整治村容村貌,探索村民自治管理新路,不断推进移风易俗,把一个班子涣散、矛盾频发的后进村,带领成为一个先进稳定、乡风文明的标杆村。
专研创新 厚积薄发
郁文贤是一名“北斗人”。2008年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转业后,他竞聘到上海交通大学。从部队到高校,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郁文贤在雷达目标识别、遥感信息处理、融合导航定位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他在上海交通大学推动创立了感知与导航研究所,承担北斗卫星导航长三角应用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牵头成立“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智能探测与识别”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解决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中的核心技术问题,科研成果显著。
陈炳金也有近30年的科研经历,而他研究的是辣椒。通过不断对辣椒等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分离提纯、基因重组选育,陈炳金育成辣椒新品种70余个,3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700万亩,社会效益达500亿元。
作为四川省川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陈炳金在相关领域有发明专利11项,相关育种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孙超不算真正的“科研人”,但他却通过自学农业知识,攻克了高寒地区蔬菜种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让边防民警吃上了新鲜蔬菜。
孙超曾是新疆红其拉甫的一名边防战士,复员后选择在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当一名基层民警,连续24年坚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如今,他已在高原成功种植出36余种蔬菜,搭建8座蔬菜大棚,创造了“万仞冰峰、十亩江南”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