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第二十一集)学习记录

2022-06-18 15:38 作者:风从心  | 我要投稿

上一集讲的是汉初采取郡国并行的政治体制的起因始末,以及平叛消除分封带来祸患的过程。郡国并行是指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实行的是全面的郡县制,但秦朝很快被由陈胜吴广发起,刘邦和项羽接手的农民起义所覆灭,仅仅维持了15年。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依托六个诸侯王的拥戴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登基称帝后,初期实行郡国并行体制也是不得以的无可奈何之举。如若当初不答应封王,就难以战胜项羽取得政权;称帝后若不分封就难以稳定形势和稳固刚取得的政权。可以说汉朝得益于分封制而建立,但分封制也给汉初的政权稳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先是七个异姓诸侯王相继反叛,随后是同姓诸侯相继反叛,高祖刘邦在位的8年(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195年)里,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用来平叛。高祖之后的汉惠帝刘盈及随后的两个少帝期间,朝政主要是由吕雉吕后把持,吕后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在掌权后大封吕氏族人,违背了刘邦死前“非刘姓不能王”的要求。汉文帝采用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汉景帝部分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建议,直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等措施,才逐步彻底解决了分封制带来的危害。分封制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郡县制成为中央集权的重要支柱,而且被后世所承袭。

初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无为而治的政策

历经文景之治,短短六十多年国力达到鼎盛

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一个重要标准,民以食多天。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度破坏,汉初出现了大饥荒,小米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到五千钱,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汉初的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事,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公私仓廪俱丰足,米价最低降到每石数十钱。后世史官评价这一时期: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著名的素纱襌衣

规模及文物数量规格再现了汉初由弱强的发展过程

马王堆汉墓发掘于1972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四公里外的浏阳河畔马王堆乡。发掘现场发现大量极具价值且保存完好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汉朝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现场共发现了三个墓,分别命名为一、二、三号墓。除了三号墓外,一号墓和二号墓,清理过出土的大量文物后很快就回填了,三号墓予以了保留。经专家考证,这是汉朝吕后执政时期的軑(dai)侯利苍的家族墓。二号墓墓主即为第一代軑侯,时任长沙国丞相的利苍,下葬年代在吕后执政中期,约在公元前184年。一号墓葬着他的妻子,三号墓是他的儿子,利苍妻儿下葬年代晚于利苍二十年左右,正处于文帝统治的中后期。通过对比,专家惊奇地发现,恰恰是身份最尊贵的利苍,在棺椁规模和陪葬品数量上却不及妻儿,三号墓出土的文物最多,很多帛书主要是在三号墓里发现的。二号墓也就是利苍墓是个圆形墓,墓葬品的规模比较小,埋得也浅,而且棺椁也是两棺两椁,主要是出土了三个印章。利苍妻子的一号墓和儿子的三号墓中的随葬物品就多多了,有丝绸丝织品,漆木器,陶器,竹器、帛书等,而且出土了举世瞩目的素纱襌衣。

从吕后执政中期,到文帝中后期的二十年间,軑侯家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可是社会经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軑侯家族的财富也随之迅速增长,特别是文帝时期,汉朝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軑侯家族豪奢的社会基础。因此,这个时期下葬的軑侯妻儿能享有如此奢华的厚葬。从二号墓到一、三墓陪葬品数量的增多变化,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过程。

马王堆三号墓共出土30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500多件漆器,大量珍稀的丝织品、彩俑、乐器、印章等等,每一件都让人叹为观止,而其中最炫目的是一件素纱襌(dan)衣,堪称绝世精品。整件衣服重量只有49克,是湖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素纱襌衣用纱料制成,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巧夺天工,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衣服。素纱襌衣虽已重见天日,但它的制作方法却无迹可寻。

南京的云锦研究院,专门研究古代染织技法的王继胜,试图破解这个千古之谜。他从种桑、抽丝剥茧到纺织、裁剪等每一个步骤去探寻前人的足迹,小心翼翼,唯恐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经过反复的试验,发现汉代时用的蚕丝与现代不同,也就是说那时蚕的品种与现代的不同。汉代的蚕是“三眠蚕”,所吐的丝要细一些,轻一些,而现代蚕是“四眠蚕”,吐的丝要粗一些,坚固一些,“四代蚕”相比“三代蚕”更易养殖。在成功养殖出“三眠蚕”并用了其吐的丝后,王继胜也制作出了重量几乎一样的素纱襌衣。

汉初的几代统治者,就像制作素纱襌衣一样,在用心地精细编织着整个大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在位八年主要精力用于平叛异姓诸侯王

在社会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在现今的江苏徐州。徐州有一座为他塑造的八米高的雕像,十名开国的文臣武将分列两侧。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承秦制,但在政治制度上却没有完全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而是采取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体制。刘邦将大半的疆土分封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征收赋税,拥有军队,只有关中十五郡实行由中央直接管理的郡县制。刘邦统治的汉朝初期,政权刚刚建立,根基还不稳固,七个异姓诸侯王是心腹大患。刘邦登基几个月后,燕王藏荼就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平定。紧接着他又花了数年时间平定了汉初最大的威胁韩信、英布、彭越。他在解决掉异姓王的同时,将原封地分封给了同姓诸侯王,本意是希望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维持西汉政权的稳固,但这种稳固的时效性很短。

在政权稳固问题暂时解决了后,异常严峻的经济状况摆在汉初统治者面前。秦末战争给社会造成了极度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物价飞涨,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每石数千钱,甚至上万钱。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人口损失过半,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只剩下十之二三,到处是一片残破凋零景象。连刘邦都凑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来驾车,将相只能坐牛车。面对这样一种民生凋敝、破败不堪的烂摊子,汉初的统治者充分意识到必须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否则江山不保,他们见识过强大无比的秦帝国一夕倾颓的惨烈,心有余悸,他们希望汲取秦朝速亡的惨痛教训,找到一条通往盛世的康庄大道。

刘邦登基后不久,便下令解散部分军队,让战士复员回乡,给予他们加赐爵位,优先授田免除赋税徭役等优惠待遇。同时,令那些在战乱中逃到山泽的百姓各归本土,恢复原有的爵位和田宅,官吏不得歧视虐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一律免为庶人。同时鼓励生育,奖励农耕。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禁止郡国随意征收献赋,明确规定中央每年只向每人征收63钱。

时任相国的萧何的墓葬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三十七里处。萧何的贤能一直被后世称赞和敬仰。汉初,皇帝提倡节约,大臣也都十分节俭,贵为相国的萧何置买田宅,专挑贫瘠的地方,宅院连院墙都不修。他看到长安地区人多地少,便请示刘邦开放皇家园林上林苑,让百姓去种地。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于长乐宫,葬于长陵。这位提三尺剑平天下的布衣皇帝弥留之际,深知政治经济的危机远来消除,如不为子孙选好辅佐者,大汉王朝将陷入危机。在刘邦死前,吕后问刘邦,说如果萧何死了何人为相?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死了呢?他说王陵;然后吕后又问王陵死了呢?刘邦说那时你我就都不在了。

汉惠帝、吕后延续了休养生息政策,萧规曹随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武帝的老爷爷,曾祖父)。惠帝继位第二年,相国萧何去世,曹参接替相国之职。曹参上任后,下令一切都按萧何当相国时的规矩办,自己则整日和属下及朋友喝酒,惠帝对他不满,心想你这是欺负朕年幼吗?于是责备曹参。面对惠帝的质问,曹参反问,陛下觉得和高帝相比,谁圣武?惠帝说,朕岂敢望先帝;曹参又问,陛下看臣与萧何谁贤,惠帝说,君好像不如萧何。曹参便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即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就可以了吗。萧规曹随,惠帝觉得也有道理。

惠帝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表现出了其心狠手辣的特质。她将刘邦的宠姬戚夫人迫害成“人彘”,杀害四位刘姓诸侯王,公然违背刘邦警约,封吕氏为王,几乎危及刘姓天下。因此,后世对吕后的评价一向是负面的,认为吕后嫉妒心强且狠辣。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是看他的个人行为和个性,更要看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983年,在湖北荆州市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记录谷物的竹简,足以佐证这一史实。惠帝、吕后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惠帝即位当年就减轻田租,从十税一减至十五税一。在位期间,他三次下诏减轻刑罚,废除秦始皇时所立的挟书律(xie,指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论今,颁布法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违者族诛),奖励孝悌,力田,鼓励生育。吕后临朝时期,废除了夷三族罪和妖言令,放宽对商贾的限制,两度实行币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些做法使得当时天下非常的平静平和,百姓的粮食也开始增多了,也开始穿上好衣服了,一个盛世的前兆开始显现了,开启了一个文景之治时代。

文帝以仁厚著称,延续轻徭薄赋,减轻刑法,厉行勤俭节约

平定诸侯反叛,对匈奴容忍,尽可能延长休养生息的稳定局面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大臣如此选择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文帝为人仁孝宽厚;二是文帝的母亲薄氏谨慎善良,没有什么势力。事实证明,大臣的选择十分英明。文帝刚登基时经常射猎宴乐,号称一日再之出。当时,一个列侯的骑兵随从名叫贾山,上书劝谏他,说如果这样,会导致上行下效,朝政从此懈怠,百官对政事马虎了事,从而绝天下之望。文帝善于纳谏,立刻减少了游猎的次数。文帝在历史上素有仁厚之名,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废除收驽相坐律令,不再对犯罪者亲属实行连坐、没为官奴。第二年又废除诽谤妖言,祝诅上罪(即诅咒皇帝),给予一定的言论自由。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西周时肉刑有五种,即墨、劓、宫、刖、大辟,商鞅变法时又增加了凿颠(开凿头颅)、抽肋(抽去其肋骨致死)、镬(huo)亨(用鼎镬杀人)之刑。文帝在刑法方面做出的这项重大改革,起因于(Ti)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这个故事载于史书,后不断被搬上舞台。故事讲述的文帝十三年五月,缇萦的父亲淳于公因犯法,被判肉刑,押往长安。淳于公没有儿子,他的5个女儿跟在囚车后面直哭。他气急败坏地骂女儿,生女不生男,一点用也没有。小女儿缇萦听到后,心如刀绞。淳于公被押解到京,她一路跟来。她上书替父鸣不平,说道死者不可复生,人被处肉刑,就不能恢复原样,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妾愿意为官婢(bi),赔父亲的罪。缇萦至孝至勇的献身精神,深深触动文帝,于是下令废除黥(qing,脸上刺字)、劓(yi,割鼻)、斩趾等肉刑,以笞刑、服苦役等替代,并将无期刑改为有期刑。文帝废除肉刑,在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上是一大进步,也是向文明迈进的一大步。

汉文帝的统治宽厚,不仅仅表现在刑法上,他还非常爱惜民力,实行轻徭薄赋。即位第一年,颁布了养老令,给八十岁以上的人发米、肉、布帛等物品,让地方官按时慰问,同时下令郡国不要搜罗奇珍异宝上贡朝廷。文帝二年、十二年曾两次下诏免除百姓一半田租,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十三年,更下令免除全部田租,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遇到灾荒年月,文帝还出台临时政策,抚恤百姓。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服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

汉文帝还通关梁(指开放了商业方面的一些便利),这在吕后时期是严令禁止的。而且甚至在某些时期,对百姓一分钱都不收。

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解决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到了汉文帝时期,同姓诸侯王坐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兵反叛;六年,又发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日益强大的同姓诸侯王同样成为了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贾谊是洛阳才子,曾经给文帝出过很多主意,《治安策》就是之一。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削藩,请求文帝削夺诸侯王的国土,以削弱他们的力量。汉文帝部分地采纳了贾谊的建议,他把淮南王和齐王都进行拆封。文帝之所以没完全采纳贾谊的建议,主要还是出于对政权稳定性的考虑,他对于削藩有着种种顾虑。虽然这种姑息最终酿成了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但在当时,文帝始终把稳定放住了第一位。内政如此,外交也是一样,匈奴人屡屡撕毁和亲之约入侵边境,文帝怕刀兵再起,百姓遭受战争之苦,下令严守边塞,不发兵追击。昭君出塞是在汉宣帝年代的故事,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子,是很久之后的故事。

南越国在刘邦时期对汉朝称臣。吕后当政时,下令禁止卖铁器给南越,出口的牛马也只能卖公的,不能卖母的。南越王赵伦闻之大怒,干脆自称武帝,与汉朝抗衡,吕后发兵征讨没有取得成功。文帝一即位,就写了一封亲笔信,派陆贾带着信出使南越。陆贾作为汉朝和南越友好关系纽带的使者,千里迢迢从汉来到南越,把文帝的亲笔信交给赵佗。赵佗看信之后,又感动又惭愧,马上去掉皇帝的排场,上书称臣。汉文帝信中的大致意思是说,一是你很辛苦;二是将自己如何继位的过程向赵佗介绍了一下;三是说已派人将赵佗祖上的坟墓进行了修缮并派人看护;四是说如果汉与南越发生战争的话,会给老百姓带来苦难。这封信表达了汉文帝真诚地劝赵伦放弃称帝的想法。

汉文帝是一个宽厚的皇帝,但也是一个颇有手腕的政治家,他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巩固政权。文帝刚从代国进京登基入住未央宫,就拜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两军,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又大封拥立自己的功臣,展示自己的谦逊态度,使功臣集团安心。看时机合适,又让列候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罢免降侯周勃的相位,以抑制功臣集团的势力,并先后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谋反。

汉文帝像一个勤快的精巧工匠一样,兢兢业业地编织着大汉盛世这件前所未有的素纱襌衣。他宽厚仁爱,深刻认识到农业为天下之本,衣食足才能百姓安。因此,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亲为表率。十三年,下诏恢复古代帝王亲耕籍田,皇后亲桑的礼仪,并成为制度,长期施行下去。当时的百姓,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努力耕作,日渐富庶,和文帝一起,为汉朝这件素纱襌衣编织着最美丽的图案。

举世绝伦的素纱襌衣虽然是文帝时期巧匝的杰作,但文帝自己却一直穿着黑色粗丝做的衣服。他最宠爱的妃子慎夫人,为了节省布料,也不穿贵族妇女流行的曳地长裙。所使用的帷帐都很朴素,一心成为天下人的表率。汉文帝的节俭是非常少见的,他在位二十多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文帝曾想建一个露台,一算要花数百金,文帝于是说,百金相当于中产之家十家的家产,我侥幸奉先帝宫室,常常担心辱没了先帝,还造什么露台,就中止了计划。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为了纠正当时的厚葬风气,他临终前遗诏薄葬。他说道,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衰。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第一次将国丧时间定为三天,期间允许百姓婚嫁、祭祀、饮酒吃肉,他不仅不要布衣车和兵器送葬,还下令将夫人以下的姬妾遣散回家,随便出嫁。这种对人的爱惜,两千年来很少有帝王能做到,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他很爱民;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很客观,能够认识到死亡是万物的自然规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认识;他做到了表里如一,是一个勤俭、节俭、宽厚的君主。他主张薄葬而且也确实做到了,没有多少随葬的东西。但是景帝就不太一样。景帝继位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修建的陵墓,而且其豪华程度比文帝要高得多。虽然景陵到现在还没有发掘,但从目前已勘察发现了很大的陪葬坑。景帝的阳陵距离霸陵35公里(霸陵是汉文帝和窦太后合葬的陵寝),占地面积有二十多平方公里,按照汉朝人推崇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整个陵墓再现的是汉景帝生前的生活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景帝继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策略

国民富庶,汉朝国力达到鼎盛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继位(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景帝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个同姓诸侯王联合反叛。反叛之初,景帝为了安抚作乱的诸侯王,腰斩了力主削藩的晁错,但诸侯王继续进兵,景帝不再妥协,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景帝表面上很宽厚,实际上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君主,自然也有比较精明的一面,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杀晁错就是一个表现。他很明白诸侯王提出的“清君侧、诛晁错”只是借口,但他可能认为晁错过于强硬,日后不好控制,正好趁机将其除掉了。

平乱之后,东方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景帝却没有掉以轻心,他加强了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剥夺诸侯国的自治权力,收回对官吏的任免权。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诸侯国的实力大大地消减。

对于诸侯王,景帝虽然采取强硬手段,但在治国的策略上,景帝继承了父亲文帝的政策,清静无为、轻徭薄赋。景帝继位当年,就免除了一半田租,实行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为后代所继承。第二年,又下令将男子服正役的年龄从十七岁提高到二十岁。在年景不好的时候,还下诏不接受郡国贡献,降低皇宫饮食标准。

在减轻刑罚方面,景帝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前元元年和前元六年,景帝分两次完善文帝废除肉刑的政策,减轻了笞刑,使肉刑的废除真正对百姓有利。他又废除了残酷的磔刑(zhe,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改为较和缓的弃市。在判案上,景帝强调疑罪从轻的原则。

景帝在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下诏,痛斥不法官吏,徇私枉法、结党营私,以执法苟刻为明察,致使无罪者蒙冤、有罪者横行。命令自此之后,凡有疑问的案件,都要上报,进行合议。后元年又再次下诏,进一步明确疑案先交给主管部门合议,如果主管部门仍不能定案的移送至最高司法机构--廷尉,进行终审。强调,治狱者务先宽,就是尽量不与民争利,把财富放住民间。

 

文景二帝实行的政策很好地贯彻了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尽量不打扰农民,不与民争利,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尽量不对农民进行更多的兵役征发。

文景时期一系列惠民措施,博得后世的一致称颂。据统计,文景时期,共颁布了八次大赦令。文帝、景帝的谥号便因其政绩而定,溢法称“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

从汉王朝的建立,到汉景帝刘启病逝,汉王朝历经了六十一年,汉初残破,萧条的景象一扫而去。城乡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贮藏了大量财物。国库的钱数以亿计,因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数都没法数。太仓堆满了新旧粮食,有的因没地方放,只好放在外面,以致腐烂不可食。街巷中到处都有马,田间更是成群遍野,那些乘母马的人都被瞧不起。地位卑贱的看门人都吃上了梁肉。为官吏的,因无事可做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重犯法,以行义为先。

制作一件素纱襌衣需要几年的时间,而迎来一个盛世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时间,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他们共同编织了文景之治这件垂范后世的素纱襌衣,编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盛世。在几十年的统治期间,他们的改革政策有延续性和稳定性,不是朝令夕改,这是史无前例的。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财富的增加,经济得以发展,国富民安,更重要的是国民和百姓都很满意,对社会的认同、认可度比较高。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然而在一片繁荣景象的治世背后,却掩藏着重重危机。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确是一扫秦末的残破凋蔽,出现了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盛景。然而,诸侯王和匈奴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北方匈奴一直是汉王朝梦魇般的劲敌,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北方的骚扰和挑衅,新兴的汉朝,无力与匈奴大规模长期征战,只得采取和亲与安抚的策略,然而怀柔只可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与安静,却无法保证长治久安。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卑辞厚币,从此变成了金戈铁马,武帝的雄心和大汉的铁骑横扫草原,匈奴人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西汉历史也掀开了烽烟四起、波谲云诡、威震海内的新篇章。


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第二十一集)学习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