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出身究竟有多好?父母若健在,怎么排也轮不到贾宝玉

红楼梦中百花齐放,却没有一支熬过了秋,盛春过后,百花凋零,令人嗟叹。

作为红楼女主之一,黛玉的身世让人心疼,幼年丧母,投奔贾府寄人篱下,整天小心日子,不久之后父亲林如海也去世,黛玉彻底成了孤儿,只能仰赖贾府的收容。
更让人悲愤的是,林父留给自己女儿的偌大家产,也被贾家吞没,使得处事谨小慎微的黛玉更加觉得自己一草一纸都是贾府在供给。

看下来似乎作者对于黛玉太过残忍了,给她安排这么凄惨的身世,但其实,黛玉的出身要比大观园中任何一个女孩子都好。
虽然黛玉在家里时,母亲贾敏说自己的娘家不同于别家,排场比较大,但其实相比贾家,林家也丝毫不弱,甚至林家封侯,要比贾家早两代。
林如海和贾政、贾赦属于平辈,但此时贾家的爵位世袭了三代,而林家的爵位已经袭完了四代,林如海并没有爵位,而是依靠科举入仕。

贾家与林家同属于钟鸣鼎食之家,祖上有功,但在清朝,这样的大家族是难以保证长久的富贵的,这与不同朝代选官制度有关。
譬如汉末魏晋时期的察举制,举孝廉,也就是举荐孝顺之人入朝为官,但孝顺与否毕竟是个无法准确衡量的标准,所以汉朝流行厚葬,就与这种选官方式有很大关系。
当然,官二代可以通过父辈的举荐入朝为官,大家族延续权势的门槛相对比较低,就像曹操,当初就是通过举孝廉进入官场,这种选官方式对于官二代是明显有优势的,但不利于底层人才挖掘。

随后发展出来了九品中正制,把人分为高低九品,品阶越高,出任官职越高,所以那个时候的品评人很牛掰。
而到了后来,发展出来的科举制,相较而言是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不管出身贵贱,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这对于封建贵族来说,却不是个好事,这种家庭的子弟一般骄奢淫逸,没有吃苦精神,读书不见得能比得上穷人家的孩子。

同时,国家为了防止家族势力坐大,也会限制贵族阶级爵位的承袭,譬如贾家,两公的爵位已经袭了三代,到贾琏贾蓉这一代,是无爵位可袭的,这时候,家族要保障政治地位,就需要子孙自己努力。

富贵三世而斩,是贾家面临的困境,也是林家在林黛玉的祖父那一辈同样面临的困局,但好在,林如海高中探花,这是曹工在文中特意强调的一点,因为探花不仅仅是说林如海取得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也是林家获得社会认可、政治稳固的标志。
这也让黛玉不仅具备了贵族阶层的身份,而且得到了书香门第的熏陶。

虽然在当时也有其他的通道可以进入官场,比如王子腾继续祖先的事业,比如贾政荫封赐了官,但其他所有的为官方式,都是不能跟科举出仕相比的,科举走出来的人才,是集合文化、人品、外貌、口才于一身的,在官场受人尊敬,也更容易得到圣上的重用。
可以说,林如海为诸多贵族阶层大家族的子弟们做出了榜样,果然,林如海在官场上也远比贾政有建树,升到了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也就是监督盐政,众所周知是个肥缺。

但这个官职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林父的角色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检察院,往上可以对君主直言劝谏,往下可以督查百官,揭发官场弊端,限制特权者肆意妄为,是对国家非常重要的人才,所以担任这类职务的人一般受上面器重,同时德才兼备。
可以说,林如海作为封建贵族阶级之后,为家族势力的保存做了最大的努力,结果也是可喜的,所以贾母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嫁过去,也不足为奇了。

试想下如果林如海活着,加上贾敏两公之后的身份,黛玉的出身足可以甩掉大观园其他姐妹几条街了。
钟鸣鼎食与书香门第,五代培养出来的贵族,加上黛玉风流的人品和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相信求婚者应该会数不胜数。

反观宝玉,既无爵位继承,也无建功立业的本领,又不喜欢经济文章,科举出仕怕是很有困难,真的可以说是于国于家无望了,即使贵妃姐姐在,顶多也是赐官,保一辈子衣食无忧。
加上贾家在官场上势力的衰退,贵妃的存在让贾家更容易卷入极危险的政治漩涡,所以对林家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信林如海如果在,应该不会把宝贝女儿嫁到贾家,嫁给贾宝玉这样性格的一个男人。

如果没有宝黛相遇,或许北静王,会是黛玉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