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太宗诸子》文德皇后二子
恒山王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长子,因为他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因此这样命名。武德三年,册封承乾为恒山王。武德七年,改封到中山。太宗即位后,册封他为皇太子。承乾八岁时,性格聪敏,太宗很宠爱他。太宗服丧时,国政都由李承乾听断,李承乾表现得很识大体。从此以后,太宗每次外出行幸,常让承乾居守监国。
李承乾长火后,喜好声色,慢游无度,但是害怕太宗知道,于是不敢表现得太明显。每次在朝堂上议事,一定谈论忠孝之道,退朝后,就与群小亵狎。东宫中的臣子有时想要进谏,承乾一定先揣摩他的意图,便危坐敛容,引咎自责。李承乾处理枢密宫中的事,用他的才智掩饰他的过错,群臣常常称赞他,所以皇帝和朝臣一开始都认为他聪敏而没有察觉他的过失。承乾有足疾,行走很艰难,而魏王泰有当时美誉,太宗逐渐宠爱重视他。承乾害怕皇帝有废立太子的打算,很忌惮李泰。李泰也自负他的才能,潜怀夺嫡之计。于是各树朋党,遂成衅隙。有一位太常寺乐人,年龄十多岁,姿容美丽,擅长歌舞,承乾特加宠幸,称他为称心。太宗知道后大怒,抓获后称心杀了,又有数人因为称心连坐而死。承乾认为是李泰告密,怨心逾甚。李承乾痛悼称心不已,在东宫中建造屋室,为称心建造雕像,在雕像前陈列偶人车马,命令宫人早晚奠祭。承乾多次来到称心的雕像前,徘徊流涕。李承乾在东宫为称心建筑一座坟墓,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承乾自此托疾不朝,这样过了几个月。李承乾常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学胡人椎髻,用彩布为舞衣,寻橦跳剑,昼夜不绝,鼓角之声,日闻于外。
当时东宫的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受皇帝命令辅导太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劝告太子,颖达又多次规奏。太宗褒奖他们,二人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为了勉励承乾,迁志宁为詹事。不久,志宁为母亲服丧去职,承乾日益骄侈放纵。太宗重新任命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多次上书切谏,承乾并不纳。李承乾又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给予他们厚礼,让他们杀了魏王泰,没有成绩,只好停止。不久李承乾和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要纵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反于齐州。承乾对纥干承基说:"我西畔宫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来耳,此间大亲近,岂可并齐王乎?"于是承基也与齐王勾结,按照律法应该被处死,于是告诉皇帝这件事。太宗将承乾幽禁在别室。命令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人审查,查询为事实。皇帝废承乾为庶人,徙到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都被处死。李承乾宫僚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中书舍人萧钧,都是以材选用,承乾宫变失败,太宗深明大义,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十九年,承乾在他的住处死亡,太宗为李承乾辍朝,葬以国公之礼。李承乾有两个儿子李象、李厥。李象官至怀州别驾,李厥官至鄂州别驾。象子适之,别有传。
濮王泰:
李泰,字惠褒,是太宗第四子。年少时文才出色。武德三年,册封李泰宜都王。四年,李泰进封卫王,作为卫怀王霸的后代。贞观二年,改封李泰为越王,作为扬州大都督。五年,李泰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在宫廷中担任官位。八年,解除李泰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的职位。七年,转封李泰为鄜州大都督。十年,册封为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的爵禄,其余的官位和从前一样。太宗因为李泰好结交名士爱好文学,特令李泰在王府中别置文学馆,任他引召学士。皇帝又因为泰腰腹洪大,趋拜困难,于是特许李泰乘小舆到达朝廷。皇帝对李泰这样宠异。十二年,司马苏勖因为从古至今名王大多聚集宾客,特别著述赞美的,劝李泰上奏皇帝,撰写《括地志》。李泰于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撰写这篇文章。十四年,太宗临幸李泰在延康坊的住宅,赦免雍州及长安中犯了大辟罪已下的犯人,免去延康坊百姓今年的租赋,又赐李泰府上官僚帛有差。十五年,李泰撰写《括地志》完成,上表皇帝,皇帝诏令放在秘阁,赐李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参与撰写的人都有赏赐。皇帝每个月给李泰的料物,超过了皇太子。
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
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钜万计,出入警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于败,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阁,伏愿常存礼则,言提其耳,且示俭节,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
(劝告皇帝不要过份宠爱李泰)
太宗又让李泰居住在武德殿,侍中魏徵上奏皇帝,说:"我听见敕旨说,让魏王泰移居武德殿。这座宫殿在内宫,处所宽闲,参奉往来,极为便近。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想要他平安,多次抑制他骄奢的欲望,不处嫌疑之地。如今魏王移居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人们都以为不可以这样。虽然时人的猜测与具体事实不一样,但是恐怕人们传言。导航魏王自己的内心,也不安宁,既能因为宠爱导致恐惧,不如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我恐怕不能向皇帝当面陈奏,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觉,追深战栗。"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李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赠送厚礼,寄托为心腹。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相继到李泰府巾议事,二人都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承乾惧怕他凌夺太子之位,暗中遣人诈称王府典签,到玄武门为泰进封事。太宗看书上都写着李泰的罪状,太宗知道他是假冒的,下命将他抓捕,却没有找到。十七年,承乾宫变失败,太宗当面谴责他。承乾曰:"臣贵为太子,又有什么要求?只是因李泰图谋储位,我才特地和朝臣谋划自安之道。不逞之人,于是教臣为不轨之事。如今如果让李泰成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于是对侍臣曰:"承乾说的也很对。我如果立李泰为太子,便是储君之位可以经争斗而得到。李泰立为太子,承乾、晋王都不存活;晋王立,李泰和承乾可以无恙了。"
乃幽禁李泰于将作监,下诏曰:
朕闻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莫重乎君亲。是故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不思圣哲之诫,自构骄僣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痾恙,潜有代宗之望,靡思孝义之则。承乾惧其凌夺,泰亦日增猜阻,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代。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降封东莱郡王。
太宗对左右侍臣说:"自从太子不道,就有藩王窥视皇嗣者,我将两个人都放弃了。传之子孙,以为永制。"不久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徙居到均州之郧乡县。太宗后来得到李泰上的表对近臣说:"李泰文辞美丽,难道不是才士。我心中思念李泰,卿等都知道。但为了社稷,断割恩宠,责他居住在外者,也是保全双方的办法。"二十一年,进封李泰为濮王。高宗即位,为李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永徽三年,李泰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追赠太尉、雍州牧,谥曰恭。文集二十卷。李泰有两个儿子李欣、李徽。李欣封嗣濮王,李徽封新安郡王。李欣,在武则天初年陷酷吏狱,贬为昭州别驾,死亡。李欣之子李峤,本名余庆,中兴初年封嗣濮王。景云元年,加爵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十二年,为国子祭酒,同正员。因为王守一妹婿贬邵州别驾,李峤也贬为邓州别驾,后来皇帝又恢复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