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泉州老西街

古城泉州,近千条街巷交错纵横,千年文明的脉络在古宅间若隐若现。聚宝街、道才巷、青龙巷……他们像古城的一张张名片,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着古城的魅力,她们是每个泉州人情感的交汇与延伸。而作为一个西街人,我对于西街有一份更浓厚的感情。
在这学步,听老西街人讲述关于西街的故事。而今,西街在岁月的风尘中逐渐老去,曾经那响彻街头巷尾的老行当叫卖声已然化作回忆。但,她那特有的韵味却如陈年佳酿般历久弥新。
走入古色古香的西街,犹如穿越了一个时空。这里有像饱历沧桑一般的老书店,不足15平米的小天地里到处堆满古书,竟找不到一块落脚之地。相传此处是李贽每天都在这呆上一天半天,而今,思想者的躯体早已停止思考,智者的灵魂却在静谧的书中源远流长。再往前走几步,一家像容颜素颜的女子一般的老布店映入眼帘,各式各样的花布层层叠叠,在阳光的照耀下静静地躺着。在布点的斜对面是家像简单质朴农夫一般的老药店,店门边放着大大小小的竹筐晒着不知名的药材,步入药店,好闻的的药香扑鼻而来,像古装戏里演的的那般,老中医为病人们开药、抓药、包药,给人恍如隔世之感。从街边的小巷一拐,一家由老四合院改造成的“小客栈”到了,这里住着从各地来到泉州的旅人。抬头远眺,延绵不断的红屋顶延伸天际,那是和平的“泉州红”。再往下是一墙褪色的壁画,隐秘着碧水丹山的人间仙境。壁画边是与墙融为一体的百年榕树,如巨人般守护于此。住在里面的人或在室内看书,或在屋外沐浴着冬日暖阳,伴着音乐惬意地拍着鼓。在快节奏的现在社会,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像西街这样让我们灵魂歇脚的地方。朱熹说:“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我想这并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更加聪慧,而是他们比常人多了一颗平常心,多了一颗懂得慢的心,懂得举重若轻罢了。
西街的尽头是一家传统小吃店,四溢的饼香引诱出孩童垂涎欲滴的可人模样,卖饼阿婆又开始和过往的行人唠嗑家常了。夜幕降临,西街的阿姨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西街跳起广场舞。柔和的金色灯光照在翩翩起舞的阿姨们身上,不时的还能听到一阵阵开怀的笑声。
西街的美,便是要像这样放慢脚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在泉州,不单是西街,每一条街巷都有她独特的味道让我们细细品味,她们静静承载着这一方文明,代代相传。漫步在此,耳边仿佛回荡着市井的嘈杂声,铺子伙计的吆喝声,络绎不绝自行车铃铛声。遥想当年宋元时期,泉州街区兴盛繁荣,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在这贸易,繁衍生息,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不同的文化在此跳动,古城泉州在拥抱中华文化有声记忆的同时,也倾听者世界文明的呓语。
而今,古城泉州有幸在东亚众多文化古城中脱颖而出,我想不单是因为她那段繁华的“海丝”之史,更是泉州人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那份坚韧与固执,以及那种超然世外的“钝感力”
放眼当今之世,现代化进程的铁蹄正肆意侵踏中国乃至东亚许多文化建筑,但我们要时刻铭记:现代建筑的粗线条是勾勒不出那些"红砖白瓦""燕尾脊"。西街的美丽容颜不再,但我们依旧可以保护她完整的灵魂,拆迁的步伐越是急促,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就愈是义不容辞!















汇集整理: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