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见青山》详析——苏轼的一生【忘川风华录】

《如见青山》详析——苏轼的一生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林语堂
注:本文为开源文章,转载也请附上名字。文章内因为存在大量的引用跟摘录。如果有原材料的作者觉得我侵犯了权益,请联系我。
『一,原词详析』
茶禅一味,浮沉一心。
来日再遇,无论檀越是不是状元,贫僧都请檀越一碗清茶
【苏轼】
万里无云天将寒 夜航行船
把酒共与新相识 三杯两盏
耳畔便听风雪声 放下帘毡
(那一刻)此间便与 人间无关
【旁白】

少年大才赴京华 方及弱冠
一袭僧袍返庐山 经年修禅
少年意得尽心满 佛子则好不恬然
【苏轼】

万物山川皆可做清谈
谁将清茶一杯都饮完
几声长笑轻摇手中扇:
“(你又是)何许人 妄说禅?
(天地万)物与我 是两般
(你)竟说见我好似见青山?”
【佛印】

谁在案前炉中点沉檀
会心而笑一语多坦然:
“(这家伙)真痴儿,不懂禅
(天地万)物与我,皆为幻
(我)见你岂不犹如见青山?
【旁白-多年后】
少年早闻有大才 方及弱冠
一袭僧袍出尘外 经年修禅
曾经的意得心满 早化作清风两岸
【苏轼】
嬉笑怒骂皆可清谈
诗书满怀兴正酣,高下难断
嘴上文章余一半,尚未说完
转眼见小舟 却已放缆
千里快风送 我过津关
谁怕人生到处,故友相逢难?
曾享知己一程,何必多善感!
当年我上京 试诗才
别过你归去 返庐山
如今才知,心中无虑方是真超然!
来日放榜,面上满傲簪花在春衫
一朝等闲(乌台案),千里驰马到江南
我访名寺 便涉长川
将人间味 煮做清欢
我不妨再来寻你说说禅吧!
【佛印】
明朝京华又有攘攘逐利客
(今日才子他日不缺你一个)
人生官场浮沉如海
默笑我心是无波澜
心役于物 苦得失患
心役于形 则不超然
能所欲即安,到处便无牵绊
你终明白,心中无虑方是真超然
来日放榜,面上满傲簪花在春衫
一朝等闲(乌台案),千里驰马到江南
你访名寺 便涉长川
将人间味 煮做清欢
我不妨再来寻你说说禅吧!


『二,文中注释』
1.【檀越】
拼音:tán yuè (梵da^na-pat i) 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陀那钵底、陀那婆。梵汉兼举称作∶檀越施主、檀越主、檀那主、檀主。
2. 【弱冠 】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3.【佛印】 (1032年~1098年)
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东坡在惠州,佛印在江浙……印即致书云∶
“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
昔有问师∶佛法在什么处?师云∶“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戏答佛印
北宋·苏轼
远公沽酒饮陶潜,
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不知辛苦为谁甜。
4.【乌台案】
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此案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
苏轼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多次想跳水自杀。因不知道要判什么罪,并且怕他的案子会牵连好多朋友。
家里烧了他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御史台又派人搜查家人的行李,找苏轼的诗,书信和别的文件。后来苏轼发现自己的手稿残存者不过三分之一。
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那些平时与苏轼互相诗文唱和,引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们,在苏轼入狱其间,一个给他求情的都没有,甚至利用苏轼写给他们的诗进行栽赃,反而有些变法派大臣上书为苏轼求情。(以及苏轼的老对手王安石)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5.【诗词可能的化用】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四,个人品析』
65/100分
1.有些脱离古风,变得有点现代风古风交杂。略突兀
2.为什么不来个苏小妹arrrrrrrrrrrrrrr!
3.因为存在作者自己构想,所以有点违背历史。
4.整体一直都很欢快,体现不出苏东坡性格与佛印对之的影响,打个比方,就好像是苏东坡一直都挺开心的。但历史上并不是从头开心到尾。。。
个人脑补+修正时间线『正常的为正常历史,方括号内为依据,小括号内为脑补』
1061年, 23岁的【弱冠】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有两次进京考试,第一次得了第二,这一次才被称作百年第一。第三等,其实是这场考试能拿到的最高名次。纵观整个宋朝乃至全中国历史,没有几个能拿到第三等的。少年早闻有大才,说明苏轼已出名,所以定为第二次】(苏轼和佛印二人第一次相遇)
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在黄州与佛印重逢)【苏东坡从黄州开始自号东坡,并作出东坡肉。也是在这次,他肏游了赤壁与《核舟记》《赤壁赋》的记载相符。即使正史的记载中,也是在这里相逢的。歌词中写到的苏东坡心境的变化,也是从被贬黄州开始。】

来源:史图馆

来源:史图馆


来源:史图馆
1098年,佛印圆寂
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来源:史图馆
『五,稗官野史』
钱唐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东坡先生适是邦,阙守权摄。九尾野狐者,一日下状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断自由,九尾野狐,从良任便。”复有一名娼亦援此例,遂判云:“敦《召南》之化,此意诚可佳;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侯鲭录》
一个妓女想要从良,向苏大学士申请,苏轼看了看这个女的也是有点老了,就同意了。
而另一个女的也想从良,大学士回答说: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好事情,但是你这么好看的女的都走了,该怎么办?
这本书的作者叫赵令畤,这位仁兄的字是苏轼改的,入朝为官也是苏轼举荐的。这段话放在他的书里是因为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显得苏公子活泼可爱。
另: https://t.bilibili.com/220639393487962372
『六,原文』
茶禅一味,浮沉一心。来日再遇,无论檀越是不是状元,贫僧都请檀越一碗清茶。
万里无云天将寒,夜航行船
把酒共与新相识,三杯两盏
耳畔风雪声,放下帘毡
此间便与人间无关
少年大才赴京华 方及弱冠
一袭僧袍 返庐山
经年修禅
意得尽心满,好不恬然
万物山川皆可做清谈
谁将清茶一杯都饮完
几声长笑轻摇手中扇
何许人 妄说禅
物与我 是两般
竟说见你好似见青山
谁在案前炉中点沉檀
会心而笑一语多坦然
真痴儿,不懂禅
物与我,皆为幻
见我岂不犹如见青山
少年早闻有大才,方及弱冠
一袭僧袍出尘外,经年修禅
是意得心满,清风两岸
嬉笑怒骂皆可清谈
诗书满怀兴正酣,高下难断
嘴上文章余一半,尚未说完
转眼见小舟,却已放缆
千里快风送我过津关
谁怕人生到处相逢难
知己一程何必多善感
我上京,试诗才
你归去,返庐山
心中无虑方是真超然
来日放榜簪花在春衫
一朝等闲驰马到江南
访名寺,涉长川
人间味 做清欢
不妨再来寻你说说禅
明朝京华多少人攘攘
浮沉如海 只是无波澜
役于物 得失患
役与形 不超然
所欲即安到处无牵绊
来日放榜簪花在春衫
一朝等闲驰马到江南
访名寺,涉长川
人间味,做清欢
不妨再来寻你说说禅
『七,推荐』


Ps: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的很好,但是写完之后一定要赶快读一本王安石传,谁写的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