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对“滤镜”的产生的胡思乱想
“距离产生美”, 无论是在古诗词中山水对官场厌倦者,还是现在青年、年轻人对于追星的狂热,都可见一斑。
实际上,当我不是隔着文字,手机屏幕加上各种美颜滤镜,表情包…,而是直接面对面见到一个人,第一印象就是大概和我身边的人也没有多大区别,正如在地铁公交车上平生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唯一可能与上述情况相似的,就是化了妆,或者穿了件特殊的服饰)相比之下,网络上的人和事其实和这种素昧平生的人则更加缥渺。这种依靠网线(移动基站)搭建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极为常见。法律和社会信用体系、人们心中的基本社会公德,在互联网这个个人与个人的原子化的虚拟世界中交汇。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汇聚到眼前的4-30寸的电子屏幕上,构成了我们大部分人现在对社会认知的乃至生活的绝大部分。
我并不使用微博、抖音过度大众化的平台。但即使只是在B站、微信、QQ平台上的信息,确实会拓宽很多人的知识面(并不是在纵向上的深入),并且信息的膨胀,会使谣言以几何级数像社会的几乎每一个有生力量的角落扩散。并且会针对每一个年龄、爱好不同的人针对性地发送。有意植入的信息进入人们的思想,并转变为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例如,对于一个明星的正面的消息对于某个群体的现有认知或喜好是相符的,他们会过滤掉其他负面信息,只接受正面的信息,于是这里就会在下次其他人与他们观点相矛盾的时候发生争吵。线下人们也会使用这样的方法,但是网络超越一切物理媒介的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便利性取代。或真或假的信息在其中交织混杂,在类似于chat GPT 4 这样的生成式的AI出现后,这样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的信息社会中,产生对他人不完全真实或有片面性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滤镜”大概就是这样在一个错误或者片面信息重复多次后产生的主观想法。大多数的“滤镜”并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保证了一些事物的稳定性,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思维的固化。
我在喜马拉雅上长期关注的一个播客主播兼科普作家兼导演,前段时间到成都做线下电影放映和导演见面会的活动。最早对他的印象其实还可以,他确实很会讲故事,全网粉丝也很多。事实上,我对他有一点点崇拜,但是直到线下亲眼(透过眼镜镜片)看到他,我才发现他也只是个人。你可以给他加上:“全网百万粉等”修饰词,但是他确实看起来很普通,甚至非常劳累。在做活动的过程中,他的号召能力也很强,说话有种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所有人都得无条件信服他一样,这不免引起某些人的反感,提前离场。
他这样自信的表现我是可以理解的:他确实拍了一部比较成功的科普电影,那时我完全同意我哥哥说的话:“他会写科普书,做音频节目,但不代表他电影就能拍的好。”我的理解是,在不同的场合,人们总是会有不同的说话,行为举止,进而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评价。(这和我最近在读的《乡土中国》里的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差序格局相仿)现在的社会更像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延伸,即除了现实中亲近的人,在网络上取得联接的人也加入了这一层关系。摆脱了空间的束缚后,我们和这些人联系更加紧密,但这种联系获得的信息是片面的,并非全部。
但是,这样的关系,即使有视频通话,也不完全成为现实中的朋友。其一是时空的限制。更重要的一点是你是否能接受这个人,或多或少在网络上没有体现的特质,可能有好有坏。同样的,现实中的朋友不一定在分开后就一定会在网络上联系。我虽然还有小学的微信班级群,但是里面没有人再发消息了。
信息的片面性和修饰、美化过后的信息是对人们刻板影响的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避免的方法其实还是至少要建立对自己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如果可以,那么尽量在这魔幻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独立,客观,正向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
希望我能做到三思后行,少一些冲动行事。

Inspiration form srl;
Word by yao-hhh;
2023.8.3 22:01 in Chengdu, SC, China

投稿注:这一篇原稿在试读的过程中,被发现最后几段没有切合主题,没有升华。但是,这正好是胡思乱想的体现。如有不足,还请评论区里见。
还有,关于我咕了几个月这件事,我还是要在这里说抱歉。
关于消失的“002”,暂时还没有到可以发出来的时候,但是还是会发的。
就这样咯,下一篇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