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社交几年之后,终于明白一件事

2023-07-06 17:29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已经有很多年不曾在身边的小圈子里发布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了。


这不是从口罩这几年开始的,而是在更早之前——在我自认为过得还不错的时候就已然如此。只不过那时候一年半载还会时不时地“冒个泡”,而如今却是连“冒泡”的欲望都没有了。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老实说,有时候那种渴望“冒泡”、渴望被关注的欲望还挺强烈的。


为什么?因为“被遗忘”的感觉并不好受——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自找的。


当我拒绝别人的问候与靠近时,我其实就已经预知了这种被遗忘的结局。只不过当自己真切地置身其中之时,我才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全地美好。


原来,一个人0社交久了,除了自在和惬意,也是同样会有失落和遗憾的。当然这不排除是我个人独处的修为还不够。


无论如何,我终究还是按捺住了想要”冒泡“的冲动。一方面是不想平地起波澜,引来不必要的寒暄和窥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洞悉了自己“求关注”的真实动机,从而深觉“可耻”,于是断然放弃。


但这仍然不是全部的事实。


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一是不想自欺欺人——即便发几张修饰过的美照,让自己看上去欣欣向荣,也并不意味着我的状态就真的欣欣向荣了。即便我或许可以糊弄别人,但我却无法骗过自己。不开心就是不开心,不振奋就是不振奋,实在没有多余的心力强行演戏。


二是我总能在别人分享的生活碎片中不经意窥见某种“秘密”,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过去某个时期的自己。


那还是某社交平台如日中天的时候。身边很多朋友都注册了自己的账号,我当然也不例外。巧的是,那时候也赶上了我职业上的顺风期——至少在当时的确有那种感觉。


可想而知,那时的我在社交圈里表现得有多么活跃。除了跟熟悉的人频繁分享各种生活日常,我还经常转发、点评一些名人大V“高大上”的见解或者语录,又或者自己编辑发表一些“正襟危坐”的“真知灼见”。主客往来,相谈甚欢,彼此都感觉十分满足。以至于我几乎丝毫不曾怀疑自己正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见证和引领着什么。


如今想来,简直能用脚趾头就地抠出两室一厅。


然而在当时,我是没有这样的羞耻和觉悟的。尽管在发布某些“高论”的时候,我也曾觉察到自己有表现和作秀的成分,但另一方面却又无比愚蠢而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灼见”有水准、经得起检视、当得起认可,所以没必要这样苛刻地自我审视和检讨,只管大胆秀、勇敢探讨就好。


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地这么做了。并且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以至于产生了一种我也是精英的幻觉。


但这都是后话。


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真正让我为当年的自己感到羞惭的,却是这几年来自别人的“启发”。


自己不社交、不发碎片文字、不活跃了,于是就不知不觉成了安静的看客。而人一安静,就难免会觉察到一些喧闹时不曾觉察的事物。比如某种用力和刻意。


老实说,从一些人社交文案的字里行间,我赫然瞥见了曾经那个同样沉迷于打造精英人设的自己。尽管看似娓娓道来、不着痕迹,但那种“凹人设”的用力和刻意,却分明早已在围观者的眼里暴露无遗。


正是从他们在我眼中的暴露,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暴露。不由得一阵迟来多年的羞赧和尴尬。


原来,当年我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时候,焉知在他人眼里亦是如此笨拙和滑稽?真真丢人死了。


但羞惭归羞惭,当长期0社交的弊端逐渐显现之时、当强烈的孤独感和被遗忘感强烈袭来之时,当我试图重新找回联络、重新获得他人关注之时,我忽然理解了曾经的自己以及他人对于“凹人设”的执着和刻意——无非是想求点关注而已。


“嘿,看看我,我需要你们的注意。”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它并不可耻。


毕竟这世界那么大,如果没人“看见”我们,我们该如何确信自己真的也在这里?


没人愿意在沉默中“消失”。即便要“消失”,正如金庸先生所言,也必然是在“大闹一场”之后,才甘愿“悄然离去”。


人生尚未“闹”出动静,谈何心若止水、古井无波?


所以我们铆足了劲,甚至不惜各种做作和刻意,但求博得关注、博得认可、博得赞誉,从而证明自己正真实地存在着。


我们如此卖力,不过是为了对抗“被遗忘”的恐惧。


正如陈奕迅在歌词中唱的那样: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似木头 似石头的话 得到注意吗

其实怕被忘记 至放大来演吧

很不安 怎去优雅

······

重视能治肚饿

未曾获得过便知我为何


虽然重视不一定真的能治肚饿,但一定能治精神和心理上的饥饿。


为了被重视、为了在寡淡的人生中“闹”出点动静,我们也是拼了。


毕竟绝大多数人都只能经由别人的围观,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这一点,恐怕就连晋代著名隐士陶渊明先生都不例外。试想,倘若五柳先生果真清心寡欲、不理俗世,那么他的《归园田居》一系列诗作又因何得以口口相传、享誉至今呢?当然更不用说后来效法他的“终南捷径”之流了。


归根结底,人可以不活在人群之中,却很难不活在他人的视线之中。


无论是故弄玄虚刻意高调、还是超尘脱俗故作低调,都不过是八仙过海,在“求关注”的路上各显神通而已。


END


0社交几年之后,终于明白一件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