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2022-07-07 09:59 作者:CNSA中国航天文化  | 我要投稿



01

中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二号03星

北京时间6月27日23时4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25次飞行。

小编简评

“高分十二号03卫星”是我国亚米级微波遥感卫星。此前,01星于2019年11月28日发射、02星于2021年3月31日发射。目前工作于倾角97.3度、627*630公里SSO轨道。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具备3吨700公里SSO运载能力,可从酒泉、太原、西昌3个发射场发射。

02

天问一号既定任务已完成

截至2022年6月29日,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正常飞行706天,获取了覆盖火星全球的中分辨率影像数据,各科学载荷均实现火星全球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和火星车均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


2021年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完成90个火星日既定科学探测任务,继续实施拓展探测任务,已累计在火星表面行驶1921.5米。受着陆区冬季严寒和沙尘天气影响,火星车按设计状态于2022年5月18日进入冬季休眠模式,2022年12月前后,“祝融号”着陆区将进入初春季节,环境条件好转后,将恢复正常工作。
环绕器环绕火星1344圈,实现了全球覆盖,目前状态正常。后续将继续开展全球遥感探测,并择机开展拓展技术试验,为相关任务开展先期技术验证。
天问一号任务经过近两年的飞行和探测,火星车和环绕器配置的13台科学载荷共获得约1040GB原始科学数据,经过地面接收处理,形成的标准科学数据产品,按月滚动提交给科学家团队进行分析、解译,有关科学成果已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陆续发表。这些科学数据将择机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欢迎全球科学家积极申请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事业。
本着开放共享的合作精神,国家航天局积极推进与各国航天机构和科学界的合作,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共享所属火星轨道器轨道数据,开展碰撞预警合作;“祝融号”火星车与欧洲空间局“火星快车”轨道器开展数据中继通信试验,实现中欧火星科学数据中继合作;在火星日凌前后,与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的天文台站,利用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火星快车”轨道器联合开展对太阳的掩星观测,进行太阳风等科学研究。这些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丰富了人类的知识,为科学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小编简评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经过202天4.75亿千米的深空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与火星交会,成功实施捕获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施火星着陆。

03

NASA将打造小型潜水机器人

探索外星球海洋中的生命迹象

7月2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想要制造一批小型潜水机器人,到其他星球的海洋中搜寻外星人。


NASA一位专家提出想法,要制造一个能融化其他星球表面冰层的探测器,并向水下发射大量尺寸只有手机大小的机器人。这种计划可以用来探测木星卫星木卫二或土星卫星土卫二冰层下是否有外星生命存在的迹象。



这一项目名为SWIM,团队将在未来两年内开始构建原型机。他们计划制造出一批单个体积不到100立方厘米的楔形机器人。将近50个小型机器人可以像鱼一样“聚集”在一起寻找线索。然后,探测器可以将信息传递给星球上的地面着陆器,传给地球上的专家进行研究。

小编简评

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木卫二)和土星的卫星恩克拉多斯(土卫二)基本上都是“大冰球”,在厚厚的冰冻外壳下有海洋。首先,着陆器将降落在这些卫星之一的冰壳上,然后部署一个探测器,利用其核电池的热量融化一条隧道,穿过冰层到达下面的海洋。一旦到达那里,探测器将释放大约50个SWIM机器人,开始进行探索。

04

NASA CAPSTONE成功发射:

将为Artemis月球任务测试新月球轨道

当地时间6月28日,Rocket Lab发射了一颗CubeSat,为NASA的Artemis计划提供支持。目前CAPSTONE已经安全进入太空并开始了它前往月球的第一段旅程。



该航天器正朝着未来打算用于“门户(Gateway)”的轨道前进,门户是一个由NASA及其商业和国际合作伙伴建造的月球空间站,它将支持NASA的Artemis计划--包括宇航员登月任务。


CAPSTONE全称Cislunar Autonomous Positioning System Technology Operations and Navigation Experiment,该任务于美国东部时间上午5:55由Rocket Lab的Electron火箭在新西兰Mahia半岛的Rocket Lab一号发射场发射。


CAPSTONE目前在低地球轨道上,航天器将需要约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其目标月球轨道。公众被邀请使用NASA的Eyes on the Solar System互动式实时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来关注航天器的旅程。从发射后约一周开始,人们可以通过模拟太阳系的视角来虚拟地跟CulbeSat一起航行。NASA将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主页及Twitter和Facebook上发布有关何时在可视化中看到CAPSTONE的最新信息。

小编简评

在月球上,CAPSTONE将进入一个被称为近直角光环轨道的细长轨道(NRHO)。一旦进入NRHO,CAPSTONE将在靠近月球北极的地方飞行1000英里,最远的地方距离南极43500英里,它将每六天半重复一次循环,并维持这条轨道至少六个月。

05

科学家欲打造可在火星表面翱翔的

无动力滑翔机

2021年4月,“机智号”无人机成功首飞,在火星上开启了离地探索的新纪元。亚利桑那大学的一支工程团队希望飞得更高,其研发概念是一种可以在火星表面翱翔的无动力滑翔机。



6月发表在《航空航天》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火星滑翔机的初步设计,该设计可以填补表面漫游车和轨道航天器之间的科学观测空白。拟议中的飞机将配备传感器和摄像头,并利用风能飞行数小时甚至数天。


NASA研究科学家、合著者亚历山大·克林(Alexandre Kling)周四(6月30日)在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份声明中称,离地面几公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小编简评

团队展示的概念飞机重量仅有11磅(5公斤),翼展为11英尺(3.4 米)。滑翔机的想法摒弃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并使用了火星上已经很丰富的资源——风。该概念飞机可以折叠,然后到达火星后,像折纸一样展开并膨胀至最终尺寸。小编个人认为火星无动力滑翔机的确是个新颖的概念,但对滑翔机材料要求较高,期待其最终成果。

06

欧空局称“危险的小行星”2021 QM1

将不会在2052年撞击地球

据CNET报道,2021年欧空局(ESA)将小行星2021 QM1描述为“人类所知的最危险的小行星”,称其可能会在2052年撞击地球。周三,欧空局宣布它已将2021 QM1从其小行星风险名单中删除。



小编简评

这颗小行星在2021年8月首次被发现,后续观察表明它在2052年有3322分之一的机会撞击地球的大气层。研究人员很难确定这颗小行星的路径,因为它被太阳的亮度所掩盖,使得它很难用望远镜追踪。最新的观测结果确定了小行星的路径,并排除2052年的撞击可能。

07

研究人员发现狂暴的太阳天气

正让卫星从轨道上坠落

2021年底,欧洲航天局(ESA)Swarm卫星群的运营商发现,测量地球周围磁场的卫星开始以异常快的速度向大气层下降,比以前快10倍。这一变化与新的太阳周期开始相吻合。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这些卫星每年下降大约2.5公里,但自去年12月以来,它们几乎一直在下降。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的下降速度为每年20公里。在靠近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总是面临着残余大气层的阻力,这使航天器逐渐变慢,最终使它们落回地球。它们通常无法在这种所谓的重返大气层中存活下来,并在大气层中燃烧起来。这种大气阻力迫使国际空间站的控制人员定期进行"再增压"机动,以保持空间站在地球上空250英里(400公里)的轨道。

小编简评

小编觉得这种阻力有助于清理近地环境中的太空垃圾,由于其没有动力,伴随着阻力增大,轨道会慢慢降低直至进入到大气层焚烧融毁。在大气层的上层,有很多复杂的物理学,目前仍然没有完全确定它与太阳风如何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了大气层的上升,并足以使一些低轨道卫星高度急剧下降。

08

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

传回新一批科学数据

当地时间7月1日,阿联酋航天局宣布,“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传回新一批科学数据,内容涉及对火星的极光覆盖、太阳高能粒子、银河宇宙射线的最新观测数据,以及包括对火星高空尘埃和云层运动的科学观测结果。


阿联酋航天局表示,这些数据成果再次证明了“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科学探测能力,该探测器将继续监测火星并传回最新图像和数据。


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发射升空,于2021年3月进入科学轨道,随后开始为期两年的数据收集工作。

小编简评

“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是阿联酋首枚火星探测器,由阿联酋和美国合作研制。该探测器因恶劣天气多次延误发射,最终于2020年7月20日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是在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阿拉伯国家首次执行星际任务。本次火星计划由阿联酋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负责实施,约有450人参与了该计划,其中超过一半是阿联酋人。

09

近地轨道太拥挤

NASA将联合SpaceX测试卫星自动避碰策略

随着近地轨道上的自动导航卫星越来越多,航天器发生碰撞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通过Starling任务与SpaceX合作探索如何避免自动导航卫星发生碰撞。据悉,NASA的Starling任务包括四颗立方体卫星。



NASA最初打算将这四颗卫星发射到距地555公里的轨道上。由于SpaceX公司的“星链”互联网卫星在同一高度运行,NASA关联评估风险分析(CARA)团队敦促Starling任务管理部门将四颗立方体卫星送入比“星链”运行高度再高10公里以上的轨道。

小编简评

小编个人认为,由于近地轨道的交通流量激增,这种类型的协调将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70年代,NASA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就提出了凯斯勒效应的概念,即空间碎片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达到发生连锁在轨碰撞的地步,从此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将超出人类的控制能力,进而使得地球周围的空间充满碎片,再也无法安全使用。

10

维珍轨道在首次夜间任务中

成功发射卫星

维珍轨道公司(Virgin Orbit)于美国东部时间周六(7月2日)凌晨1:49从加州莫哈韦航空港发射了一枚载有七颗卫星的火箭,这标志着小型卫星发射器首次成功执行夜间任务。该公司在其名为“宇宙女孩 (Cosmic Girl)”的波音747运载机的帮助下将卫星带入低地球轨道。



据悉,该运载机的一个机翼下安装了LauncherOne火箭。

小编简评

维珍轨道总共进行了五次发射尝试,但在2020年5月的第一次试飞中失败,2021年1月首次进入轨道。本次发射原计划于周三(6月29日)夜间进行,但在发现其火箭推进剂的温度“略微超出范围”后,推迟了周三的首次夜间发射。维珍轨道由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拥有,其跟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不同,后者是该公司用于商业航天的独立分支。


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