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店倒、养鸡鸡死,只上8年学,张同学的人生比视频更值得深思
2021年岁末,爆红网络两个月的张同学“摊上事了”。
先是被消防带走,接着又被警察点名。
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原来在他拍摄的短视频里,出现了不少安全隐患。
插板电源线已经断裂不说,插孔烧坏了还在使用。
在炕上使用火盆,连席子都被烤糊了。
一辆三轮车摇摇晃晃,坐着一堆人。
事情发生后,网络上也是议论纷纷。
对于安全问题,大家自然没有疑议。
但是对于这个一举一动都能成为网络爆点的男人,大家的心中不禁要升起三连问:
张同学到底有多火?为什么他会这么火?他还能火多久?
01
先看一组数据:
11月下旬,一条短视频,一夜之间涨粉65万。
从10月4日至今,两个月,40余条短视频,涨粉1500万。
另有上千个短视频博主在模仿他的生活。
热门话题“张同学各地分学”,有过亿的播放量。
这已经不是用一句“现象级网红”就能够总结的了。
再看一条张同学点赞最高,也是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视频。
裹着花棉被,一觉睡到自然醒。
掀开碎花窗帘,被刺目阳光迷住双眼。
从枕头下掏出睡觉前塞进去的袜子,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脚丫子的味道。
起床后喂饱家里的猫、狗、鸡,自己随便对付一个早餐。
出门上锁,把钥匙放在窗台上,用砖头或鞋子随手盖住。
接着哼着歌上山打柴,没几句就给自己唱“没气儿”了。
回来后,便骑着三轮电动车,叫上好兄弟二涛去小卖部噶肉(买肉)做饭。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这样的视频,也许会蹦出两个字:就这?
不就是流水账吗?
的确,翻开张同学的视频账号,都是日常琐碎。
这些内容平平无奇,却又让人情不自禁地陷了进去。
有人说剪辑流畅,也有人说音乐上头,还有人说张同学是“粗糙版李子柒”。
在央视的专访里,张同学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
“虽然这个房子有些怀旧,但是很多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实事。”
02
什么意思?
一句话,触碰到了人们内心的两处敏感。
第一,怀旧是人类最大的共情。
在张同学的视频里,你不仅可以看到掉瓷的搪瓷碗、斑驳破旧的老屋、旧得掉色的家具,还能看到温碧霞的海报、水果罐头、AD钙奶……
饿了就煮一顿热气腾腾的大锅饭,睡醒了窗外就是鸡鸣狗跳,出门还有小三轮随招随停……
就连无意间闯入镜头里的老母亲,也分外的“熟悉”。
张同学一边录视频,一边做早餐。
张母突然朝他喊道:“怎么少两只鸡?”
张同学连忙说自己正在录视频。
可在张母眼中,录视频那是“不务正业”,哪有自己的鸡重要:
“录什么段子,录录录,那两只鸡留着过年呢?”
与其说这些是流水账,不如说这里面藏着一道道人间烟火。
它属于“张同学”,也属于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第二,真实的磕碜好过虚伪的精致。
张同学的视频最为人诟病的是“脏乱差”。
但是,当央视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居民却告诉我们:
“这里没有自来水,买东西干嘛都不方便。”
“他平时就这么生活,家里条件在那。”
张同学的视频也许不能代表中国的乡村,但是它属于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他的视频属于演绎,但是那些都是他看过或者经历过的,真实的乡土生活。
早起急急忙忙去蹲坑,一阵腾云驾雾之后,从厕所出来洗手,永远只洗三根手指尖。
有味道的脚丫子,就连小奶猫都要退避三舍。
无所事事的时候,喝瓶AD钙奶看着明星海报也是一种快乐。
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在这个无滤镜不出镜的年代,看似离经叛道,其实不过是卸下沉重伪装后的洒脱和坦荡。
背过众人的目光,谁又不是另外一个张同学呢?
03
张同学爆红之后,网络上充斥着一种论调。
绝对是专业团队。
还有说他是电影学院毕业,研究生学历,曾拍摄《你好李焕英》、《小姨多鹤》。
可是当无数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东北营口的那座小乡村的时候,从老乡口中,我们听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张同学:
“都是农村的苦孩子。”
张同学本名张凯。
穷乡僻壤,家里的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书也没念好,九年义务教育都差一年。
后来学了3年大货车后,自己开了个修理厂。
可不懂经营,厂子倒闭了,自己还出了一场大车祸。
脑袋开了瓢,现在还顶着一个月牙形的伤疤。
那时候,他才20来岁,但是生活于他而言,暗淡无光。
之后他得了抑郁症。
为了缓解病情,他回到了家乡。
病渐渐好了,可是命运似乎非得和他过不去。
跟风养肉食鸡,技术不到家,鸡死了。
后来学着去养蚕,没照顾好,再次折戟。
看过“张同学”的人都熟悉一个情节:
每次去超市赊账,老板娘嫌弃又无奈的白眼……。
其实这是他的真实经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张同学是“负收入”。
一次他去超市结账,982块钱,老板娘说给他抹个2元钱的零头,他大气地挥手表示用不着,但是一看微信余额只剩两块七毛。
有时穷的连买旱烟也囊中羞涩,还需要父母接济一二。
每当说起这些,张母都有些哽咽。
彼时张同学早就成家,连孩子都有了俩。
“我苦的时候我妈知道,她没事也给我发个200块钱。”
回望曾经的至暗时刻,张同学难免有些“卑微和无奈”。
但是,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没有一点转机。
2020年,他开始自学短视频创作,仿佛一下打通了任督二脉。
04
张同学创作短视频的初衷很简单:
“就是想在上面拍些段子,涨些粉,赚些钱。”
于是,从去年7月开始,乡亲们就看到张同学带着手机,提着个三脚架漫山遍野地跑。
起初只是拍拍风景,但是没啥热度。
一次无意中,他把镜头转向上山砍柴,用卤水点豆腐的老人,竟然超乎想象的受欢迎。
之后有人开始找他合作,让他提供创意,帮忙拍摄和剪辑:
“去年最累的时候,一个人拍六个人的账号。那时候我一天拍两个记录生活的视频,一个搞笑短剧,天天想,天天拍。”
生活中的一缕曙光,终于照到了张同学的身上。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和合作伙伴的创作理念出现了分歧。
据张父所说:“儿子拍火之后,当初出镜的伙伴一个个把账号独立了,不需要儿子参与。”
对此,张凯不曾有太多解释。
但是,张同学的心里憋着一股气却是真的。
在和合作伙伴分道扬镳之后,有不少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有的甚至开出月入三万的高薪。
可他全都婉拒了。
最后我们看到了“张同学”的诞生。
在《九派新闻》的专访中,张母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那时半夜起夜,总看到老二(张同学)他的房间还亮着灯。白天打扫他的房间时,看到头发掉了许多。”
村里人在背后也总是指指点点,说他不务正业。
张母心疼孩子,劝他出去找个活干。
张同学却认准一个道理:
“我感觉要是出去上班,不管一个月三万五万也好,我肯定有一天会后悔,这个事没有走到底。我真是这么想的,我咬牙也要坚持到最后,就是非得做出个成绩。”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个冬天,张同学点燃了中国网络的第一把火。
想起网络上那个非常经典的问题:
“只要你每周读两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7点工作到21点。坚持三年,就能收获1亿人民币。你能不能做到?”
相信所有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
但是没有这个1亿元的保险呢?
恐怕99%都坚持不下来。
这就是努力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你人生中所有不确定,都欠一场张同学这样的不顾一切。
05
每一次网络顶流诞生,我们都会看到一种“奇观”:
人群蜂拥而至,“求取真经”。
张同学也难以幸免。
就在前几天,张同学的家还因为“粉丝太多”、“网红拜师”等问题,违反疫情防控的规定,惊动了警察。
很多人都想从张同学身上找到那把人生的“幸运钥匙”。可真相是:
你以为的运气,是别人努力了好久才发出的光。
从央视的专访的细节中,我们能够发现张同学是如何抓住那道幸运之光的。
一、点亮路灯:发现特长,照亮人生路。
别人看影视作品,可能就图个放松享受,但是在张同学眼里全部都是节奏和分镜。
“我对镜头特别有感觉,总能找到最好看的角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只有发现它,才能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二、驶向快车道:专注力,帮你快速前进。
前面说到张同学的努力,但是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专注力。
因为是视频创作是半路出家,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张同学硬是屏蔽了外界所有的干扰,用1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可能3到5年才能达到的学习成果。
而且他对自己的内容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即使是同一个素材,只要是新的视频,他都要一丝不苟地再拍摄一次。
每一次的视频制作,他都仿佛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三、看住护栏:价值观,为你提供最好的安全保障。
提及张同学,乡亲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实在人,人品那都不用说。
说到可能要经历的直播带货,张同学坦言,自己可能也会走到这一步,但是一定重质不重量。
面对有人开出500万,高价出让视频号的运营权,他也选择了拒绝。
一个人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才不会因为想要高速超车,冲破护栏,导致车毁人亡。
有人说张同学占了天时地利,不过是昙花一现。
确实,在这个“人人都能成名15分钟”的网络时代。
我们经历了太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但是一个人能否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张同学的成名之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
正如他翻唱的那首《一个俗人》:
平凡生活并不是认输
无名之卒照样可以幸福
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
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温度
……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没有人凭借好运气过好这一生,但是能好好生活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来源:王耳朵先生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