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术曲歌词分析系列——《西湖梦》
——前言——

西湖梦共有两版,重置版本中删去了初版存在的一些信息,最显而易见的便是PV里穿插的三段文案。因此,我建议大家,如果一直听的是重置版,那不妨听一听原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上为原版,下为重置版)

画舟西湖泊,一抹丹枫秋色落。
萧萧凄风瑟,阑干红泪洒几何。
徒相怨,往昔繁华今落寞。
静听雨,回忆争与他人说。
一抹相思 三两番愁绪 再填四点离愁 情穿五脏六腑 奈何七零八落 望断九州 唯梦西湖十景
十分爱意 八九次念想 又加七般情念 熬过六转五回 怎知四年三季 磨平双峰 只剩深闺一人
第一段文案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文案是和旋律配套存在的,甚至可以将其看做是对独奏的琵琶进行了一个填词,只是没有唱出来。
第二段文案,则直接写明了主旨,也就是西湖十景,第三段文案则是与之配套而成的对联,将景与情结合在了一起。从一到九的文字游戏,是一种传统的对联形式,在后来的《吉祥话》里能够看见。而作品中穿插的西湖十景,也就是专有名词的插入,在《弈》里也有所呈现。这种嵌入很有意思,尤其是对于这种类群像性质的词,是很值得借鉴的手法。
在我对后来的《弈》,包括《四喜东家》,这些词作者成熟以后的作品进行解析的时候,其实总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那种精密的结构以及词曲的高度适配,让人感觉难以望其项背。但在听《西湖梦》的时候,却让我感觉非常亲和,好像真的看见了St君九年前写词的样子。——暮雨谈
那么看词吧!

画舟西湖泊,一抹丹枫秋色落。
萧萧凄风瑟,阑干红泪洒几何。
徒相怨,往昔繁华今落寞。
静听雨,回忆争与他人说。
这一段是全词的定场词(如果重置版能将这段用吴语唱出戏腔感,我愿称之为绝杀),也是重置版少了的东西,如果没听过原版可以去看着pv听听
念曩昔 青枝缱绻 桃花缀碧色
清溪畔 蜂欢蝶舞 风徐云绰绰
细柳岸 缟絮纷飞 好似白雪落
任年少 放纵光阴漫蹉跎
第一段开头的“念”字,在音节上稍顿了一下,所以用了一个领字,其实就是全词的感情基调,或者说核心情感了(这种领字格的运用,群【散题书院】文件讲义的文件夹有系统讲过,可以再复习一下)。有念,就要有所念及的事物,不然就会显得很空,因此后面跟的便是一系列的所念之物,此处起承转合也是比较基础的一种写作逻辑。此处处理相似音节的时候,st老师选择了对仗的方式(确实也是st老师一贯的风格)。
蜂——欢,蝶——舞,风——徐,云——绰绰
主谓句(青枝——缱绻)对主谓句(桃花——缀碧色)
因为词很整齐,所以会发现听起来很流畅。接下来,“好似白雪落——任年少 放纵光阴漫蹉跎”,开始由纯粹的景转向了人的视角。念字领起全段,段尾以事结景,至此仍是春日融融,无忧无虑的欢乐气氛。
补充一下一些基础知识:
曩昔:从前
缱绻:情意缠绵不忍分离的样子
听人言 君欲孤往临安习笔墨
读诗书 考取状元入列花名册
临行前 潸潸满眼湿却衣襟帛
言无尽 切齿含涕相允诺
第二段,曲子也变得厚重了些,氛围也转向了离别。(这是个很传统的进京赶考的爱情故事,没必要纠结确切的历史背景)。前三句,连贯的三件事,简单直接的阐述了离别的原因。(这种连贯叙事是很基础的结构,我确实也不建议刚写词,就在叙事结构上玩花活,容易把自己玩死)“言无尽 切齿含涕相允诺”,总感觉这个咬牙切齿含着泪说话的画面很好笑。
提问:“春枝、缱绻”,这两个意向搭配有什么典故吗,st老师似乎比较常用,比如“或赏青枝缱绻 或梦蝶舞翩跹”。
回答:感觉是用语习惯吧,就像曩昔,“曩昔忆否 雒水泛画舟”。
整体来看前两段:从写景到叙事,都是很流畅的,写景的句子结构一致,由景转向事以后,又是连贯的系列事件,最后锁定在离别时的细节上,确实是功底深厚。此处借一句st老师的话,表达上的流畅比精致更重要,因为这是基本功,如果句子都读不顺有语病其他都是白搭,所以写歌词的建议都去好好学学现代汉语。
春忽去秋又来 纸笺言色薄
望远方 盼见郎君锦衣着
夏已走冬将至 心仍惦记 京城冷热
怕只怕 冻煞那信鸽
所以第三段,就顺而开始抒情。景、事、情,依次安排的明明白白,这种也是比较基础的结构,就像新手训练营的关卡。在抒情的段落“春忽去秋又来” ,写离别之久,也是很常见的抒情动机。 “望,盼,记,怕”四字,对女子怀念远人的情绪把握得相当细腻。“春忽去秋又来——夏已走冬将至”两句,四季轮转,思念不变,这是时间上的长度。那么在一段的抒情以后,进入了副歌,也就是全词的中心了,即“西湖梦”。
或尝言 京城美 城隍西湖好景色
梦里君与我 苏堤桥上赏曲荷(苏堤春晓)
不惧西风作 但看断桥残雪落(断桥残雪)
相依偎 望断树影月婆娑
踱南屏 听暮钟 遥闻归舟唱棹歌(南屏晚钟)
平湖婵娟起 忘却忧苦同落寞(平湖秋月)
花港锦鲤跃 夕照峰塔粼波阔(花港观鱼、雷峰夕照)
赋诗对 郎君吟唱女儿和
副歌转折处“或尝言”,现在来看稍显生硬。第二句“梦里君与我” 回归了主题,从开头的“念”开始一直写着的回忆,终于结束了,归并时间线,回到了现实。荷,夏天;西风,秋天;断桥残雪,冬天,最后一句八成是春天虽然没有明确指向,这两段分别是四季十景与朝暮十景,亦是工整流畅的系列对仗。
踱——南屏,听——暮钟,遥闻——归舟,唱——棹歌
平湖婵娟起——花港锦鲤跃,暮钟——归舟——婵娟——夕照
此段的主要问题在于,“怕只怕 冻煞那信鸽” 没留够转折的余地,信鸽在这里确实是违和了些。至于自然逻辑,因时间流转而不能称之为有误,譬如“辉星皓夜苍千顷”: 苍可以指代白色的,其实皓说的是月,苍说的是星空,二者并不算冲突。
忆百转 梦千回 辗转又反侧
念郎君 徒怨千里山水隔
愿相见 似梦里 从此不再孤单寂寞
恨只恨 不知在几何
这段怎么这么眼熟(幻视《神女别》)。比起前面备份写四季流转表现思念之久,此处更着笔墨于思情之深。为何愿相见似梦里,是因为副歌部分的同游西湖,其实都是梦里的景色。“忆,梦,念,怨,恨”五字写尽小儿女的心思,其情变化之细腻,不可谓不生动真实,不愧是st小姐姐。而后面紧跟的文案也是相当值得回味。
一抹相思 三两番愁绪 再填四点离愁 情穿五脏六腑奈何七零八落 望断九州 唯梦西湖十景
终有时 同郎君 共赏西湖好景色
朝夕携子手 坐观残阳共云落
何畏夜色晚 恰看三潭映月仄(三潭印月)
游曲苑 菡萏喜人人恋荷(曲院风荷)
登心亭 泛画舟 余晖斜照君与我
六桥烟柳荡熏风醉人入塘河(柳浪闻莺)
我情似高山 双峰入云自嵯峨(双峰插云)
有君伴 此生缠绵不枉过
由此处起进入了转折,不再写梦里君与我,而是转向了对相见后的未来的期盼,对心上人的美好期盼,此处倘若再写梦中之景,便会显得有些冗余。此处,“映月仄”其实本应为昃,昃原本是形容斜阳(不在正位的日就是昃,昃是日晷的用字,通常多指夕阳,与旰意思相近,但旰形容的时间上会更晚一点),因为此处用月仄,便去掉了日字头。
尤其 “我情似高山 双峰入云自嵯峨”二句,私以为全篇亮点所在。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八,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两山之巅即南高峰和北高峰。此处将西湖之景与思念之情相结合,让情更具象,使景更生动。其后仍有长联与前词处相对应
十分爱意 八九次念想 又加七般情念 熬过六转五回 怎知四年三季 磨平双峰 只剩深闺一人
简单总结一下,整首词虽然现在看来不成熟,但确实很流畅,而且没有什么新手期常见的问题,比如反复描写导致冗余,或衔接断开导致逻辑难以理解。在抒情的两段,选用了两个不同的角度,借双峰插云一景进行了情感的升华,在不出错的同时,亦有很多的思考。

后附《西湖梦》全词
“画舟西湖泊,一抹丹枫秋色落。
萧萧凄风瑟,阑干红泪洒几何。
徒相怨,往昔繁华今落寞。
静听雨,回忆争与他人说。”
念曩昔 青枝缱绻 桃花缀碧色
清溪畔 蜂欢蝶舞 风徐云绰绰
细柳岸 缟絮纷飞 好似白雪落
任年少 放纵光阴漫蹉跎
听人言 君欲孤往临安习笔墨
读诗书 考取状元入列花名册
临行前 潸潸满眼湿却衣襟帛
言无尽 切齿含涕相允诺
春忽去秋又来 纸笺言色薄
望远方 盼见郎君锦衣着
夏已走冬将至 心仍惦记 京城冷热
怕只怕 冻煞那信鸽
或尝言 京城美 城隍西湖好景色
梦里君与我 苏堤桥上赏曲荷(苏堤春晓)
不惧西风作 但看断桥残雪落(断桥残雪)
相依偎 望断树影月婆娑
踱南屏 听暮钟 遥闻归舟唱棹歌(南屏晚钟)
平湖婵娟起 忘却忧苦同落寞(平湖秋月)
花港锦鲤跃 夕照峰塔粼波阔(花港观鱼、雷峰夕照)
赋诗对 郎君吟唱女儿和
忆百转梦千回辗转又反侧
念郎君 徒怨千里山水隔
愿相见 似梦里 从此不再孤单寂寞
恨只恨 不知在几何
“一抹相思 三两番愁绪
再填四点离愁 情穿五脏六腑
奈何七零八落 望断九州
唯梦西湖十景”
终有时 同郎君 共赏西湖好景色
朝夕携子手 坐观残阳共云落
何畏夜色晚 恰看三潭映月仄(三潭印月)
游曲苑 菡萏喜人人恋荷(曲院风荷)
登心亭 泛画舟 余晖斜照君与我
六桥烟柳荡 熏风醉人入塘河(柳浪闻莺)
我情似高山 双峰入云自嵯峨(双峰插云)
有君伴 此生缠绵不枉过
“十分爱意 八九次念想
又加七般情念 熬过六转五回
怎知四年三季 磨平双峰
只剩深闺一人”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主讲:萧暮雨 st色太
整理:江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