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压头发的游戏耳机的一点想法
诸位看官,请忍耐我糟糕的排版和朴素的文字,品尝我的想法,作出公正的评判,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
大多数人,包括我,起初打游戏都是使用头戴式耳机。一方面是市面上这类产品数量和覆盖率确实更高,再一方面我个人早期认为入耳耳机舒适度明显不如头戴式耳机,因为我的耳廓棱角比较分明,入耳耳机很容易压迫到对耳屏内的软骨凸点。
然而,随着头戴耳机一个极为显著的缺点——压头发——在我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日渐严重,我逐渐转回了入耳耳机的阵营,并发现入耳耳机的人体工程学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大量耳机产品已经作出了模范。尽量避免选择只依靠耳塞支撑的入耳耳机(即尽量选择置于耳甲腔的产品),并优先选择椭圆形耳帽的产品,即可避免入耳耳机对耳道的压迫,抗菌性能良好的耳帽还可以进一步防止长时间佩戴造成的耳道瘙痒(但如果在抗菌和椭圆中选一个,我个人会选择椭圆)。
跑个题,关于如何选择不压对耳屏的耳机:

以我所使用的威士顿UMpro10为例,一只不压迫对耳屏的耳机,从耳机外侧观察,使耳机导管(即入耳方向)水平,耳机腔体应狭长且不明显弯曲(即与入耳方向夹角较小)。

例外的是这类公模或私模耳机,对耳屏处有内凹,即可避免在对耳屏处的压迫。有些耳机后侧则是没有内凹的平滑弧度,则有压迫对耳屏的风险。

总的来说,就是分为两类,一类依靠较小的体积主要在耳屏间切迹放置,不接触对耳屏偏厚后处的软骨凸点。
另一类则依靠对耳轮和入耳两处支撑,依靠修长的身形在对耳屏上方悬空。
反例就尽量不举了,避免对某些厂商和产品有不良的影响。我目前个人使用的耳机是威士顿UMpro10和万魔迷你豆、森海塞尔cx1.00。除此以外,我也一度很喜欢舒尔se215,这些形状都值得参考。
言归正传,对于头戴式耳机,不压头发可能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如分裂式头梁、悬浮式头梁或铁三角的飞翼式头梁,都曾经被我给予厚望,然而事实证明,它们都不可能避免对头发的压迫,仅需佩戴两个小时,就可以摧毁你洗澡后精心打理的发型。至于后挂式耳机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由于全部重力都依靠耳罩来支持,对脸部和耳廓上方的压迫很强,加上头梁位于颈部后方,坐在椅子上时会卡在颈部和头枕之间,让椅子的头部支撑化为乌有,只能是一种妥协的选择。要我来说,我甚至宁愿反着戴,把头梁放到下巴前面。
我的设想,是来自于大约2017年我在淘宝众筹平台看到的一款产品。很遗憾当年那场众筹并没能成功,我当初也没能舍得购买一只。


当年的众筹就是因为这种方案外观比较特殊,并且他们选择的是蓝牙耳机方案,面向的主要是出街需求,因此才走向了失败。
我对于产品设想的追求不仅仅是玩票人士的选择,而希望能深度适配部分用户的需求,尽管我并没打算真的制作产品(当然如果支持者较多,也不是不能努努力)。因此我的设想是应用于游戏场景。出街嘛,真无线耳机他不香吗?只有游戏这种需要长时间佩戴,并且还会对声场定位有较高要求的,才会更加需要头戴式耳机。
游戏场景的特殊性,在于几点:
1.麦克风
2.舒适性和耳道透气性
3.头部散热需求
4.声场定位能力
其中,第一点对于入耳耳机可以选择主流的波束成形麦克风,其效果也能做到很好。第三点两者不一定有什么区别,反而头戴耳机想做到隔音,耳廓的透气性能通常不佳。第四点由于目前的游戏hrtf技术均是基于头戴耳机,对于入耳耳机而言缺少耳廓反射,声音的相位等特征会发生一些改变,这不是仅仅通过调音就能完全解决的,但其影响并不会像看起来那么大。
要我们回归头戴耳机的,主要还是第二点,特别是耳道的透气和防潮。
当然,如果对于隔音没有要求,大可以选择不入耳的开放式耳机,比头戴耳机透气的性能更加本质,但游戏耳机对隔音的要求通常还是较高的。注意平头耳塞由于通常会压迫对耳屏,并不是非常好的选择。
基础的麦克风和舒适度大家都在做,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完全没必要做出什么特殊性。
想要让这款产品真正符合需求,除了它本身不压迫头发的特性外,还可以在第三点头部散热上做些文章,并且还需要做些努力弥补外观的不足。
电竞选手在比赛时通常会绑起刘海来增强额头散热。这款方案头梁需要接触额头,这本身对于头部散热是不良的,但是并非没有化缺点为优点的方案,例如额头接触处内置小功率的半导体降温,可以做到既不会感到冰冷,还能有效散热。或许不会让玩家总是玩到脸红脖子粗。
至于外观上的努力,我个人对这点不算擅长,但我认为额头处大可以做些文章,无论是rgb或是一些金属铭牌之类的美观特性,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