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身进入体制需要补齐的几个严重短板
每年都会有寒门子弟通过公考的方式进入体制内,但是限于家庭、教育、经历等等方面的影响,初入体制的寒门子弟有几个短板比较明显,在工作初期与非寒门子弟相比,略占下风。 1.对体制内为人处事规矩不太懂。 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体制,也算是一大幸事。毕竟每年海海的公考大军,能从千军万马中胜中,本身就很值得骄傲。但他们进入后的路并不平坦,因为很多事他们没经历过,很多东西他们没见过。仅这一点儿,他们就要补充很长一段时间。 家有体制人的青年从小耳濡目染家人的为人处事、迎来送往,对这些了熟于心,进入体制后适应的快,就算遇到问题,回家也能求得答案。而寒门子弟一无经历二无背后诸葛,除了吃一堑长一智外,没有太好的办法。 2.来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并非都正面。 自古讲究婚嫁门当户对,所以体制人的嫁娶也都条件相当。大多数寒门子女也不愿进入这样的家庭,有些出于自尊心有些出于个人顾虑。 也正是这样,这些人的婚娶对象跟自己也差不多,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有些老人看着自家女婿或儿媳在政府部门工作,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亲戚中说大话给孩子揽事添麻烦之事常有发生。此外,两方老人一般对体制也不了解,时常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当事人除了工作还要费心思去稳固后方,家庭牵扯精力较大。 反观,懂体制的家人给予当事人的支持力度很大,“你们放心大胆地干事业,后方有我们呢!”他们把家长里短化解在萌芽里,不需要当事人出面,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3.进入体制后的平台需要自己打拼。 非寒门家庭出身的体制人有其父辈给打的基础,从进入体制那一刻,父母就着手为其谋划未来,评先评优、提拔晋升都有家族努力的身影。即使父母不从政,但殷实的家庭条件也会为他们提供经济基础。寒门人进体制后,无依无靠,所有的进步都靠自己的努力。 纵观身边,也有不少寒门出身的领导。他们一路走来,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但也收获了相应的地位、荣誉。一位领导曾说过:“活儿都是给自己干的。”一句话阐明了体制工作的要义。对于寒门来讲,工作出色是最重要的敲门砖。 所以说,出身寒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成长,不加快补足自己的短板,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