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极(转载)

2022-02-17 01:20 作者:转圈王  | 我要投稿

“无极”出自《道德经》,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就已经知道,数学的运算过程本质上就是收敛与发散的过程。古人称收敛与发散这对矛盾为“阴阳”。收敛与发散是宇宙间最本质的矛盾,其他一切的矛盾都是在收敛与发散的基础上通过组合与迭代形成的,比如善恶、有无、动静等等。收敛可以自然而然彰显出发散就是“无极”,所以有了老子给出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的定义。《道德经》本身就是以“无极”为核心思想建立辩证法的书。

北宋周敦颐根据道士陈抟《无极图》,在其《太极图说》中把道家“无极”概念引入易学中加以改造,井作了新的解说。全祖望《周程学统论》:“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太极图说》以“无极”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实体,提出“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的命题,有“有生于无”之意。以“无极”作为万物之本源。“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周氏用无极观念,是取其虚静的性质,以静止为无极的本性,太极的运动,来于无极的静止。归于无极的静止,太极的运动是暂时的,相对的,而无极才是永恒的。

发散和收敛是“阳”与“阴”的本质,也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矛盾,有与无、善与恶、动与静、外与内、正与反、前与后、荣与辱、明与暗、直与曲、实与虚、突破与积累、张扬与谦虚、散发与收藏等矛盾都是在发散与收敛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也是如此,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数学的运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在“阴阳”的基础上可以给出“无极”的定义:阳代表的发散和阴代表的收敛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矛盾,阴的收敛自然而然的便会彰显出阳的发散,从而使二者即对立又统一,处于一种由至阴而彰显至阳的“无极”状态。“无极”的状态是收敛而来的,收敛会导致消失,所以代表“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在一个系统内,守恒是一个重要的性质。那么,当代表阴的黑色不再保持其收敛的本性而开始发散从而彰显时,此消彼长,代表阳的白色也要相应的收敛来保持守恒,从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双方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形成了“太极”。太极是由发散得到的,发散便会彰显,所以代表“有”。道家认为单纯的白色就是“无极”(也被称为先天太极),而世人所熟知的太极阴阳鱼则被称为“太极”(也被称为后天太极),黑色从白色中显现并最终形成太极阴阳鱼的过程便是“无极生太极”。这也是“自无极而为太极”的道理。本质规律是收敛于内的“无”(负阴),外在现象是发散于外的“有”(抱阳),本质规律决定外在现象,本来互相冲突、矛盾、对立的阴阳二气(冲气)因为各自遵从本性的行为反而能相合(以为和),收敛自然而然会彰显出发散,阴阳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无极(转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