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来源于紫微星和北斗七星 最早出现在河洛地区
四合院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四合院就是一个用房屋,墙从四面围成的庭院,中国传统四合院有门屋,有影壁,有厅堂,有游廊,有厢房,有深闺 ...... 关上大门,自成一统。南方和北方的四合院又有差异。北方冬季长,气候寒冷,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采光,所以北方的四合院都有较大的庭院,门窗也高大,为了保暖的需要 北方的四合院的屋墙比较低; 同理, 南方因为夏天天热的原因屋墙一般要高一些,室外的空地天井也会小一些。一进四合院像口字,二进四合院像日字,三进四合院像目字等等。中国最大的四合院就是北京的故宫,整个故宫由一条中轴线贯通着,在中轴宫殿两旁,对称分布着许多四合院组成的殿宇;黄土高原的四合院就是地坑院、"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土建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东部沿海地区的四合院就是土楼,居民为了抵御侵略,把四合院演变形成了土楼,“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按八卦观念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防火墙,坐北朝南。每卦与内层一楼采用四合院格式。
四合院产生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院落四壁都是墙壁,院里院外很难交流,一家人的活动都在院墙之内,与外界交流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门,院落中的门楼、门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门窗等处的装修、雕饰、彩绘无不显示主人的显赫等级,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等级森严的四合院大门平时是紧闭的,四合院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闭式文化。四合院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一定要符合“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正房高于侧房,面积比侧房大,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耳房,一切都按规矩来。这种安排强化了等级观念。人间的清静与热闹,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温情的小院里。
四合院来源于北斗七星围绕这的北斗星。为什么是北斗七星那。我想是这样的。古人刚开始是依河而居的,慢慢地大家发现,雨季来了住在河边就很危险了,于是大家不得不搬的离河流比较远的地方了,于是“井”出现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问题又来了,他们去打猎后、打仗后找不到家了,特别是夜晚问题更突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衣食住行中间的行出了问题。以前可以顺着河流什么的参照物,现在没有了参照物。怎么办,再找呗,慢慢地大家在天空中发现了不会动的北极星,也就是紫微星,就这样,古代先辈们找到北了。但这个北极星有个缺点就是不很明亮,大家很难找到。于是大家就继续完善,先辈们发现在北极星四周有七颗星,也就是北斗七星,古代中国先辈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这七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于是中国的先辈们解决了方向问题,终于可以找到家了。自此古代中国也就有了当时发达先进的天气预报。再后来,中国有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彻底解决了找不着北的问题了,也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因为北极星的重要作用,古人们把他当成神仙一样的供奉。自然,统治阶级也自称是天的代言人,也必须住进天宫,这样天子住的地方皇宫出现了,既然是天的代言人,那就必须有天的模样,于是北斗七星的样子出现在皇宫主殿的四周。大家看看详细的研究一下,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运转的外形,像不像四合院的样子,紫微星像不像四合院的主位,中国的等级制度像不像北斗七星的主次之分。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七天建筑”建筑群,分别对应天上的七个星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应天门)、天津(天津桥)、天枢、天堂。“七天”建筑群南北纵贯隋唐东都洛阳城中,一幅以“紫微垣”为中心的天上三垣呈现在人间。北京故宫就是洛阳宫城的复制。
考古六十年的洛阳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这个最早的四合院。这是一座经过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王国都城。遗址分为中心区和一般活动区。中心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至中部一带,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组成。宫城即位于“九宫格”的中心,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城城墙内为宫殿区。宫殿区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殿建筑群和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在已发掘的宫殿区示意图上,中心区道路网纵横交错、宫城方正规矩,建筑基址群排列有序,10余座大中型宫殿基址组成了二里头宫室建筑群。其中,晚期的1号和2号基址是单体四合院风格,早期的3号和5号基址属于多重院落,7号和8号两座基址又是单体建筑。早期的3号、5号基址东西并列,其间以道路及其下的排水渠相隔。两座基址已揭露的部分至少都由三重庭院组成,都有经统一规划、在同一轴线上的廊庑建筑。建筑营建和使用时间约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工作队在3号宫殿的中院和南院内,发现了贵族墓葬和石砌渗水井等遗迹,北院内发现有积水迹象的大型坑状遗迹。5号宫殿基址经多次修建或增建,主殿以窄墙间隔成不同的房间,北院和中院院内也分别发现有同时期的贵族墓葬。晚期的1号宫殿基址为一大型单体四合院建筑,有明显的中轴线,建筑物下铺设有陶水管,应为排水设施。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夏本纪?正义》中提道:“《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国语?周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括地志》表明:“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据此判断,斟鄩正是位于伊洛盆地西端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自太康至桀时期的王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