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直出没毛病,但2023年了,直出为什么还要买相机?


首先我不想分化直出党和后期党,这也不是我可以分化的了的事情,有一位很重要的老师教会我,不可以二极管思维,我也完全理解买相机想直出轻松方便的心情,但!
实在是无法理解2023年这个时间点,买相机只是为了直出发发朋友圈,并且还要强调一下,直出靠调整参数就可以应对大多数场面,直出可以无敌,后期没有必要的理念。
我先放自己拍的照片,以免你觉得我是就是纸上谈兵的器材党。(红薯id:Togekiss)












以上均为本人于2023年拍摄,均为无反相机拍摄,相机型号为奥林巴斯PEN F,没错,M43相机,不敢说这些是什么“大片”,但我可以肯定的说,“直出”是很难达到我对照片画质和表现力的需求的。【后期就是摄影的一部分】。
我的观点是,2023年了,各家手机旗舰都用上了大尺寸传感器,加上计算摄影和AI的加持,手机主摄成像几乎可以媲美一些相机了,例如iPhone14 Pro的照片动态范围可以高达12档,画质其实是非常好的。只是发发朋友圈,或者记录生活,旗舰手机的性能,甚至一些次旗舰、低价位手机的拍照直出都是非常可靠的,例如小米13U提供的各种徕卡色彩风格,远比一些高端相机直出效果要好得多,只追求直出方便,为什么不用手机?
相对的,相机的机内直出几乎不会准确调整高光和阴影的关系,因为机器是不知道人的创作意图的(但是计算摄影的“语义理解”就可以相对好的处理),因此相机的宽容度优势在直出上几乎是无法体现的。即便一些相机可以设定动态范围,例如富士的DR100%-DR400%,它在光比上的调整,依然是无法对应你需要的所有场面的,比如前一张照片应对大光比,下一张照片又是小光比,你用DR400%可能照片就会显得很“平”。

当然了,直出党一定会给你说机内设置参数可以解决问题。尤其是富士直出党硬生生可以靠参数给你调出“胶片感”,于是出现了无数分享直出参数的小红书博主。对,你可以设置机内动态范围,设置图片锐度,设置色彩饱和度,设置对比度,甚至可以设置拍摄HDR照片来应对大光比风景,还有什么FX魔性蓝色等等,但问题出在,没法对应各种不同的场景。
还是富士相机常见的情况举例,Classic Neg胶片模拟,这个滤镜很流行,但说实话,对付曝光比较弱的情况,尤其是处理肤色的时候,容易让肤色看起来很脏,因此这个滤镜压根不太适合人像。而如果要拍摄人像,那么要么挑选光比小的画面,要么适当减弱对比度,不然肤色可能显得非常暗沉。而你要对应不同的光照环境去调整不同的参数进行拍摄来呈现最好的效果,其实需要调整的项目很多,尤其是白平衡也需要根据环境来调整。说难听一点,你有功夫每一张照片去调整合适的参数,不如前期只需要调整合适的曝光拍摄RAW,后期想怎么料理怎么料理。而且前期的参数调整其实也是时间成本,同样花时间学,还不如学习简单的后期,可以针对每一张照片获得最佳的效果。

你只要把准确曝光的RAW图片,放入Camera RAW或者类似的RAW处理工具,“滚一遍”,不需要做太多的调整,就会获得一个电脑自动处理的,比较合适这张照片的一个基础的色彩表现(个人推荐的是Adobe Camera RAW和DxO的Photo Lab )这个表现几乎会比绝大多数机内直出看起来更加有细节丰富,饱满和扎实。这也是RAW处理软件不断进化后的福利。之后只大都情况,你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高光,暗调,和细节纹理、以及风景中常用的去雾工具,一般可以大幅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今天遇到一个莫名的直出党说,“画面层次难道不是靠前期的光照和构图去解决吗”?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前期的决定力是前期的决定力,后期可以调整的是后期可以调整的。这是两件事。胶片时代,光影和色彩确实不太可以靠后期细致调整,但如今,靠着RAW这个“数字底片”,创作者可以获得莫大的后期空间,连色相都可以轻易挑战的现在,后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层次感靠前期”这句话在这里就不完全成立,因为后期确实可以带来更加强烈的对比,可以靠着后期更加突出主体…升华作品。
所以在现在,买了画质上比起手机还有这么一些优势的相机,你还不愿意后期,那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不用手机,尤其是2023年,手机连中焦的画质都超出预期(10年前的小底卡片机的中焦素质,和如今的手机中焦都没得比,计算摄影yyds),还不用后期榨干相机的剩余价值,除非你说你喜欢直出打鸟,或者打几百米开外的远景,我真找不出用手机去记录生活的理由。尤其是我认为全新5000元以下的相机,跟6000元左右的手机比,画质优势真的不大的情况下。
喜欢直出轻松方便是你的自由,但不承认后期的潜力远远不是机内直出比得过的,那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