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醒中沉醉的违逆者——对《真探》拉斯特思绪的探讨
“我可以透过你的双眼,进而注视你的灵魂,而它被腐蚀了,像是酸。”
“每一具平静的肉体都很清楚,它不仅仅是冲动地集合,所有这些无用的旋转、疲惫的心灵、欲望和无知的碰撞。”
——《真探》
前言
《真探》是一部褒贬不一的悬疑片,静寂者称它标新立异,急躁者称它迂腐拖沓,但于我心底,可说是一部介绍两名警探言行的纪传。诚然,它没有畅快淋漓的结构编排,没有脍炙人口的崇高情操,然而单抓故事进程或盲寻感官洋溢,是无法理解本作在剖析社会的弊病、探讨心境的异差上的一切思索的。读者理应从人物思想的阐述、角色思索的演变过程和组成其行为运转的内蕴的三个角度去赏析。此视角可以发现,尽管《真探》在故事的叙述上不瘟不火,却有着深沉忧郁的节奏基调,有着孤履危行的人格形象,有着厚实深邃的语言对白,以此构成了本剧经久不衰的所在。
本文对剧中拉斯特的言行的汇总和外延,或琐碎或蹩脚,但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解读拉斯特性情的参考及思路。同时,由于剧中蕴含大量隐喻且笔者学识有限,故不尝试以此出发去思忖角色的性情,只以拉斯特本人的言行作以本文论述的资料。
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一节旨在介绍拉斯特思想的粼光,故笔者不在此过多着墨。而后两节,将从思想的产生和作用两方面,对拉斯特进行简要的解读,其中或有误解,还望诸位能悉数批评与指正。
第一节“超脱”的悲观主义者:拉斯特对存在的思索
妓女贝丝自脱离了性工作后,终于寻得了一件正常的工作,有了份稳定的收入,虽算不上有多大变革,但总归是趋于正轨。倘若有人问起她来,其间是怎样度过?她必会如此答道:上帝刻画了我们的意识,塑造了我们的形体,彼此都不尽相同,就连缺陷也各不一致,自然其存在必有所使命。诸如马丁等内的普通人,或许会因而欢欣鼓舞,但对于拉斯特而言,她依旧如故:过去沉沦于肉欲,如今陶醉于金银,并于其间摇摆不定,只是位终受情感驱策的庸人而已。至于笔者为何会作此臆想,我想拉斯特本人的思想,能为我做出合理的回答。
拉斯特眼底的人类,只不过是塞满器官的躯壳。所谓的灵魂,如人类定义的时间,只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只是人们为了更加亲近这个世界,所编出一条条设定和故事罢了。迷惘的人深信于此,只因他们空洞与放纵。他们急需一个别人规定的框架,来摆脱精神的纷扰,而这何尝又不是种投机取巧,必然来回徘徊:不认识自己病根的人,何以自愈?
故而,他们其中的部分人,或被人束缚操弄,或奸淫掳掠他人,但都自觉合情合理,只因他们盲从指引。拉斯特明晰其中利害关系,所以他没有信仰,对万物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本质上来说,他是位游离社会表象和道德之外,富有思辨精神的警探。然而,拉斯特却始终认为,自己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分子而已。
第二节 沉湎于苦难的“花园”:对拉斯特行为的阐述
剧中美国的社会是一个充斥着肮脏与冲突、性交易合法化、走私毒品泛滥、政商勾结的混乱之处。那里居民的眼神中,多数看不见一丝光亮,要么肥胖邋遢,要么瘦骨嶙峋,抑或醉生梦死,抑或未始即终。压抑的氛围豢养着人们躁动的天性,又滋生着利己主义思潮的蔓延,以致四处弥漫着血腥和腐臭的云烟。拉斯特生长于此,又怎能不受其影响呢?何况,他还失去了女儿,又怎能保持乐观呢?
显然,拉斯特沉沦过一段日子,那时的他照样酗酒吸毒,与马丁性质同样,用违背道德的行径来麻痹自己,来舒缓情绪的躁动。后来,大抵他是意识到此类行径于事无补,于是转而痴迷于思索,以此构建了一套的理论,来摆脱社会陈腐习俗的操弄,来抚慰心口沉重烦闷的苦痛。前者表现于探案时得不遗余力;后者表现于交际时地疏远规避。
工作时的拉斯特不好言语,但乐意输出观点,除了挣脱“风俗”的镣铐外,我想,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即探究同类的心境:为何他们会迷恋于自己事业?为何为此可以赴汤蹈火?
拉斯特首先观察他们的表象:他们有所诉求的同时,“普遍贫穷和智力低下”,故而心余力绌。接着,他推论道,憧憬来自于感官认知,是情绪拨弄的部分,因而不切实际。所以,他们更容易盲从于激起感官洋溢的言语和故事里,更易被歹徒愚弄。以是,他们才会执念于错误之事,而无法自拔。倘若回过头来,改变前提,那么,是不是只要富足和聪慧,就能实现自我、避免摆布呢?拉斯特显然对此持否定态度:清醒的人,往往更加认识自身的渺小和脆弱之处,因而也更易放弃和逃避。换言之,天下人明面上各不尽同,实则“殊途同归”:“一体分离成众人,众人汇聚成一体”,如是而已。
拉斯特作为清醒者的一份子,在面对软肋之时,也常常会显现惶恐的病态。例如,他刻意避免着与马丁家人的往来、尽量不去与人论及自己的私事、对女儿逝去的经过轻描淡写、多次在玛姬的介绍下去寻求爱情等等。每当此时,拉斯特不再恪守己见,反而会显得地“乖巧”,去听从别人的安排。
拉斯特处于工作与情感的交替之间。对他而言,每种选择都是对另一种选项的违背,所以他总略显矛盾。但无论遵从哪种选择,他都会尽力去干好这一方面的事情,同时,又深受肉体和精神的侵扰,也沉湎于其中,“似在花园里静谧,像是在自我受难”。
第三节 在漠然的缝隙里寻觅“理想”的情愫:对拉斯特性情的探讨
拉斯特受长期卧底工作和毒品的影响,而身患PTSD,深受着失眠和幻觉的干扰,总是身心俱惫、面容憔悴,令人感到死气沉沉。而且,他对人爱答不理,总是疏远着旁人,又给人漠然和傲慢的印象,叫人难以接近和理解。因而,在警局同事们的眼里,拉斯特还是个十足的奇葩,不仅成天嚷着“无意义”和“死亡”的论断,还像个走火入魔的疯子似的,抛开全部私人生活,铁了心要把案情查完,若有疏漏,则更不肯罢休,为此还会否定他人的成果,实乃可悲又可恨。在对拉斯特身世略微了解的人心中,他只是个没有家庭,只能把情感付诸于工作的可怜人而已。然而笔者认为,上述结论都轻浮可笑。纵然或有其中一方面的因素在,但并不能对拉斯特本人的性情作合理的诠释,而想要了解拉斯特的为人,必须从他的思想入手。
拉斯特对工作的认真,并不出于何种高尚的目的,只是在完成着自己的职责而已。这种职责不是社会观念赋予的,也不是个人情感创造的,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如人生下来就要吃喝拉撒,只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自然定律罢了。拉斯特遵循着这种客观规律,自然,他也必会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因而在面对马丁妻子时才会惶恐不安,才会像个不知所措的小孩,听任着她人的说教,并从中获得微不足道的满足。这些无不再一次地证明了拉斯特的清醒,因为一切行为都受制于理性,都有“利”可寻。同时,也反证了,拉斯特是个没有所谓理想的人士。
但对笔者而言,理想一词也不单指空想,它还表示,某人对未来作出的多种判断。就这个方面而言,拉斯特也算是个富有“理想”情怀的人士。因为,他并不放任某种情况单一的发展下去,就像羊啃食殆尽树林,进而走向极端的境地,所以,他必须加以制约,令其发掘出其余的选项,以此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是,在笔者眼中,他更像是一名医生,在剖析社会和人性弊病的同时,还试着寻找解药的配方。
拉斯特在末尾和马丁的谈吐中,对这场案件作了总结:“这不过是个故事,最老的故事,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抗争。”这一句话充分表明,历史的发展,都是周期性中带着抗争性的进展,是自然法则中不可阻挡的部分。纵然其间必会包含着各种不幸和惘然,但终极所有人都会顺从它的意志,认同社会中所有不足的存在,因为,我们终究不过是大自然的造物,生存和争斗本身,也只是为了延长“生母”的寿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