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解读】23年中央民族大学法学学硕考研最新大纲解读来啦~ 新增必看!

中央民族大学7月5号出了最新的考试大纲。大纲里面有一些的变动,有的同学心理比较焦虑,今天对大纲进行一些解读。
在解读之前,学长先讲一下为什么变动大纲。第一方面,对于民法、诉讼法一些科目主要是法律法规的修改。像刑诉出了很多刑诉解释,民诉是21年底出了最新的民事诉讼法。有最新的民诉解释,都是法律法规的更新。大纲因为法学的特殊性,所以肯定要跟着法律法规的变化,新增内容更新的。另外一方面是科目的调整,以前专业二,按专业选做,像民商法可能是选做经济法,宪刑可能是选做行政法等等。现在变成统考,民法、刑法和诉讼法这三科。这是考研的趋势,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统考。很多高校复试完之后会给专业表,按照顺序,第一名的同学可以优先选择想去哪个方向。中央民族大学也是慢慢的跟上,把科目进行了统一,便于所有人考一个方向,也便于排名,更便于区分学生之间能力。
而且大纲的变化完全不需要慌张。内容详细比对后可以发现,基本上没有变化。按照原来的准备,没有任何的问题,出现一两个地方,需要增补,但不是全新的内容,可以按照原来这个节奏去准备。
613法学基础

613改名叫法学基础,但是科目还是原来的三科:法律史、法理学和宪法学三科。试卷满分、考试时间跟以前一样,每一科都是平均分配,每部分五十分,总分一百五十分。试卷提醒这里大家注意一下,如果去看以前的真题,会发现以前的真题是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两种题目,但是现在宪法这里出现了材料分析题,这在22年也有所体现。相当于是增加了一个题目,去年是有十二道题目,题量变大。今年会不会延续去年,也不知道,但是出现了趋势,如果今年又增加这种题目,大家在之后的时间,尤其到九月份之后开始真题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自己写字的速度和做题的效率。
新出现的材料分析题也不会很难,像去年的材料分析题,给一段材料,问是什么,大家立马能识别出它是哪一个知识点,甚至不需要去看材料是什么。有的时候,会利用题目直接说明要问什么。表面上看是分析题,实际上多了一个简答题。按照简答题去做没问题,大家完全不必担心,增加一点题量而已,把写题速度提上去。
中国法律史
中国法律史变更比较大,以前是三块内容:法律史、思想方式、法律综合题,原来有一些道家法律思想,墨家法律思想,张居正法律思想,还有清末梁启超等法律史全部删掉。大量的变化对我们反而是好事,要掌握的东西变少了。

以前说的是法律,立法,司法的机构及其运作,及相关的法律思想。加上了法律文化,在法律思想中,法治史综合大题里面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精神,可以算法律文化,也是呼应现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国家要求。除此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试卷题型结构没有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有一个变化,加了儒家法律思想与法家法律思想。去看过以前的大纲,会发现不是新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是两个最大的学派,虽然要求掌握,但是大家可以看一看,没必要特别花心思背诵。考的可能性特别低,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家法律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比较原始,比较粗糙,对于法律是讲得更少,诸子百家的目标是治国,治国中间会涉及到法律。建议大家对法家法律市场了解一下。
汉代法律制度加了董仲舒与春秋决狱,董仲舒在法律思想那一部分里也有这一方面法律思想的内容,按照原来去掌握是没问题的。董仲舒法律思想二十年没有考察过,对法律没什么论述,重点是对汉武帝进行治国,以及教育等等。对法律方面的建议特别特别少,所以不是主要内容,考察的可能性比较低。第二个春秋决狱,引用春秋儒家经典来判决案件。
隋唐加了《唐律疏议》与中华法系。古代有三大法系,罗马法系,伊斯兰法系和中华法系。中华法系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法律制度形成的体系。如果要讲中华法系,一定会讲到《唐律疏议》,因为《唐律疏议》是唐代的基本法律,唐朝又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一个王朝,《唐律疏议》本身是中华法系的一个代表,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变化,大家可以放心的按照以前的规划学习。

宋代法律形式的变化,现在是《宋刑统》及宋代法律形式的变化。这个没有变化,因为《宋刑统》本身是宋代的基本法定。要讲宋代立法的时候,其他可以不讲,但一定会讲到《宋刑统》,《宋刑统》是宋代立法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学明代司法制度的时候,有两条大线:第一条线是官僚系统的司法体系,是由三法司构成刑部,御史台和督察院,中央的司法机关。地方审计有提前按察使司,到其他的地方都是行政司法合一。大纲里面的措辞有变,但是内容没有变化,法治史没有新加的内容。司法制度还有另外一条线,是皇帝隶属于皇权的司法系统。一定会讲到它的特点,明朝特务司法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非常残酷,也是明代司法制度的部分。最后中央地方司法机构的发展变化,也是放在司法制度的里面会讲。因为本身是从以前王朝继承过来的,所以可以说是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司法制度里面会提到这些内容,跟以前是一样的。

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上),现在改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但是实际看一下会发现讲的是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立法。革命根据地在实际上属于民国时期,但是一直不归国民党管,是保持独立自主的。所以现在把它叫做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以前叫做中华民国法律制度,其实是对革命根据地独立性的一种否定,所以现在把它换掉,把民族换成新民主革命,在逻辑上更加通顺。标题的变化肯定不是掌握的内容。
中华民国时期法律制度,以前是四点,现在变成三点,而且措辞有了一个重大的改变。但是改变不代表内容有变化。以前是通过内容逻辑展开的,现在是以时期为内容。因为中华民国时期从1912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建立是三十多年的时间。这三十多年时间,可以把它分为三大时期,第一大时期是孙中山的这个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了一个最大的南京,这是中华民国的缺乏;第二大时期,是袁世凯以及后面旗下北洋军阀的割据时期,把它叫做北京政府时期;第二大时期是张学良东北一支名汉河流之后,蒋介石形势上统一全国,变成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27到1949年这二十二年的时间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现在从时期来讲,内容更加完善,但是内容完全是把以前的合在里面。比如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法律制度,首先从限制立法史上最大的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限制立法脉络的第一个中华民族宪法。第二个在立法上、在法律思想上,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落实到宪法上,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法律制度组成部分。第二个到北京政府时期,主要是讲袁世凯时期,他的法律制度从宪法开始,袁世凯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时期宪政立法发展脉络里面会讲到的内容,只是现在放在北京政府里面,然后去展开。到司法层次的话,南京政府时期有总司法的创新是行政与行政法院与普通法院分明。第二个实行审检和数,第三个实行的是四级三审。这个在北京政府时期也有,内容没有变化。
第三个进入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后面有训政时期约法,通过宪法颁布了很多重宪法性文件,也是放在第一个宪政立法发展脉络里,挪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把原来大纲没有包括的内容囊括进去更加完善。所以考这种题目不会变成所谓的超纲题。其实在资料书上都是要掌握的,只是原来大纲没有把它囊过进去,以前大纲写得不够完善,这样更完善,内容没有变化。
最后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下面,新增了一个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法制度与刑事立法原则。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大家要去看教材,也不需要特意背诵。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二十年,没有考到任何一道题。考的可能性很低。为什么二十年真题不考:因为革命根据地时的任务主要是反抗国民党反围剿、长征。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并不大。客观来说主要经历是放在法律建设上。法律的东西内容本来比较少。所以命题人不考也是情有可原的。

综合正面加了两个东西,第一个《唐律疏议》与中华法系上面讲了没有变化。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以法治治国的意义和影响,表面上看是一个新东西,但是基本上也没什么变化,因为讲法家思想的时候,一定会讲到法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这个影响是有好有坏,肯定市场有些意义。它与儒家不一样,儒家特别讲究等级身份特权,法家思想是讲究人人平等。是有它的先进性在,影响肯定有坏的地方,比如导致中国古代动乱频发,限制人民的权利,限制民众的权利,而不限制皇帝的权利等。另外一方面学法家思想的内容大家本身也会学到这里。
新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律制度对今日法治建设的影响和意义。这个算是一个新东西。偏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言之有理老师都会给你分。偏开放性的题目,放在这里是新东西,也完全没必要慌张。
宪法
宪法目录的措辞变化比较大,之前有同学讲是跟马工程的目录一模一样。目录是参考马工程的书整理的,目录的变化不代表内容有变化。宪法没有变化任何一个东西,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试卷的内容结构没有变化。



第一个宪法的概念有变化,新的改为宪法的概念与本质。宪法是民主制度和法律化的基本形式等等。这些本来是宪法的含义。还有宪法词源的演变,古代宪法里有这个词,以前什么意思,近代有什么意思,后面什么意思,古希腊什么意思。放在这里要求掌握资源的演变,也没必要仔细看。
第二个宪法的基本原则,现在叫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多了一个指导思想,宪法的指导思想是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个也不是新的知识点,这种指导思想,更偏政治学的话语。跟法律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指导思想转化成宪法上的各种各样的条文,所以他考的话会直接考宪法里面的内容,而不会去直接考一下宪法的指导思想,这个有点考政治了。这个新的大纲没有展开讲,我国宪法基本原则还是左边这几个,是全世界通行的基本原则,我国只是增加了另外一个原则,叫党的领导原则。
宪法的效力和作用,没必要去掌握。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在原来红皮书里宪法的内容会讲到,宪法内容分为两个:第一个正文,第二个序言。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按照之前去掌握都没问题。
以前是根据国家机构以及基本制度等展开的。现在变成了宪法与经济制度,宪法与政治制度,宪法与文化制度。这是政治五个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政治上都会学到,除了政治制度里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掌握的重点知识,而且是真题频繁考察的知识。政治学上的话语跟法律的关系不是很大,以前也有但是不考,因为跟法律关系不大。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宪法秩序,这三项删掉了。但是尽量掌握一下,去年22年真题考选举制度,现象量级如何,如何确定这个人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尽量掌握一下选举制度内容、还有政党制度里面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也是我们要学的。
综合来看宪法,目录前后更新比较多,排列顺序变化,但是内容没变化。所以大家按照原来节奏复习。
法理学

法学导论里加了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研究方法。这是法律学原来没有的。教育法学是现在法学研究热点,像陈兴良教授,一直在强调,如果大家考刑法学知识的话,应该听过这本书《教义刑法学》。大家想看可以去看一下,法学研究方法从来没考过。如果命题人突然去考命题比如现在中国有哪些研究法学的方法,这样考太抽象太理论,而且落不到这种实处。既然新增了教义法学,想掌握的去看一看。
法律体系里新增了党内法规的概念与体系。党内法规是去年21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内的法规。是我们党内依规治党的最新成果。考法律学的时候,学过政党、执政党与法律的关系,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虽然有新增,但这种文科都是相通的。如果说考试的时候考到这种说比较新的东西,大家学到后面懂得举一反三。心态放平。
813法学综合

813改名叫法学综合,最大变化是固定科目。大部分同学应该是没影响的,因为之前民大的很多方向基本上考这三科民法、刑法、诉讼法,这里要把经济法、行政法等等换成诉讼法。
心态放平去掌握,原来想选民商法得同学原来是学的经济法,现在改学诉讼法。诉讼法学的科特点是内容要比经济法和行政法多,因为它本质上是两本书民诉和刑诉。要背的比民法更多,因为民法是一种实体法。背诵以理解为基础,诉讼法是立法者的创造。背后有实体法的理论基础。一定要带着理解去学,带着原理去记忆,去背诵理解原理之后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基本上不用再去记忆。
试卷结构增加了案例分析题。看以前的大纲会发现也有案例分析,民法看真题的时候会发现民法和刑法,偶尔考察过一两个案例分析。
民法学

民法以前叫民法通则,现在的民法典。
代理有变化。下面还多了一个表见代理,表见代理。
刑法学

刑法学增加了社区矫正,但社区矫正是20年通过的社区矫正法,在刑诉面会找到。因为涉及矫正,管制,拘役,假释。这些受到人生自由,受到限制的犯人需要去社区找政治公安,司法局每个月去报道,写市场检查等等。可考性特别低。
诉讼法



诉讼法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由18年之后刑诉民诉进行了修订,把原来修订的东西加进来。诉讼法内容完全没有任何变化,里面新增几个内容都是一八年修改型诉讼法的东西。四年的时间,书和资料都是有的,所以没太大变化。
最后总结
大纲百分之一新增都不到,都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来掌握。所以大家按照原来的节奏去掌握,没有任何问题。按照原来的节奏和频率一点一点的进行。
备考的建议
时间分配
一定要合理分配专业课,公共课。有看中央民族大学出示的分数。可以发现除了个别同学考一百三十多分一百四十多分之外,大部分同学都一百二十,分两门专业课,可能第三名跟最后一名相差不到十分,两门专业课拉的分数不到十分。重点精力要放在公共课,英语和政治上。有的同学英语不好,只能考五十多分,有的同学能考八十多分,拉开三十多分。专业课要比别人多三十分,想想要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一定要把精力投放到公共课上。
看题型看题目,简答题大概答四百字左右比较合适,论述题八百到一千字,案例分析按照题本质上相当于检查题,有的案例分析可能更简单,一两百字写完了,材料分析,按照检查题去做,也是四百字左右。
每天保持八个到十个小时的学习,其他时间保持自己的休息。不要今天十六个小时,明天四个小时,要保持规律的学习。保持平衡,去应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