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塾·李小龙说 | 截拳道:截击拳法之道Jeet Kune Do: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

Jeet Kune Do: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
作者:李小龙 译者:刘军平

截拳道是在对抗训练中适应对抗的终极实现方式。
终极实现方式是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泥于传统。
截拳道从字面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指普遍的规律、方法或终极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截击拳法之道。
受过良好截拳道训练的人,既不会蛮力与人对抗,也不会完全放弃抵抗,他会像弹簧一样灵活柔顺。面对对手的力量,他顺势而为,绝不正面冲突。
它不执着于技术,因为我的动作即对手动作之法果,我的技术即对方技术之结果。
面对瞬息万变的各种情形,练习截拳道的人应该适应具体环境,而不拘束于人为的机械的招式。其行动应该如影随形,其使命就是简单的完成“整体”的另外一半,注重临场反应。
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
有质量的训练的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只有半吊子的人才叶公好龙。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积累了多少墨守成规的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产生作用。灵活“生存”比花样“招式”更重要。
对截拳道的理解,真正源自于个人的感悟,在不同的境遇中,每一时刻感受都不同,它并非一个孤立不变的过程。存在是相互关联的,孤立意味着僵化。任何技法不管多么有价值,多么受人欢迎,如果痴迷其中,则成为一种病。

学习规则(规律),遵守规则(规律),然后将规则(规律)内化于心。
简言之,进入一种模式而不受制于它,遵守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的截拳道弟子们,请切记这一点:所有的固定套路都没有适应性或灵活性。真理隐藏在所有固定套路之外。
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子的形状,它是如此的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和协调性!
当技艺日臻成熟,一个人就会进入无形之形的阶段。就像冰融于水,它能适应任何结构或容器。一旦进入无形的阶段,无形就成为一切之形。一旦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任何风格。
当抵达原初的自由阶段,所有的方法都成为他的方法,而不拘束于其一。同理,习武者可以运用任何技巧和方式,以实现其目的。效率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一旦你了解到截拳道的真理,你就处于一个没有圆周的圆心,这个无所不为的圆心,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注:为道塾对本文原翻译有修订,特此说明。


为道塾·后记
1967年,年仅27岁的李小龙在美国创立了截拳道——一种集科学性和哲学性为一体的整体性武道。
科学一面的截拳道强调无限制的科学的街头格斗,追求精简、直接和高度的效率;哲学一面的截拳道提倡不拘泥传统,注重通过自我发现,以渐修顿悟的实现自我解放和自由表达。科学和哲学二者,原本就是截拳道一体两面的整体构成。但是,由于李小龙当年对截拳道哲学化阐释的影响比较深远,以及电影对截拳道艺术化的扭曲渲染,乃至更多人随后的片面误读和任意曲解,当1973年宗师仙逝之后,上对于截拳道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和争论。其中严重的分歧和争论,就是截拳道究竟仅仅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还是既拥有自己独立的武道思想和概念,同时又拥有与之匹配的科学系统的技击实践体系,从而内容和形式整体如一?

答案,对于了悟截拳道太极阴阳哲学,具有辩证思维头脑的人来说,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但是,由于现在有很多人误以为截拳道仅仅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所以他们认为学习截拳道,可以完全脱离截拳道的原本实践体系,可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无限制的去混合自己想学习的武技,不断拿来主义,从而将宗师李小龙当年创立的科学的格斗实践体系否定于无形之中,同时,又在无形之中,直接跳过一门深入系统学习的打地基阶段,将所有的截拳道初学者,都等同于可以自我独立选择,可以兼容并蓄、可以自我创造的武术,让他们直接去凭空创建所谓“自我武术”的空中楼阁,从一开始就将他们误导进入求新、求难、求异、求多却贪多嚼不烂的盲目混乱的泥潭,从而引发至今仍然潜流暗涌的关于截拳道原本和概念之间的无谓对立和纷争。
事实上,这一切纷争产生的根源,都是因为一些人脱离了具体的截拳道历史,脱离了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的武学原典,对李小龙整体武学概念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或肢解曲解、盲目引导的结果。
其实,我们要简单回溯历史,就可以发现以下简单事实:
1、截拳道不仅仅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
当年,李小龙所有的教学,从来都不曾脱离截拳道系统科学的实际训练,更不曾在教学中只是和他的弟子们玄而又玄的高谈阔论什么思想和概念,因为这正是崇尚理论联系实际的李小龙所坚决反对的。对于空谈哲理的人,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哲学正濒临一种信仰的危机,人们只宣称信仰什么,但很少付诸实际。大多数哲学家都不是为了要将哲学理念诉诸实践,而是仅仅将哲学知识理论化,思考哲学问题本身而已。”因此,无论是在创立截拳道的早期,还是在后期,在教授他的弟子之时,李小龙都是在具体的截拳道技战术训练过程中,结合他的武道哲学来引导弟子们去自我发现。简言之,在李小龙时期,截拳道从内容到形式从来就未曾分裂过。
2、截拳道的修炼,不是按照个人喜好简单混合的修炼
当年李小龙教授学生,从来就没有今天学习泰拳,明天学习柔术,后天练习菲律宾短棍……根据美国李小龙研究家约翰里特对李小龙私人武学笔记的总结和统计(见中文版《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第309和310页),李小龙对他所有的私教弟子们安排的截拳道技战术训练及其辅助性训练的核心课程,都是相同的。即使李小龙对一些弟子有单独制定的辅助训练计划,其来源也是相同的:都来自于李小龙对自己设置并遵循的相应的辅助性训练计划。因为不管是谁,李小龙,还是他的弟子,大家都只是两只手两只脚的人类——尽管各自存在性格、体能、高矮等诸多差异——在总体上,对李小龙有效的物理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格斗时空法则乃至训练方法,同样也对他的弟子乃至其他人有效。的区别,只是在此共性基础上的个别补充、调整而已。

李小龙洛杉矶时期弟子杰瑞·泡梯特(Jerry Poteet),曾获得过肯波空手道黑带。有他征求李小龙意见,问在教授肯波空手道时,可否结合截拳道里面的一些方法一起教,李小龙回信给他说:
“X是截拳道,是你要传授的另一种武技。
为了代表与传授Y,就必须按照Y的道理反复训练弟子。
对于任何有资格及授权可传授X的人来说也应持相同的态度。
将X与Y进行混合基本上就是摒弃Y——但仍然将这种武技称之为Y。
一位人格高尚的人,应忠于他所选择的道路。
玫瑰花园只会生长玫瑰,
紫罗兰花园也只会长出紫罗兰。”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李小龙曾坚决反对他的弟子将截拳道与其他武技相混淆。在李小龙看来,所有的截拳道者都应该忠于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你选择学习的是截拳道,并且要实现截拳道修炼的整体结果,就必须按照截拳道哲学纲领的指引,依其科学法则行事,如果你随意混合其他东西,它就不再是截拳道。
在此,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对于截拳道的误会:所有截拳道者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不是通过修改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或通过在截拳道中混合其他的武技来实现的。李小龙说:“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和自己的潜能之后,真理才会显现。”因为你的真理只能通过你自己去发现,截拳道只是帮助你了解自己和了解你的潜能的一个途径和指南。所以,修习截拳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李小龙,不是为了改进或发展截拳道——有资格改进截拳道的唯有宗师李小龙——而是为了发现和发展你自己,并终能够从截拳道中解放出来,真正自由的表达自我,而不是表达李小龙、表达李小龙的截拳道,或者所谓改进了的李小龙截拳道。如果你将改进或发展截拳道当作你修炼截拳道的目的,那么你将彻底迷失你自己。

换言之,我们不要误以为截拳道,是可以为所有求学者提供现成的自我武术答案,或解决所有人自我发展问题的武术,更不要误以为截拳道就是每一个截拳道者个人武术修炼的。有形的截拳道就像一艘渡河之舟,它只是负责载你过河,当你到达自我发展的彼岸,你就可以抛弃它,无须背负着它上岸。因此,截拳道的修炼,不是本末倒置的所谓我喜欢就拿来的简单混合的修炼,而是一门深入的一以贯之的不断简化的修行和体悟。目的只有一个:在截拳道武道哲学的正确指引下,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截拳道实践,真正增进每一个练习者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乃至于无限的自我表达的能力。所以,在截拳道花园,只会生长出截拳道之花,每一个人自己的武术之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播种和生长,只能由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自己去另辟花园——假如你通过截拳道的修炼具备了这个能力的话。这时,你可以超越截拳道,可以不受任何束缚,举一反三的自由发展,而你究竟能够走多远,有多大的成就,一切都在于你个人的造化。简言之,一个截拳道初学者首先要掌握宗师李小龙原传的截拳道科学格斗技战术体系,作为你不会迷路的开展自我武术探索的核心基础。学规则,守规则,最终才有可能化规则,让规则与你的自我表达合一,你就真正能够在实战中体现出截拳道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

很多人喜欢背诵“小龙曰”,以证明自己是李小龙截拳道真理的掌握者和诠释者,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只背诵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小龙曰”,从而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比如那些喜欢强调截拳道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因此可以无限制的、不断的混合学习他种武技的人,就喜欢背诵“小龙曰”:“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但他们总是选择性的无视李小龙宗师的这句话:“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东西,而是砍掉了非本质的东西。真理往往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而许多人常欲求更多、更特别的东西,反而导致对简单真理的视而不见。可谓在追寻中迷失了本来所有的。截拳道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精简的过程。”上下两句话,前者指出一个达到高境界的截拳道者,可以不再受到任何具体技法的限制,因此可以在中任意自由发挥。后者则指出一个截拳道者要达到这种自我武道高境界的修炼方法和路径——那就是应该不断做减法,而不是不断做加法,应该是为道日损,而非为学日益。因此,这也可以视为李小龙对于一个截拳道者通向自我武道境界的根本修炼原则。如果我们脱离这个根本修炼原则去理解句话,就会把李小龙对于截拳道高境界的阐释,理解或混淆为一个初学者就应该达到的阶段,而为了达到表面上的形式化的无所不用,那我们只能去不断的混合和拿来,而这,恰恰和李小龙截拳道不断简化的武道高境界的实现方式及其修炼原则背道而驰!
事实是,贪多嚼不烂,特别是作为一个初学者,一个对自己、对武道的认识,连门都还没有摸到的人,你混合和拿来的东西越多,你受到的形式上的限制其实也就越多,所以孔子云:“少则得,多则惑”。以不断的混合武技,来试图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做法,和传统武术通过不断编制套路,来试图解决所有对敌解决方案的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不是在无限接近,而是在无限远离“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的“为道日损”的截拳道之道,所以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还有些人喜欢背诵诸如“截拳道是没有任何形式的”之类的“小龙曰”,然后铁板钉钉的说,截拳道应该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所以,任何有形的截拳道修炼都是有违宗师本意的。但是,他们同样也总是喜欢选择性的忽略李小龙对同一问题的完整论述:“‘没有任何形式’不等于‘无形’,这两者有微妙差别,前者意味着无知,而后者意味着超越”(参见李小龙黑带文章《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无形的形并非真意味着一无形式,无形之形是由形进化至更高更的自我表达的境界。”(参见李小龙原著《截拳道之道》)正因为截拳道是从有形到无形的修炼过程,因此在截拳道中,一个的师傅的责任,“应该是真理的指路人,而是不真理的解释者,他应该以少的形式,引导弟子从‘有形’进入‘无形’。”(参见《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事实上,对于截拳道的修炼,李小龙很早就明确划分为从有形到无形的三个阶段的。这在由李小龙亲自设计,悬挂于洛杉矶振藩国术馆墙上的截拳道三阶段原理图上有着清晰的展现。更早些时候,李小龙在一张照片上,亦题写了武道三阶段(即“学规则、守规则、化规则”)送给伊鲁山度。无论是从早期的三阶段论,还是从后期的三阶段论来看,李小龙都相信一个截拳道者,只有历经先学习,再遵守的一门深入的修炼阶段,之后才能谈得上超越、自由和解放。截拳道的功用,就只是帮助你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循序渐进的培养你的自我独立的武术探索能力。而个人自由和解放的终实现,也并不是混合更多的武技,更不是不断拿来,而仅仅只是“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泥于传统。”

李小龙亲传弟子、截拳道导师黄锦铭师傅寻找截拳道真谛的方式,是回到截拳道起点上去——通过整体、的学习、研究李小龙的经典武学原典和笔记,结合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来整体的把握李小龙哲学概念和原理背后的真义。作为龙的传人以及后学者,我们必须向黄师傅学习,不断实际联系理论,学习从截拳道创始人那儿去寻找我们自己无知的原因。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断章取义的泥沼,为了避免无谓的、无休止的争论,为了避免被他人的阐释或曲解所误导,从现在开始,打开你的李小龙原著,认真开始阅读,并结合你的截拳道实修,做好你的读书和习武笔记吧。回本溯源,渐修顿悟,才是真正解决你截拳道困惑、去除执着的根本之道。
本博文节选自李小龙经典原著中文版《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第五章节。文字虽然不多,但是相信你一定会对李小龙所阐释的截拳道修炼必经阶段以及截拳道的终实现方式,会有更加清晰、深刻和整体的理解。而“整体理解”,是阅读本文的关键词。(朱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