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说起?为什么心里那么多的感受,却难以表达?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汇叫,述情障碍:
这个表现在,难以充分谈论和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更多时候情绪会化作身体上各式各样的毛病,也就是“躯体化”,比如失眠啊、腰痛背痛、女性常见的乳腺问题、甲状腺问题等等。
可是,有的人可以充分表达自我,有的人却不行?
难以表达的人,在自我感受上迟钝或无法穿透的人,往往有以下经历:
1、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剥夺了话语权。
有的家庭里面会一个喜欢唠叨的母亲、或者喜欢唠叨的爸爸。爱说话不是什么绝对性的坏事,但如果他们不能倾听,又或是在唠叨的过程中忽略子女的感受,作为弱势方的子女就会感受到自己没有了话语权,没有了表达的力量。或许曾经尝试过一次又一次的去表达,但无数次的失败造成了人的习得性无助,潜意识里逐渐开始默认,表达是无意义的,是不会被听见和认同的。
同样的,进入社会后,人在很多的场景下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个时候如果再继续自我PUA,内在的力量会越来越弱。
2、内心对他人的期待过高
往后再遇到其他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时,明明可以通过沟通和表达来和对方进行情感连接,但此时的第一反应是:没必要讲。甚至内心里会有一种隐形的期待:你难道不知道吗?我都表现得那么明显了你看不出来吗?你心里没数吗?这种潜意识导致的,不仅仅是自己不表达,同时也会忽视、否定,甚至鄙视对方的表达。一方面妄想着有人能读懂自己的心,另一方面逃避着情绪表达的课题。久而久之,内心积累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是以情绪的方式爆发,就会变成身体上的反噬。
3、尝试表达,但词不达意
还有一类人,有着自知之明,哪怕一次又一次失败,但还是希望努力去表达。只是,这些小心翼翼尝试的人,内心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一旦鼓起勇气表达了,就会捕风捉影。一旦不能接受到正向反馈,又会雪上加霜,内心再次受到重创。甚至是,在尝试表达的过程中,情绪连同着语言一起出现,在旁人听来是充满攻击性的。那听的人或许会反过来被伤害到。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与其表达出来伤害别人,还不如不讲。
我很羡慕那些可以通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人,不论他们表达的事情是否讨喜,他们的内心是相对健康的。看似情绪稳定,隔离了情感的人,却往往是给自己增加了一层保护壳。正因为下面的情感层是脆弱不堪的,无法再受到打击了,保护层才会变得如此必要。
自我保护没有错,就像伤口愈合后的结痂,因为变硬了,从而能更好的抵御尖锐的外部攻击。只是有一天,旧伤总会发作的。许多练武术的人,身体仿佛坚硬无比,充满了力量,其实里面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创伤。如果不好好疗愈养护,未来要承受更加漫长的疼痛和折磨。
如果你是一个不太能充分表达感受,以或者不能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感受的人,往往容易内耗。内耗的人,会丧失许多现实的行动力,因为消耗掉的都是我们有限的心力资源。以下有几个建议:
一、好好养护我们的心力资源,给自己充分的休息时间,找到安全的补充方式。补充心力资源最好的方式呢,是跟自己共处,学习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关照自己。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时候跟外界发生互动,我们没有能量自我运作,所以只能自己歇着给自己补血。如果有好朋友、愿意提供关心和倾听的家人爱人来帮助,固然是好的。但也有可能身边暂时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还不敢主动求助。那么自己在当下,是可以靠得住的。
二、鼓起勇气,多加练习。迈出第一步很不容易,但只要尝试了,就可以持续的做。社交网络、日记,都是很好的,安全又简单的尝试方式。就像小孩学走路,不多走走,就找不到感觉。人的身体是有惯性的。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想法决定行为,行为也能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想法。
三、最后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你值得被自己相信的。有的人可能说,我就是不相信怎么办?要知道,“相信”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如果自己不能相信自己,我们也会将这种感受投射到生活里,无法相信别人。有相信,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源源不断的光和能量。
生命是需要被看到的。我们都希望被看见。我们很难指望一个外在他者能穿透我们的外在,来主动看见我们的内心。有表达,才更有可能看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先看见自己。
如果你们有想要表达的感受,欢迎写在留言区里面。让我们一起看见自己,看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