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舉殿試介紹

2022-06-01 21:13 作者:舞胎僊館門外灑掃僕  | 我要投稿

清代舉人在京應進士之試叫做會試。會試的名稱,源於元仁宗皇慶二年詔書中所說“其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明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的話。會試中式者叫貢士,必須經過殿試得中始稱進士。舉人、貢士、進士皆謂出身,略類今日學位。官職有升轉,考試得來的出身,終身不可移易。根據清代考試規則,會試沿舊制三歲一科,以丑、未、辰、戌年為會試正科,另有加科、恩科。會試時間原定二月,後改三月。中式無定額。放榜當四月中,故稱“杏榜”。第一名叫做會元,即會考之元。會元經殿試得中狀元的亦有,如康熙癸丑科韓菼、丙辰科彭定求、雍正丁未科彭啟豐、癸丑科陳倓等是,得中榜眼、探花者亦有,但絕大多數均難再列入第一甲三名。


清初會試中式貢生並不復試,後因有舞弊事發,為了拔真才、懲幸進,遂對會試中式者再加復試,復試結果分一二三等,列等者方可參加殿試。清初殿試定四月初,後改四月廿六,復改廿一。


大廷獻策與發問策士可上溯至漢代,唐天授元年(690) 武則天策貢士於洛城殿為殿試之始,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 始用策問,實為以後殿廷發策試士所本。策題欽命,中書舍人端書付刊。清初殿試用時務策一道,策題二三百字,所詢僅二三事,如順治丁亥科題為“求得真才”、“痛革官弊”及“籌餉”三項,順治乙丑科題為“聯滿漢、善民力、化頑梗”。康熙以後,策題長至五六百字,策題也基本固定為四道。下列馮煦殿試之制策即依此例,就“治亂之源”、“控馭之略”、地形“險易之要”、圜法“輕重之宜”四個方面發問。策題也有大體固定格式,起始均為“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下接“朕寅紹丕基,誕膺洪祚”或“誕膺天命,寅紹丕基”,再經轉折,導入策問。因殿試為皇帝親策,漢武帝制策舉賢良文學之士即具此文,後沿成式,故結尾部分又都寫有“朕將采擇”或“朕將親覽焉”字樣。


殿試策試卷亦有固定格式與要求,試卷有紅線界直格,半頁六行,合兩半頁十二行為一開。雖無橫格,但每行限寫廿四字,實際上策文僅寫廿二字,留上面兩空格為抬頭之用。第一開前半頁寫履歷三代,固定格式:應殿試舉人臣某,年若干歲,係某省某府縣人,由某生應某某年鄉試中式,由舉人應某某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列於後。下開曾祖某、祖某、父某,於名下注明已仕、未仕。此頁交卷後由彌封所折疊成筒,釘固,以紙糊牢,加彌封關防。


對策正文起收有一定格式,起用“臣對。臣聞”,收用“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臣”字旁寫。策文不限字數,不及千字以不入式論。嘉慶後卷為八開,各部分比例大致定為策冒十四行,中間答問四道,每道約十六、七行,約三百餘字,第一道以“伏讀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四道則用“制策又以”作起。策尾八行,一般寫八十八行,近兩千字。欲得高第者,皆循此規定充實寫滿。書寫上除必須楷書工整外,格式上策冒必須有頌聖雙抬兩行,單抬(抬一字) 一行,策文內頌聖“欽惟皇帝陛下”、“干冒宸嚴” 句,“欽惟”、 “干冒” 要正好趕在末二字,這樣才能既按要求每行均密書填滿,又正好使“皇帝”、“宸嚴” 另行雙抬。每條策末及策尾,亦均有雙抬、單抬之固定格式。

科舉殿試介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