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2》还能不能行

2023-03-02 21:48 作者:格语斋小憨瓜  |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2》能不能行,我说了不算,但到炸月球那段打开手机看到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长是真的憋不住了。刚回来才把那一小时给补完。

直到在电影院看完《流浪地球2》,才真正对春节档期这次类饭圈的离谱骂战有更深的理解。就像你永远可以相信老谋子的团队讲的故事都不错一样,我们也永远可以相信郭帆团队做科幻特效是在行的。

问题就在于,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这样一部电影。单纯地用《明日战记》科幻爽片的那套来洗地那确实有点辱球。以我的观影经历来说,《球2》的观影体验和《变3》是有点类似的,就是整部电影特效是到位的,但故事很破碎,很无聊,当被各种大型特效炸了一个多小时的时候,甚至有种厌倦疲惫的感觉。

换句话说,《球2》是一部合格的工业科幻,但并不能称其为一个好故事,我们甚至无法搞清楚他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球2》的剧情里多的是各种破碎的片段、设定、标签,却没有连贯的故事。将整个事件贯穿起来的是三次灾难,但灾难却都是被提前预知的,就也没有给人一种渡灾的感觉,而是类似看新闻播报一样,看全世界是怎么应对这样那样的灾难。三个主要人物的故事也非常不完整。

刘培强和韩朵朵的故事,穿插了很多《独行月球》式的、开心麻花式的喜剧桥段,以及成龙的动作片特征。图恒宇和丫丫的亲情一节,也单纯的为推动剧情发展而标签化了,这种为了女儿而对抗的设定,和猩红女巫很像,按道理来说外国人也很好理解,但不是,这里的故事被碎片化、简单化了。

甚而至于,moss、笨笨、门框,这些本可以造新梗的设定,在本片中都被工具化了,没有突显出这些机器生命的特性。

如果用完整的电影标准来评价《球2》,我觉得40亿票房,与其说是为国产科幻的成就买单,不如说大家确实是爱国、自信的中国人。

说到底,《球2》更像一次民族品牌、国家工业体系的秀肌肉、大阅兵,尤其是档期之后,各大重工体系来为《球2》站台的架势,甚至把太空电梯的时间表都交出来了,就觉得这确实是一件值得自豪的大事情。

我想起第一次看这种举火展示还是16年前看《变形金刚1》,那是美国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1小时内打击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军事实力,其实也是他们海湾战争的展现。没想到,不到20年,我们的特效也可以做出这些东西,而且你绝对可以相信,这些东西会在5-10年内的珠海航展和我们见面。比起《球1》,行星发动机的操作、外骨骼的展示、月球基地的运作,在《球2》里都有更生动具体的表现,那是因为我们的工业水平真的摸到了那个领域了。

看《环太平洋》的时候,大概不会有人觉得日本人有高达,但当中国人真的在电影里流浪地球的时候,他们或许真的已经掌握了行星发动机的能力。

不过,对于我们这群看着西幻、日漫长大的孩子来说,《球2》里面的科技设定始终有些滞后了,流浪地球的设定,又早在《球1》就完全体会过,所以大家说能够在其他科幻看到类似设定也是真实的。只不过,这次,中国团队做出来了,而且我们在现实中可能都已经掌握这些技术,仅此而已。

如果说有一点什么新鲜玩意,以我浅薄的阅片量来说,大概就是最后数字图恒宇透过电脑屏幕看到现实世界的自己,这确实是我第一次看到肉体之我与意识之我的对话的全新展现方式。

这可不是什么灵魂、仙幻之类的,而是能够被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做出来的,10到30年后真的会实现的东西。

从我们这代90/00后开始,一辈子基本上百分之五六十的人生经历都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数字化了,朋友圈的文字相册、微博的埋怨、豆瓣的骂战,b站的浏览记录、微信qq的聊天,这几万T的数据流,会不会被永久保存呢?都不用脑机接口,意识上传了,我们已经把我们的经历传得七七八八了。让AI计算一下,它大概就能还原一个和我们的意识差不多的ai了。当我们百年之后,可能还不能把我们的意识完全还原出来,但却足够在子孙每年来祭拜我们的时候,把我们的AI调出来聊聊天,说说话。如此,数字的我们到底算不算一个人?有趣的问题。

行了,再讨论下去就自讨没趣了。从动漫的科幻、喜剧片的科幻的趋势的到来、我们大概可以期待一个中国科幻的春天了,果然我们只有把意识置于更高层次的图景和世界之后,才能获得全新的感受和表达。

《流浪地球2》还能不能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