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作品的風格特點及其原因綜述(古文作业所以是繁体)
提要 魏文之才,洋洋清綺;樂府清越,《典論》辨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曹丕的作品便娟婉約,美瞻可玩,對建安時期的詩歌創作產生重要影響。在此將對曹丕作品的風格特點做一綜述並簡要分析其風格特點的形成原因。
“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 (清初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俗論大抵稱子建而不知子桓,曹丕作品雖多亡逸,但其作品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色對建安文學及後世的創作同樣產生了深遠影響。
語淺
鐘嶸《詩品》評曹丕: “其源出於李陵,頗有仲宣之體則。新歌百許篇,率皆鄙質如偶語。惟‘西北有浮雲’十餘首,殊美贍可玩,始見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彥,對揚厥弟者邪?”雖“鄙質”一詞略帶譏貶之意,但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曹丕某些作品的質樸的風格,只因“鐘嶸與南朝其他文學評論家如劉勰、蕭綱等一樣,重視詩歌的抒情性,強調詩歌應具有華美風貌,因而他們普便輕視詩風相對質樸的漢樂府詩、陶淵明詩歌等。”其作品的質樸主要體現在語言和題材兩方面。
在語言風格上,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二中這樣寫道:“魏文《雜詩》‘漫漫秋夜長’,獨可與屬國並驅,然去少卿尚一線也。樂府雖酷是本色,時有俚語,不若子建純用己調。蓋漢人語似非俚,此最難體認處。”可見曹丕擅大量模仿創作樂府詩,且詩中常有“俚語”,語言通俗,近乎口語。如《雜詩》其一中的“鬱鬱多悲風,綿綿思故鄉。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便是模仿了漢樂府《悲歌》中的“思念故鄉,鬱鬱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語言質樸,曉暢易懂。再從鐘嶸對曹丕作品的評價來看,“其源出於李陵”,曹丕部分詩歌與李陵的詩歌都採取了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似李陵有“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此明白通俗之語,有“長當從此別,且複立斯須”,此描摹寫實之語,曹丕有“嘉肴重疊來,珍果在一傍”之句相類。 (鐘嶸《詩品》魏文帝曹丕條疏證 張馨心許昌學院學報2012 年第1 期第31 卷)
在題材內容上,“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 班固. 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1962)曹丕的作品多刻畫細膩,發下層人民心聲,“如《燕歌行》是‘憫征戍’的詩,《陌上桑》和《善哉行》( 上山篇) 是‘悲行役’的詩,《上留田》是反映社會貧富不均的詩,《豔歌何嘗行》是諷刺貴家遊蕩子弟的詩,這些作品都有現實性和社會意義。”(余冠英. 三曹詩選[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反映了民間疾苦,表現了曹丕對於不幸者的同情。
從曹丕所處的建安時代來看, “樂府自東漢以來,文士始多仿製,然大都不過一、二篇,其風未盛也。……三祖陳王,所作皆多至數十篇,文人樂府,斯為極盛。”(肖滌非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這是一個漢樂府與漢末文人詩交匯的時期。建安詩歌的繁榮,是文人創作和民間創作互滲互動的結果。曹丕作為樂府詩的早期探索者之一,大量模仿創作樂府詩,在語言風格和題材內容上呈現出明顯的民歌化傾向,此謂語淺。
情長
語言上曹丕主張“詩賦欲麗”,追求“麗”的審美形式,曹丕詩歌之“美贍”也應時而生。 “較之曹操與七子詩,曹丕在藝術上代表了一種向細膩和藻麗方向發展的趨勢。王鐘陵.中國中古詩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4 曹丕的詩歌工麗,節奏之妙,不可思議,如:“ 呦呦游鹿,草草鳴麑。翩翩飛鳥,挾子巢棲”( 《短歌行》)雖鐘嶸評價曹丕詩歌多“鄙質”,但也提及其詩歌的“美瞻”,可見曹丕繼承漢樂府民歌的質樸的同時也新添了雕潤之氣,將脫胎於漢末樂府民歌和漢末古詩的魏代詩歌大幅度地文人化了。劉勰更是破除文苑陳見與庸論, “魏文之才, 洋洋清綺, 舊談抑之, 謂去植千里,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 故不競於先鳴, 而樂府清越, 《典論》辯要;迭用短長, 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 雷同一響, 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 思王以勢窘益價, 未為篤論也。”( 劉勰 王志彬譯注 文心雕龍《才略》p538 北京:中華書局 2012.6)”可以說詩賦欲麗是“詩言志”到“詩緣情”的過渡
總體上,曹丕的詩歌題材內容以遊宴詩和遊子思婦居多,言外有無窮悲感。因此“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清·沈德潛 古詩源 中華書局 2006-04-01)鐘惺也認為:“文帝詩便婉戀細秀,有公子氣,有文士氣。”幾乎曹丕所有題材的作品都滲透著哀傷柔婉,清麗娟秀的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燕歌行》,曹丕此篇寫婦女思念遠方做客的丈夫,抒情委婉細緻,和柔巽順之意,讀之油然相感,句句用韻,幾經掩抑往復,寫出了這位女子內心不覺如縷的柔情。 《采菽堂古詩選》曰:“魏文帝詩如西子捧心, 俛首不言, 而回眸動盼, 無非可憐之緒。傾國傾城,在絕世佳人, 本無意動人, 人自不能定情耳。而其《雜詩》二首‘西北有浮雲’,美瞻可玩,描寫了遊子思念故鄉的苦悶情緒。(“漫漫秋夜長”篇)景中情長。(“西北有浮雲”篇)二詩獨以自然為宗。言外有無窮悲感,若不止故鄉之思。寄意不言,深遠獨絕,詩人上格也。(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01)又有(“西北有浮雲”篇)風回雲合,繚空吹遠。子桓《論文》雲‘以氣為主’,正謂此。傅亞庶.三曹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297-299頁)其詩歌以旁觀者的細微與深刻觀察社會人生,充分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時代與人類的普遍情感,此謂情長。
綜上所述,曹丕詩歌的風格特點可概括為語淺情長。“在建安文學的發展進程中,曹丕處於承前啟後的中心位置,既是“漢音”的繼承者,又是“魏響”新風的開拓者。”潘 雪《試論曹丕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及影響》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6期(第13卷 總第60期),這位理性的詩人以感與韻勝,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