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 科学哲学

吴晓明老师梳理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史,吴老师的梳理总是提纲挈领,几个定义、几个例子就把问题说清楚了。用我不太严谨的语言大概整理一下。。
首先是归纳主义,关键词是观察与归纳。这种科学观认为,可以还原为“观察陈述”的才是科学研究的范畴。换而言之,如果研究对象无法被观察,也就不是科学研究。归纳是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问题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中性的观察,所有的观察必然有先验的预设;归纳也不可能完全检验,逻辑检验不可能、事实检验必然对。。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归纳主义者火鸡”。再往深挖,证实原则本身就不能被还原为观察陈述。
最终,归纳主义妥协为“概率主义”,把带有“所有”这种表述的全称命题修正为带有“大多”这样的概率性表述。即便如此,由于样本总是有限的,在无限的事实面前概率永远为0。
第二种是证伪主义,关键词是猜想和反驳。这种科学观认为,命题可以分为已被证伪的、可证伪的、不可证伪的,而科学即是可被证伪:已被证伪的是过时的科学命题,可证伪的是当下的科学命题。而越容易被证伪越优越,,呃,我突然明白文献标题的限定词(形容词和定语短语)为什么越来越多了。。在我看来,这种限定无疑不断将认知的领域切碎,正如讲座一开始所说的“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且,不要指望这种探索会溢出到“越来越多的东西”,因为那些被限定词排除掉的研究领域,往往是因为人力物力不可及而放弃的。
第三种是库恩在1960年代的历史主义,我之前被人贴过这个标签,但还真是第一次了解。库恩就是要求要科学哲学“理论逻辑和经验逻辑起点一致”,不能凭空想象一个与科学史完全对应不上的科学哲学。科学史中,各个科学理论的韧性很强,有成长过程,不是一驳就倒。究其原因,科学理论的变量太多,不是一两个反例就能系统性驳倒的。更何况,并非只有科学理论会出错,经验观察同样会出错,且由于人为介入较多,经验观察出错的概率更高。
第四种是拉卡托斯的理论,对库恩的理论有相当激烈的批判,认为库恩无视了科学理论的进步与反运动。但是他又有大量和库恩类似的观点,比如认为科学理论(被他称为“研究纲领”)由里到外有硬核(世界观铺设)、保护带(可变的诸多假说)、启发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三层,可以渐次地回应对科学理论的冲击。
第五种,,类是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现代”科学根本上是从16世纪开始的,以笛卡尔的均质化的数理空间为基础的,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那么,也回到开篇的一个问题,“在一个几乎完全由科学支配的社会里,人如何认识自己?”
最近在整理现代性相关的文章,最新一篇恰好也在讨论科学。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654454
我在科研一线5年了,这篇文章完全是自己的体会的总结。大家有空就看看,看不懂讲讲哪里看不懂,觉得不对说说哪里不对,我再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