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游戏公司的“窘境”与国创的“振兴”

之前颇有热度的【中国奇谭】,让一众up主流量吃得那是一个爽,甚至工作室的大号一路捧,小号可劲儿骂,所谓一鱼两吃,聪明至极。
吃流量红利倒也没什么问题,平台也需要各种“自来水”来攒热度。只是,待浪潮退去,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这8部作品,到底是偏实验性的艺术品,还是面向市场的商业动画?

或者,如果作品定位在【奇谭】,从【故事】设计的角度看,你觉得有几部故事讲得还不错呢?
就我而言,现在还能回味的只有《小怪物的夏天》,其余作品的问题是——我很难想起来【它】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其实挺“危险”,或者是“微妙”的。

动画本就是各种静态图叠加播放+配音,而这几年AI绘图与AI拟声以令我们惊叹的速度迭代,有时已经可以与真人媲美,那么,当个体(尤其是有创意有能力的一个人),以后是有可能凭借【足够强大的AI技术】【独立】完成一整部动画作品的。
假以时日,像【中国奇谭】这样不需要使用强大动画工业技术的作品,会逐渐被市场和技术迭代掉;而日本动画产业(这种劳动密集型创作结构)也会遇见新一轮冲击、洗牌和升级。
我们可以看下图,【手与脚】的问题是不是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解决了?虽然仔细看依旧显得别扭,但已经不是“拟态触手”。

在【足够强大的AI技术】没有全面落地前,国创的“振兴”,需要故事(底核)与绘图(技术)两方面的提升。
每个人对故事好坏的理解不同,但在有趣或至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程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比如下面的这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属于正儿八经理解和“想歪一点”都成一派的典型。但这并不是说【故事家】都要给故事引入性概念或情色,而是说,【性张力】给大众的诱惑,与故事本体应触发的诱惑相似——即让受众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退一步说,在悬念和结局已经露出的情况下,将过程设计得更让人“无法入眠”。

至于绘图(技术),我认为目前一些“热门国创”,在人体结构上多少有点“别扭”——注意,这里不是指像【凡人修仙传】这样3D建模作品,【凡人修仙传】的建模质量相当出色。
这里,我就不列举具体作品,只说一些【参照物】来阐述想法。
当然,这也是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无论如何,对别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该有的尊重与克制是要有的。
日本有一类动画或漫画属于【18+】,如果我们抛开“有氧运动”的壳,单看人体结构、微表情、画面阴影等,能注意到一部分作者的【功力】是相当了得。
【性张力】不是说“胸大一些宛如注水气球”,也不是说“一定要露点”,而是通过图像构造的“氛围感”,萌妹子娇小身材楚楚可怜,只是一些黑白线条而已,剩下的,都是靠观众的想象力脑补。
如“管鲍之交”、“古道热肠”这种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解读”。

当然,俗一点的说法,自然是【讲究】。
这种【讲究】是指,我们可以试图留意画师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里的视角是从上向下,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黑丝而不是白丝,为什么这里用了逆光?
所以,有些时候,看看画师的废稿、设计草图、绘图花絮,是能学到很多很多东西的。
中国不少动画公司是给日本动画公司做外包的,说明咱画师的功力还是有的,但能不能将繁重且性价比较低的“初级外包”升级为走到产业链前端,固然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
近几年,各大视频平台“涌现”出的“个人小动画”,的确让人能注意到一代又一代新人,但“小打小闹”终究不能与“高精度的工业设计”相比,人总还是要向上看向上走的。
而不少“才华横溢的动画人”,尤其是在上海和广州的,都在游戏行业。
大概率,振兴“国创”的,是各大游戏公司。

既然聊游戏和游戏公司,米哈游与《原神》总是跳不开的。
当然,是因为《原神》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才让我们有机会来聊——如果“出道即出殡”,那就是另一个商业案例了。
《原神》对于中国手游市场的“冲击”,类似核弹打击,可谓是一举“重塑了产业格局”,就像当年的《崩坏3》。

无论如何,《原神》的出现,让其他想“塞给玩家一堆垃圾还能躺赚”的劣质厂商面临一个问题,如果不摸着良心出精品,就无法吸引玩家。
玩家只要不是对《原神》的游戏风格有抵触,一定会比较,既然某某新作很一般,那我为什么不去玩《原神》呢?
这年头,新生人口锐减,手游玩家这个存量市场会进一步收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不少新兴二次元游戏公司,以及想从二次元市场捞金的“金主”们,无奈地陷入这样的“窘境”——想在当代国内存量市场生存,不仅要提升内容质量,还要学会“花式宣发”。
原本都是“轻资产、赚快钱”的玩法,现在硬生生都是“重资产、赚培育”的玩法。
曾经在【微信读书】看过某本书的“宣传语”(下图),我想了想,简单的内容居然要用一个长句子描述,不就是【简称:洗稿】么!
还说的那么清新脱俗!
以前做手游,可以借这样的“洗稿”思路进行数据复制、内容换皮,玩家终究会成长的,他们对各种敷衍的游戏厂商会呵斥——
亲,你当我不傻是吧??你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现在新兴二次元游戏讲究的【内容质量】,包括了剧本演绎、人物建模、界面风格、数据模型等从大到小很多方面。
单就“人物建模”,尤其是设计受众为男性玩家的游戏,主创们会极力试探【审核的底线】,以力求“能穿多少穿多少”或“游离于艺术与情色的薛定谔态”。
这里又引入“花式宣发”,对于一款新手游,买广告位增加曝光率和话题度是必选项,同时,有效控制广告成本的宣发除了“各种蹭热度”,还有一种方式是请coser【还原】游戏角色各种“诱惑迷人”的造型。
其实,这种“软色情”玩法已经见怪不怪了,有一说一,它的确能吸引大量潜在玩家“多看一眼”!

不过,你会相信吗?
连【腾讯理财通】这种应该正经八百的“频道”,为了刺激用户购买理财,也有过【JK主播在线授课】的活动——参考下图。
好吧,只是为了你能多关注活动一眼。

有相当粉丝基础的【coser】是可以在游戏宣发上事半功倍。
但唯一的问题是,如果【coser的私生活出了问题】,而且,一不小心成为网络热点,对手游,尤其是新手游,也许能一度增加曝光,但综合权衡肯定不是好事儿。
这可和经纪公司给明星故意造绯闻的逻辑不一样啊。
这也与cos一个手办,然后增加手办曝光从而刺激手办销售不一样啊——当然,手办公司通常也不会专门请coser就是咯。
这年头,coser、声优、画师等出各种问题都正常——简言之,这是社会中肯定要出现的“异常”,只是他们的对外设定是【coser、声优、画师等】。
如果,他们服务的对象好巧不巧是《原神》这样的大作,你信不信眼红米哈游的个人或集体会故意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

这种“窘境”,游戏公司无论大小,都是希望不要让品牌沾惹到这种“破事儿”。
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种【虚拟偶像】会一度成为玩家和厂商的心头好。
【虚拟偶像】,不会变老,不需睡觉,不会对老板要求升职加薪,不会发生任何“背德”,不会让粉丝有“美女你的屁股那么好看却还要拉屎”这般的怅然感——如果声音可以通过算法合成,那么,声优爆出负面新闻的概率直接降为【0】!
但是,造一个【虚拟偶像】与造一个【真实偶像】一样,都属于重资产项目。
那么,假使有【虚拟偶像】加持,或者合作的【coser、声优、画师等】都没什么“造作”,就真的“诸事平安”了吗?

显然不是!
当《原神》成为了一众新手游的【核心参照物】,必然会因为成为让其他厂商胆寒的强大竞争对手,而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当你看到某某平台爆出《原神》的猛料(比如新版本内容露出、XX大佬又教你做人了、XX活动你觉得如何、为什么我不爱玩XXX),上了热搜,还真不是因为米哈游的品宣花钱买量,有时候没准儿是友商故意的“捧杀”。
不是每个玩家都爱玩《原神》,如果【原神】概念随处可见,必然会让非《原神》受众十分反感。

《原神》真的不缺热度,米哈游巴不得做个“闷声发大财”的“钻石王老五”,估计别人恭维游戏疯狂吸金反而会遭遇“大骂”——
“哎哟,听说你们米家的游戏又赚了好几个亿啊!恭喜恭喜咧!”
“你大爷的,你们家的游戏才赚钱呢!你们家所有游戏都赚钱!!”
树大招风,容易惹事儿,即使不想主动惹事儿,事儿也会幽幽地自己找上来。

最近的活动,音游被实验性地装入了《原神》,在之前,卡牌游戏模式被引入《原神》。
那么,像《王者荣耀》这种"5V5"是不是也可以实验性地装入《原神》呢?像《明日方舟》这种“塔防类”是不是也可以实验性地装入《原神》呢?
好的,这才是《原神》更恐怖的地方,因为这个提瓦特世界一旦完整架构起来,市面上所有的【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成熟商业游戏模式或玩法】都可以再次装入《原神》这个概念里。

OH,MY LADYGAGA!
我觉得米哈游照镜子的时候都该给自己磕头啊。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原神》之后,有些闯劲儿的游戏公司都在发力【开放世界】,本质上是在搭建【平台】或者是【橱窗】,都是为后续要端上来的内容服务的。

当然,《原神》毕竟不是完美的,来自外部的嫉妒与诋毁是难免的,而且,作为上海纳税大户,米哈游身上的担子可一点儿都不轻。
明面上看,吸金奶牛米哈游提供了几千个工作岗位,还是无污染、占地面积小的数字文化产业,国内吸金、国外吸汇,地方政府对于这样的宝贝疙瘩真是要“爱死了”。
穿透一些说,因为米哈游和《原神》,不少公司(如微博、b站)获得了广告营收,也养活了一众二创、coser、蹭热点者、攻略作者、初始号卖家、营销号、周边贩售产业链等。
当米哈游和《原神》成为了某个商业区域里提供唯一能源的“太阳”,所承担的就不仅仅是经济责任,还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
《原神》到底是一款基于手机的游戏,开发者无论希望装入多少好玩的新内容在新版本中,如果当前手机性能的物理或技术问题不能解决,《原神》注定让一部分无法用电脑体验的玩家望而却步。
于是,《云·原神》应运而生。

于是,因为《原神》不断更新,安装体积会越大,对设备性能要求也会随之变高,有些没法(频繁)迭代手机的【纯】手机玩家就不得不玩《云·原神》,当《云·原神》玩家不断变多,后端的营运成本也会不断增高。
这部分成本可能在《原神》强大的吸金能力面前不足为题,但,《原神》毕竟有它的生命周期,为了让《原神》的衰退期再晚、更晚一些到来,必要的运营和开放是需要同步进行的。
所谓的运营支出,除了给各大平台的《原神》主题活动提供部分资金,就是“购买广告位”。
流量较大的app的信息流中,冷不丁就会出现《原神》的广告。
你说这些广告投放是不是平台所谓的“精准投放”,我是质疑的,因为如果根据收集信息后的“算法”,平台给一个(如我这样的)“资深玩家”反复推送没什么意义。
广告投放,是应该给对游戏感兴趣的潜在玩家,让其有效入坑后才会有氪金想法和实践,这才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商业闭环——某个角度看,有不少广告费是被浪费掉的。

随着《原神》已经更新到第4个国度,《原神》本身“不好玩”日渐成为一个大问题。
这里的“不好玩”,具体是指各种刷本、日常、解谜等过于机械重复,容易让老玩家失去新鲜感,陷入长草期。
像《王者荣耀》其实也挺“不好玩”的,但它的优势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社交属性”,《原神》的社交属性太弱,而且,从米哈游的作品风格看,也不是那么乐意提升游戏的社交属性。
或者,米哈游是把游戏的社交属性转移到了外部的视频、专栏、COS中,鼓励玩家自发形成小圈子来进行场外社交。
在游戏本体,《原神》为了加强玩家粘性的方法,是“周期性活动”和“半强制性剧情”。
“周期性活动”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40天】,至于“半强制性剧情”,指的是无法“一键跳开”的核心剧情和必须利用日常换钥匙的【人物单线故事】。

米哈游创始人很早就提过“(让玩家)为爱付费”的理念,这其实就是——
非实体卖的是【情绪】,实体卖的是【品质】。
如果能把【情绪】引入【实体】,同等【品质】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情绪】,我们称为“蛋池抽卡”;
把【情绪】引入【实体】,我们称为“品牌周边”。
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原神》的真实营销思路是——
利用丰富多彩的故事让玩家对角色产生感情,尽可能让氪金角色建模好看、实力突出,能在大世界冒险中“体验良好”。
浓烈的情感需求可以刺激玩家购买各种周边(含游戏内时装),以达成虚体与实体的有效商业互动。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原神》的主线故事、支线故事、角色故事的叙事风格,难免会发现一些“割裂感”,一方面,这是多人文本创作的必然缺点,另一方面,则是故事服务于商业的必然妥协。
之前颇有争议的自然是【散兵】的剧情,从商业层面看,这个故事是相当成功的,从故事设计看,这个故事可能就比较失败了。

说真的,我们不能指望每个角色故事,都可以像【迪希雅】这样“不刻意煽情依旧真挚动人”。

至于《原神》的大背景设定(可以参考上图内容),或者说希望将古今中外的特色文明来一锅“大杂烩”,最后端出来的口感是不是真的美味。
我想,这不是重点,是或者不是,意义都有限。

上一个将古今中外特色文明来一锅“大杂烩”的成功商业网络游戏叫《魔兽世界》,那么,站在2023年的今天,你要怎么看待《魔兽世界》呢?

如果《原神》的主创们,是【单纯】希望在游戏中留足各种“蛛丝马迹”,鼓励玩家、up主通过各种【牵强附会】来寻找、补足“无数隐喻”,这的确是一种成本较低、传播效果极好的“自来水式的宣传”。
但如果越发沦为一种【幼稚的概念拼图】,实质上是对游戏本体的“反噬”。
那么,不强制输出故事的【人性陷阱】有吗?
当然,这就是【对人性充分利用的:成就系统】。
每个游戏都有“成就党”,为了成就和收藏率,可以忘我地肝,尽情地氪金。

利用故事让游戏角色与玩家建立“情感契约”的“高级玩法”,自然是“做动画”——这已经是米哈游玩了好几年的【套路】了。
其实,这几年手上有钱的游戏公司都在这么弄,比如鹰角的《明日方舟》、腾讯的《英雄联盟:双城之战》、蛮啾的《碧蓝航线:超速前进》等。
游戏公司比动画公司更愿意或要求出精品的原因是,一部优秀的游戏衍生动画是一定能给游戏本体带来海量氪金的,它比单纯广告买量还能吸引新老玩家——除非动画被下架,否则将永远具备传播效应。
那么,手游公司为什么优选海外动画公司合作呢?
说到底,还是海外动画公司产出质量相对更稳定,如果说通过大量合作能让国内游戏公司的动画人才的技法得以深度提升,到时候才有机会真正“振兴”国创了吧。

上述内容,皆是临时起意。
我对目前(2022年、2023年)的国创作品以及国产电影充满失望,再者,如今的观看国创作品、国产电影往往会和“爱国”强行扯上关系,我是想不通,看电影本质是娱乐,怎么会变成“爱国主义教育”了呢?
现在的国内市场,到处都有“过度营销”——就我而言,已经构成了强大的精神污染。本来我还真想去看看《XXXX·2》,结果铺天盖地的轰炸让我最终放弃。
如今的手游市场,是比曾经要好上不少。

之于我,其实对游戏的兴趣已经大减,也许端游新作震撼人心,家中不带独显的电脑义正辞严地表示【拒绝】;也许手游新作“妹力四射”,但我现在连《碧蓝航线》都开【atlas】脚本,让手操都觉得烦;由于《原神》客户端是那么【大】,《云·原神》虽是上上之选,但每次排队都要等上十分钟,想玩的兴致已经被消磨干净。
动画、电影、游戏,终究不是能【可持续性】产出金钱的,单纯的娱乐与实在的【认知】完全不同。
但是,至少还有书籍。
于是,至少还有书籍。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