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女王泡面篡改原著、杜撰脂批等伪科普的恶劣行为(第一期)

“蕉叶覆鹿”完整的故事:出自《列子》卷三〈周穆王篇〉。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故事的最后,樵夫与路人平分了这头鹿,并没有错失的意思。

①了解一下“三从四德”啊,这“三从”中的第一“从”就是在家从父,所以王熙凤是孤女吗?
②那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发生在第6回的事,你居然直接给跳到第40回了。
③下人们(周瑞家的)告诉刘姥姥的原话是:“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这句话的意思明明是五年前还是王夫人管家,近来王夫人不大管事,所以才显出王熙凤来。哪里说五年前就是王熙凤管家了?

第1回: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强梁”不只有强盗这一种解释,还指强横凶暴之人。那当然,强盗当然都是强横凶暴的人,但并不是所有强横凶暴的人都会成为强盗。
“木绝水曰梁,负栋曰梁,皆取其力之强。”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常见大人家强梁僮仆,每每借着势力,动不动欺打小民。”
第47回:那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

①这是《好了歌注》。
②“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旁有脂批表明说的是贾家子弟吗?

宋代琼瑶真人所著《针灸神书》记载:妇人血山崩漏多,中极大盘要搓摩,再搜搜来十数次,双盘二穴要精和,双双盘后圆圆取,若是血山即要止,阳升升后定无讹。

这件案子如果案发,不应该是贾琏被抓吗?
第15回:凤姐便命悄悄将昨日老尼之事,说与来旺儿。来旺儿心中俱已明白,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见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旺儿回来。

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鬼本里王熙凤上吊对应伏笔吗?



①哪来的传统看法?87版电视剧鸳鸯的结局不也是因不愿在狱神庙里受辱所以选择自尽吗?
②第46回鸳鸯的原话是:“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离这里,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呢,没个娘才死了他先纳小老婆的!等过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那时再说。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

鸳鸯是仅因为这一条原因所以才帮助司棋隐瞒吗?
第72回:且说鸳鸯出了角门,脸上犹红,心内突突的,真是意外之事。因想这事非常,若说出来,奸盗相连,关系人命,还保不住带累了旁人。横竖与自己无干,且藏在心内,不说与一人知道。回房复了贾母的命,大家安息。从此凡晚间便不大往园中来。因思园中尚有这样奇事,何况别处,因此连别处也不大轻走动了。

是吗?
第74回:凤姐儿道:“那日并没一个外人,谁走了这个消息。”平儿听了,也细想那日有谁在此,想了半日,笑道:“是了。那日说话时没一个外人,但晚上送东西来的时节,老太太那边傻大姐的娘也可巧来送浆洗衣服。他在下房里坐了一会子,见一大箱子东西,自然要问,必是小丫头们不知道,说了出来,也未可知。”
鸳鸯传出去对她自己没损失?
第74回:凤姐儿又道:“知道这事还是小事,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当紧那边正和鸳鸯结下仇了,如今听得他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眼馋肚饱,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也定不得。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他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平儿笑道:“这也无妨。鸳鸯借东西看的是奶奶,并不为的是二爷。一则鸳鸯虽应名是他私情,其实他是回过老太太的。老太太因怕孙男弟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儿,和谁要去,因此只装不知道。纵闹了出来,究竟那也无碍。”凤姐儿道:“理固如此。只是你我是知道的,那不知道的,焉得不生疑呢。”

胡说八道什么呢?
第21回蒙回前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
人家脂砚斋说得很明确,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是为了救贾琏,奈何身微运蹇没有救下来。

一千个人心中怎么可能会有一万个薛宝钗?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是固定的,必须严谨地根据原著内容与脂砚斋批语来描述。不过女王泡面最擅长的就是篡改原著与杜撰脂批了。

①程高本里林黛玉最后是泪尽而亡的,哪里写她吐完血后就死亡了?
②程高本里薛宝钗在入洞房之前是不知道掉包计的,甚至薛姨妈都不知道。
第97回:凤姐便道:“其实也不怎么样,只是老太太悬心。目今老爷又要起身外任去,不知几年才来。老太太的意思,头一件叫老爷看着宝兄弟成了家也放心,二则也给宝兄弟冲冲喜,借大妹妹的金琐压压邪气,只怕就好了。”薛姨妈心里也愿意,只虑着宝钗委屈,便道:“也使得,只是大家还要从长计较计较才好。”王夫人便按着凤姐的话和薛姨妈说,只说:“姨太太这会子家里没人,不如把装奁一概蠲免。明日就打发蝌儿去告诉蟠儿,一面这里过门,一面给他变法儿撕掳官事。”并不提宝玉的心事,又说:“姨太太,既作了亲,娶过来早早好一天,大家早放一天心。”正说着,只见贾母差鸳鸯过来候信。薛姨妈虽恐宝钗委屈,然也没法儿,又见这般光景,只得满口应承。
第98回:幸亏宝钗是新媳妇,宝玉是个疯傻的,由人掇弄过去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独有薛姨妈看见宝玉这般光景,心里懊悔,只得草草完事。

神tm吐血而亡。87版里林黛玉也是泪尽而亡啊,哪里是吐血后立刻就死了?

程高本与87版里林黛玉都是气死的?
程高本里林黛玉以为贾宝玉负了自己,又得知自己也将说婆婆家,万念俱灰,焚稿断痴情,泪尽而亡。
87版里林黛玉因听闻贾宝玉外出遭难的噩耗,万念俱灰,焚稿追随宝玉而去,泪尽而亡。
而且焚稿这一情节还对“堪怜咏絮才”作了非常好的诠释。在《红楼梦》前80回里不止一次叙述闺阁女子的诗作不能外传,一直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压抑。而成为一位名传千古的诗人是林黛玉的人生理想,可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了。而古代很多拥有诗才的女子最后都是如此下场,在临终之前将自己平生创作的诗稿付之一炬。
不过女王泡面曾经说过“林黛玉的诗才被浪费是一件不痛不痒的事”,在她眼里死心塌地为男人守家为守贞而死大概才算“有格局”。
而鬼本呢?恕我直言,鬼本里的林黛玉是为了守贞吊死的啊!死后还被曝尸成骨头呢!贾宝玉在给林黛玉收尸当晚就和薛宝钗云雨了,还叹惋林黛玉死时仍是处女,而自己没能与其……我可没胡说,它真的就是这么写的啊。

“你死了我去作和尚”是谁说的来着?
第21回脂批: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女王泡面引用第58回“假凤泣虚凰”一事来论证贾宝玉会自己考虑续弦,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个故事里死掉的不是林黛玉的藕官呢?反而藕官在之前便把这件事告诉了跟贾宝玉长得像且又是他的丫鬟的芳官。这个伏笔请大家自行体会。

诸艳=贾家子弟?

①第4回: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
②第4回: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③第4回: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薛姨妈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遂忙道谢应允。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王夫人知他家不难于此,遂亦从其愿。

连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伏笔都忘却了?
第62回: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忙说:“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况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里头,倘或家去取什么,岂不费事。”宝钗笑道:“小心没过逾的。你瞧你们那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这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功效了。若是开着,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抄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不如锁了,连妈和我也禁着些,大家别走。纵有了事,就赖不着这边的人了。”宝玉笑道:“原来姐姐也知道我们那边近日丢了东西?”宝钗笑道:“你只知道玫瑰露和茯苓霜两件,乃因人而及物。若非因人,你连这两件还不知道呢。殊不知还有几件比这两件大的呢。若以后叨登不出来,是大家的造化;若叨登出来,不知里头连累多少人呢。你也是不管事的人,我才告诉你。平儿是个明白人,我前儿也告诉了他,皆因他奶奶不在外头,所以使他明白了。若不出来,大家乐得丢开手。若犯出来,他心里已有稿子,自有头绪,就冤屈不着平人了。你只听我说,以后留神小心就是了,这话也不可对第二个人讲。”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这是《聪明累》中的句子,请自行判断王熙凤有没有经历抄家。

第76回王夫人对贾母说的原话是:“今日得母子团圆,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儿们虽多,终不似今年自己骨肉齐全的好。”
而且这次中秋夜宴,凤姐没来,李纨也没来,所以王夫人也没将凤姐与李纨当成一家人?

女王泡面在说什么?这里的“父子叔侄”指的是贾家的男人们啊!
史湘云脱粉回踩?那你有没有往下读呢?
第76回: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
第78回:宝玉自立了半天,别无法儿,只得复身进入园中。待回至房中,甚觉无味,因乃顺路来找黛玉。偏黛玉不在房中,问其何往,丫鬟们回说:“往宝姑娘那里去了。”

第76回:所以只剩了湘云一人宽慰他,因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景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凤姐也缺席了,李纨也缺席了,后来黛玉、湘云也离开宴席了,是不是她们都要跑路啊?

第5回: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请问哪里能看出被勒死?气血于人就像水于莲花,而在第80回香菱已经患了干血之症,很显然香菱最后肯定是死在这个病上的。

林黛玉是葬花人,而第37回提到贾宝玉有个别号是“绛洞花王”,他俩到底是谁葬谁?

第8回: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所以贾宝玉在晴雯去世当晚和谁云雨了?

第1回: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第1回: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第1回: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你根据脂批猜想情节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想着想着就违背了一开始就立下的flag啊!这里的批语理解成警示宝玉不要犯此行为难道不是更合理吗?脂砚斋所云的“绝世情痴”原来就是女王泡面嘴里这个样子?

很抱歉,脂砚斋说了,贾宝玉不是因避世而出家,而是因情:
第21回脂批: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第42回: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蒙侧批: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第38回: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薛宝钗的《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薛宝钗:“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蒙侧批: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你觉得薛宝钗是将读书当作追名逐利的工具吗?
那么薛宝钗为什么劝贾宝玉走向仕途呢?
第4回: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你说薛宝钗愿意终日留心针黹家计么?如果不是父亲没了,哥哥不成器,薛宝钗愿意放下自己的爱好来协助母亲吗?但是现实如此,她只能这样做。
再来说贾宝玉,王熙凤、贾探春都在为贾家的未来担忧,努力改革;连多病不管事的林黛玉闲了时也知道算一算贾家的日常开支,若再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可只有贾宝玉,到了71回,仍在说“只管安富尊荣才是”“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种话,他身为贾氏男性继承人之一,却如此不为后计,真的是作者赞颂的吗?
贾宝玉认为走仕途一定会同流合污,但薛宝钗认为,只要自己内心强大,一样可以清者自清。就像她自己,留心家计却爱好俭朴,走向仕途也可以辅国治民有一番作为而不是追名逐利。
不过薛宝钗虽然如此说,但依照书中所描绘的官场,想要“清者自清”恐怕根本不可能做到了。

第70回: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
你说这“众人”里包不包括贾宝玉?而且“青云”一定就指高官显贵?
《北山移文》中就有“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这句话中既出现了“雪”又出现了“青云”,可以看出和薛宝钗是有关联的。但你能从中看出有追名逐利的意思吗?



这里87版拍得有点问题。
原著第48回是这样的: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一个人诬陷你偷了她的东西你还能笑呵呵的么?
而且薛宝钗这里是“借扇机带双敲”,为什么薛宝钗说“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这明显是敲打贾宝玉和林黛玉吗!我如果是那种素日和贾宝玉嬉皮笑脸的人,你再来疑心我,否则不要波及我!
就像第27回: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瞎叭叭啥呢?
第21回蒙回前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
人家脂砚斋说得很明确,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是为了救贾琏,奈何身微运蹇没有救下来。就像薛宝钗劝谏(“讽谏”的意思是委婉地劝谏)贾宝玉,没有劝下来一样。如果贾琏死了,是“不用救”而不是“不能救”。脂砚斋又不是傻子,为什么不直接说为贾琏报仇呢?照女王泡面这样理解,薛宝钗没劝下来贾宝玉也是因为贾宝玉死了?

第21回: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第21回: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复好了。

第21回蒙回前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
脂砚斋有说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是劝贾宝玉读书吗?这回里平儿帮助贾琏在王熙凤面前隐藏了他和外面的女子私会的事情,难道后文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救的贾琏?然后没救下来?

讽谏: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比如说《邹忌讽齐王纳谏》,难道是邹忌跟齐王动真格的了?他要逼走齐王?

贾宝玉悬崖撒手是因为他有情极之毒,跟薛宝钗讽谏,哦不,动真格的了有什么关系?
第21回脂批: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再来跟我复习一遍:
讽谏: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脂砚斋:“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第31回回前批)
太可怜咱们脂砚斋了,说的话都被女王泡面选择性忽略。

你在说什么?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很显然就是让薛宝钗对錾了这句话的金器要不离不弃,这样才会芳龄永继。就像和尚要薛宝钗天天带着一样,薛宝钗有时候也有些怨言:“沉甸甸的,戴着什么趣儿。”但是又不得不戴,因为这个和尚可神着呢!
所以,你是怎么理解成薛宝钗要对贾宝玉不离不弃的?那鬼本里贾宝玉最后离开她了,她不就不能“芳龄永继”了吗?她不得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