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利益,乙(咖啡)

2022-06-05 20:15 作者:Sword0815  | 我要投稿

《论利益,乙》


我昨天写的“甲”写了一点小学生时代的轶事,乍一读来,好像笔者的学校不对劲儿似的,

我觉得应该说清楚;

我认为:这才是正常的、松紧合适的小学教育。


我的小学在应该教授学生本领的时候,

每个老师都没有保守,

他们(她们)把自己掌握的文学、书法、绘画、体育、数学、思想品德知识都教给了同学们。


像笔者的语文老师冯,不仅善于朗读,还写得一笔好字,

孩子们在教室内外玩,在教室唱歌,她是很接受的,

她鼓励同学在课间游戏和唱歌。


在上午的学生大课间,冯老师会提前十几分钟到堂。

她在讲桌旁边坐好,

随便写写字什么的。

远看她坐姿端正、文雅娴静,

近看她书体优美、专心致志,

有很多孩子都默默欣赏着这一刻,

冯老师也不说话,只管写;

到打上课铃声的时候,观看书法的学生自然归坐,

外面的学生也陆续鱼贯而入,

开始讲课。


再比如二年级她还教全年级的毛笔,我虽然没兴趣学毛笔,但是受她影响,年级硬笔书法比赛得了第三名,得了一管钢笔奖励;

这支笔我小心保管,一直用到初中毕业。


三年级、四年级的胡老师说一口浓重的沧州口音,是一个严肃的人,黑板画最娴熟,

他教的铅笔画变化莫测,同学们学到一点,

钢笔画就很难学到了。

这位老师比较严格,是个内向的老头儿,可能这种性格不便使人接近。


还有四年级、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课本上的内容略一叙述完毕,

就开始讲故事了:从本地的小道消息,到几十年来的革命传统,先烈和英雄的故事,

讲的人和事既有意义又合理。

对比来看,

学生们最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以至于后来换了老师,

仍然延续着她的讲课风格。


那么,

像手工课,做各种潜望镜、放大镜、小船之类;

像数学课,打珠算,背诵口诀,我是背的最快;

像体育课,恶搞一下…



以上几个例子就足以证明笔者在小学受到的教育是全面而愉快的,

但是和昨天写的《甲》也不矛盾,

在课外,同学们有充裕的时间互动,;

学生们或者是玩游戏,或者是打架,

或者一起搭伴儿逃课,

都是正常的孩子应该有的事儿。

那么对比一下现在的小学,笔者可以明显感到学校教育的退步。

具体不展开了。


还是说正文吧,本文写《论利益,乙》,

主要是写(讨论)这些年来,

“咖啡”这个东西怎么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的。


传说咖啡之前是非洲的农作物,后来传入阿拉伯(他们叫qahwah),再传入威尼斯(共和国),

陆续通过海运进入欧洲各国。


按说,这几百年我们也下了南洋和西洋(明代),荷兰人的东西方海洋贸易也是一直在做的,

但是在国内市场,“qahwah”在茶叶面前没有显示出竞争力来。

甚至日本也没有什么兴趣。

想一想,味道上,茶叶是香的、咖啡是苦的,

加工上,茶叶是简单的,咖啡是麻烦的,

也许因此吧!


因为近代史上我国都在打内战,

正常的贸易和农事在断断续续中爬坡,

咖啡主要是国民党官僚、买办商人、地主、军官、教会人员享受用的,

成了一种“奢侈品”,敌占区的人民主要用茶做冲调饮料;

建国以后我们共和国的国民也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逐渐知道咖啡的。



蒙古人西征的时候,阿拉伯半岛的人在大面积种植咖啡豆,

那个时候,估计,阿拉伯人已经不拿这个东西当药咀嚼了,而是拿来当作提神的饮料了。

我们知道,阿拉伯商人活跃在阿拉伯海、红海、印度洋、东部非洲沿岸和印度,

他们远航需要这种东西。


所以,他们从非洲带回种子,在半岛上种咖啡。

后来,不知道生意做到了小亚细亚是怎么的?土耳其人也发现了这个东西提神,

于是军人们带着它用。

据说,因为土耳其苏丹的西征奥地利(维也纳之战?)把咖啡带进欧洲人的视野。


欧洲人吃东西,大家知道,他们不大节制的。

比如枸杞,我们按粒吃,他们都按把吃。

夹在面包里。

这样,咖啡成了解渴的饮料,在欧洲生根了。


当代我国的国民是从速溶咖啡认识咖啡饮料的。

(现在一般的讲究点的咖啡屋能够研磨。)

我想,这是因为它加工很麻烦的关系。

这样,速溶咖啡必须密封,通过海运进海关,然后进仓库,然后批发给各地商人,然后进商店,最后进水杯,我们喝到。

(消费饮品)


远洋的咖啡商人(假如是我)根据这个程序,

就不得不把利润空间设计一下,刨去运费、关税、中间商的利、消费税,

我们还剩下多少利益?

如果不在包装上下功夫,它们是没法和这里的茶叶竞争的。

(还有令人头疼的汽水商)

我也不得不尽量降低成本,促使咖啡的最终购买者,也就是消费者买得起,

他们必须是工薪阶层,否则我将失去我的市场。

我失去的市场将被茶叶和气泡水、果汁抢走。

(我必须薄利多销,勤快跑腿儿。)


“我”还怎么办?!

首先,运费能不能省?中国地域如此广袤,我是否可以在纬度低一点的地方种?

于是,我在云南找农民,开始做种植咖啡实验。

刨去农民的工钱,对比海运的运费,该是半斤八两吧?(无法估计)

取得阶段性成果了。


我们(消费者)知道,印度尼西亚也是咖啡种植地,该国横跨太平洋、印度洋,

为各国商人往来贸易的润土。

对咖啡豆来说,

或者说,对加工商来说,印尼作为出口成本包装的咖啡粉或者咖啡豆的出发地(出发港),

经过南海、东海,这些成品直接从南北港口销售中国市场,

也可以沿长江逆流而上,

溯江而上?这可能不是外地海商的工作了,

而是内地商人的事了。

(价格提升的过程)


而种植在安的列斯群岛、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圭亚那、巴西的咖啡豆商人应该会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地不适。

“这块大市场,不应该由印尼商人、日本商人、阿拉伯商人、新加坡商人独占!

我们也要… …

等等,我们需要先问问北美老板的意见,

巴拿马运河在他们手中… …” 

本地人卑微地说。

(垄断)


于是,中南美洲的商人(主要是北美老板)决定了:

俺们也要进入东亚饮品市场!

(北美老板们有个坏习惯,他们来我们国家做生意从不直接称中国市场,而称东亚什么区,什么大区之类的)


这些北美老板在做生意的同时,还念念不忘(上辈儿人)吃过中国人的拳头,

总是不愿意说“中国”两个字,

因为这两个字让他们不舒服。

他们喜欢使用某地区、某市,借来代指我国的某处市场,这样的话,

不就像指着“威尼斯共和国”如何如何,来肢解意大利的概念一样?

这样,心里面多少舒服一点,

征服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商人的阶级性,外国巨商是富而望贵,贵而望权,官、商勾结得很紧密。)


通过几十年(1980年代到2020年代)广告的铺设,从饮料的意识形态上慢慢地给我国的国民灌输这种饮料的“亲切感”,

人们最初好奇,慢慢到习惯;

一开始,舶来品的咖啡是偏向苦味的,

欧美人爱这个口味,因为他们加糖多,但是国内的人不喜欢二次加糖;

于是又改变配方,在速溶咖啡里面多加糖,

于是国人有点能够接受了。

(食品商根据局部市场喜好调整配方)


但不知怎么得?我国人喝茶的习惯就是改变不了呢?

这一点让海内外的商人们抓狂。

这些年也有点厌倦了,咖啡广告渐渐懒得做了,

有人觉得“吃十几年前的广告红利得了”,

因为“这两代人还在青壮年”。


现如今,不知怎么,我国又兴起了中医热,于是茶叶和各种草药冲调茶起来了,

本地醋饮料、汽水饮料从中间横着,

海内外的投资商们不得不改变初衷,

把咖啡销往别的领域,比如:传统海员领域、小资咖啡铁粉领域。

毕竟现在只能在“高端领域”卖萌了。

“看看吧!将来什么机会,俺们再进来吃这块市场。”咖啡商和投资人们擦擦口水说。






论利益,乙(咖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