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之四,不必奇怪,不用吃惊
我在之前的视频里,分享了读《周易研究》的一篇文章,说易传当中的,“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生殖器状态的描写。有人直接评论说,不要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下作不为道。
后来又把易经和《实践论》《矛盾论》对照着讲了一讲,又有人说是强配逻辑。
……
自打解读易经以来,几乎每个内容都有人表示“这不行”“这不对”“这是扯淡”……
我不知道评论的人有没有系统地好好读过基本易经相关的书。如果读过,那大可不必奇怪,也不用吃惊。历史尚且人人打扮,在历史中流传了千年的易经,多个角度解读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前几天有个朋友发了一个讲易经的视频给我看,直接把易经的阴爻和阳爻看成人生的成功和失败,那一个卦的阴爻阳爻,就可以看成人生当中成功和失败的交替进行。按照这个逻辑,泰卦就是前半生成功(初到三是三个阳爻),后半生失败(四到上三是三个阴爻),明显跟泰卦否卦的意思有冲突。而且,人生除了成功失败,更多的其实是平稳,也就是无咎。
那是不是这个解读就是扯淡呢?不是,这样的逻辑用在某些卦的解读上,是能说通的,比如大壮卦。我做过两期有关的解读,一期是以马老板为例,另一期是以带货网红努力言论为例。
易传当中明明白白的写着“不可为典要”,说白了,就是不要一根筋。从古至今,那么多易学大家,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就是希望能在易经当中找到一个统一的规律和逻辑,但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定论。
所以,看到任何一种对易经的解读,都不必奇怪,也不用吃惊,那不过是一个角度而已。
当然,这样说有个前提,就是对易经起码有过一个最小的完备的阅读,也就是我之前说的,随便买一本易经相关的书,完整地看完。我不知道要怎么把这个说法解释清楚,唯有实际操作过方能明白。
在入门系列文章的开篇我就说了,大多数人没有蹲书斋的命,学易的目的,是为我所用。那怎么用,就因人而异了,有人说听我讲易经犯困,我回复说,用来助眠也不错呀。套用老子的话“当其无,有其用”,用来盖泡面,垫桌脚也可以啊。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开始大谈“敬畏心”了,如此经典,怎么能随意对待,似乎只有正襟危坐,如履薄冰,才是读易的态度,稍有不恭,就会受到惩罚,甚至遭到反噬。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个例子来说明。我上小学的时候,早上第二节课下课,要做广播体操,然后再上两节课放学,有一天我做完广播体操,收收书包就回家了,回到家才反应过来还没放学,于是又连忙赶回学校。老师已经上了大半节课,问我去哪里了,我如实告知,老师笑着打趣我,时不时发梦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突然懵逼了),班上的同学听老师这么一说,顿时哄堂大笑,我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下课的时候,不断有同学来逗我,我越发觉得害羞,后来的好几天,还是不断有同学来逗我,我终于恼羞成怒,跟同学扭打在了一起。在那一小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用另类的眼光看我,嘲笑我——因为我提前回家了,老师说这是发梦冲。
如今我依然记得,其深刻程度也可见一斑,但现在再回想起来,或者说某一天我在公司上班,也干了类似的事,老板也笑着打趣我是不是懵逼了。我断然不会觉得世界崩塌,更不会跟同事扭打在一起。甚至我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起码让自己出了一次风头,当了一次显眼包。
易经流传了千年,又经过了各种神秘的加工,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像学校之于年幼的孩子——庄重严肃。稍微看到一点点不同于主流的解读,就像在学校犯了错——感觉什么坍塌了。
等我们真正去了解,去认识易经之后,感觉则又跟走出学校回看差不多——不就是迟到了吗,大大方方说自己睡过头了,有什么呢?不就是给女同学写纸条被老师发现了吗,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爱慕又有什么呢?
当初天大的事,如今淡然处之,都不觉得算个事,是什么给了我们如此底气呢?实践的经历和人生的阅历。
当初自己的世界很小,见过的人和事太少,一心只在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今世界大了很多,经过了许多的人和事,心思依然还在自己身上,但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为我所用。比如,当初给女同学些纸条,如今或许可以当成与女同学再续前缘的一个切入口,或者回去看望老师时闲谈的一个话题。当初懵逼早早回家,如今可以当成一个写文章,讲道理的例子。
初读易经,发个烧,感个冒,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觉得是不是自己冒犯了神灵,如今把书翻了好几遍,看了各种的解读和表演,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当中,成了解读者和表演者的一员。
说到神灵,似乎很容易就会冒犯之——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冒出一个荒诞的想法。但仔细想想,十恶不赦之人,神灵尚且给其回头是岸的机会,蒙头蒙脑的大众,偶尔清醒做了一点尝试,至于要遭到惩罚和反噬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又回到了大学说的“诚意正心”,只要用心端正,心怀道义,只管勇敢向前。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入门写了四篇,基本都是在做思想动员,很多疑问顾虑,应该都能打消了,从下一篇开始,就来讲易经,包括体例,易传,还有一些我解过的断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