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种子”社会实践团——革命的故事
张思德
张思德同志是实践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光辉典范。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9 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号召全党全军向张思德同志学习。
英雄事迹: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董存瑞
董存瑞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斗英雄。1948年5月25 日,在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中,当主攻部队受到桥头敌暗堡火力威胁的紧要关头,担任爆破组长的董存瑞冲到桥下,毅然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炸毁暗堡,壮烈牺牲。
英雄事迹: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邱少云
邱少云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战斗英雄。1952年10月11日,部队奉命攻占391高地敌军前哨阵地,邱少云所在排潜伏在距前沿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12时敌军发射侦察燃烧弹,恰巧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烈火蔓延到他身边,燃着了棉衣、头发和皮肉。为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双手插进泥土中,强忍剧痛,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
英雄事迹: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5个月后,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激励下,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部队开赴前线途中,邱少云曾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救出1名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员。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一发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刘大富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进入贵州开展剿匪工作,年轻的刘大富同志主动给解放军当向导,这位苗家好儿郎因此机缘成为了铁骨铮铮的革命军人。 英雄事迹: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年7月,第一批入朝志愿军英勇地跨过鸭绿江同美帝国主义战斗在一起,战事很快陷入了胶着状态。10月,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丹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将军主动向党中央请缨,全军开赴沈阳整军备战。当时,刘大富就在这支英雄的部队某部中担任副排长。 “我们这支部队入朝作战时间是1951年3月,天寒地冻,到半路就被美军的飞机逼得只能夜间徒步行军,吃的是炒熟的面粉,掺点水捏成团就吃了。”刘大富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战士们忍饥耐寒,但作战丝毫没有退缩。” 天上美军飞机呼啸而过,地毯式轰炸铺天盖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血肉横飞,志愿军将士一往无前,为了胜利勇敢前进。刘大富所在的连队,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等多项军事行动。 刘大富回忆起上甘岭战役:当时语言不通,不知道那是朝鲜的什么地方,只记得美军没完没了的火炮狂轰滥炸,我们所驻守的山头被无情的炮火炸得光秃秃的,植被成了一片火海。仗打完了,硝烟散尽时,树木被烧得只剩下树干在孤独的矗立着,后来那个战场成为战友们久久不愿提起的“火焰山”。“ 每次作战,看见身边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我的眼里都充满了愤恨。三个团呈梯次配置,不断轮换,每一轮冲锋都会有战友倒下,但好汉牺牲在冲锋的路上,子弹穿透的是胸膛而不是脊背,作为军人,那是无限的荣光。”刘大富说。 比起牺牲的战友来说,刘大富无疑是幸运的。经历了血与战火洗礼的刘大富转业回到铜仁时,分配到了万山特区汞矿厂第六矿坑 任副坑长,以另一种身份继续为祖国默默奉献着,直至离休。 现在的刘大富,是远近闻名的“老革命”,向青年人讲述战火纷飞的历史。“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活了下来,理应做完革命未竟之事业。我要把这些故事都传承下去,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红旗漫卷,浴血荣光。无数抗美援朝战士用血肉之躯捍卫了正义,换来了和平,他们用生命写就一部部英雄史,向英雄致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
朱德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构筑工事、练兵以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储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上产粮很少,供给山上的群众还不够,部队的吃粮、存粮,都靠下山打土豪,把筹到的粮食挑上山来。因此在井冈山上的那些日子,“挑谷上坳” 便成了他们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上到山下宁冈的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路,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每到运粮的那天,我们天一亮就出发,赶到装粮的地点,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用具不够,有的同志索性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装上两裤腿,往肩上一搭。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过坳,直到天黑才回山。 那年,朱德同志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穿着双草鞋,戴顶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又讲他不过,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本来,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一块,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同志们还编出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子互相鼓励。 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教育着全军每一个人,更激发了同志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习感想
革命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在面临危机和困境时寻求变革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够带来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然而,革命也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手段,会造成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甚至会引发国家或社会的分裂和动荡。 在革命中,领袖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领袖应该具备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智慧,能够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发挥自身的领导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挥革命斗争,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另外,革命的成功也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力量。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和动员,才能够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士气,使革命事业得以顺利进行。 最后,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革命者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直到最终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