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说德云】为什么学相声要先继承后发展

2022-10-17 10:37 作者:修者竹也  | 我要投稿

本篇是南京德云社德云四队国庆特别奉献专场系列文之三

国庆期间,四队在南德搞了十一个主题不同的专场,节目有新有旧,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好。

新人搞的新活不好看,老人演的老活很精彩。

我们当然鼓励演员积极创作,但创作不是凭空而来不能闭门造车,创作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不是说只有老活才是好的,而是老活的结构、戏剧性、包袱结构方式很成熟,我们当然可以采用新的题材、新的素材,但是相声的结构和表现方式,我们还是应该多从老活里学习。


对于相声的“新”和“旧”,演员们各自理解不同。

《德云斗笑社》里,张九龄说烧饼的相声新,栾云平的相声旧。

但是从艺术的角度衡量,栾云平看似平平无奇的相声比别的看似炸场子的包袱更值得回味。

《曲苑杂坛》的制作人汪文华曾说“不求当面乱鼓掌,但求背后暗点头”,当面鼓掌也许是出于一时的被刺激,但背后的点头必然是出自对作品的认可。


10月6号晚场“曲苑杂坛”专场,于子淇、李赟霖和吴霄泽演了一个小品。

说是小品,但是没有头套以外的道具,没有舞台调度,形式和演绎上基本没小品什么事儿,更像是个群口,还是个不好看的群口。

这几个孩子可能看了团综,看了师父大爷的点评,于是把他们演的这个节目归为小品。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第二期,张九龄和周九良演了个相声叫《神奇小子的软件》。

老郭勉强从态度方面夸了一嘴,说俩人很认真。

谦哥立马:“停留在想法上就好。”

老郭说“对!很多事儿就大家伙坐一块说咱们弄一这个吧,好好好。就够了!千万不要弄!”

于谦说:“把这个点子留着,但凡有小品的机会,可以发展发展,这个是可以的。”


谦哥的点评甚是迂回,翻译过来就是:想法很好,以后不要想了。

说相声的都是小气鬼,老郭和于谦也不例外。他俩就差明着说这么不好的东西,你们拿它去糟践小品吧,千万别以为这就是相声。

这真的不是相声。


相声是什么,很多人有很多种理解。

从文学的角度看,相声就是文学加表演,也就是杨鹤通在龙字科招生时说的,相声写下来是一篇通顺的文章。

是文章,就要符合文章的结构,要有起承转合,有人物、有事件。

人物是性格有残次的人物,事件是由残次性格选择行动因而生成的事件。

这里面有对人性的认知,有对内心的挖掘,有分寸的拿捏,有隐藏的悲剧美和放肆的喜剧美。


小朋友积极创作态度可嘉,但方法不对。

没有正确的方法,创作出来的就算不上是相声,最多只能算是对话。

正确的学习方法,老郭强调过好多次:先继承,后发展。因为几百年来能够出喜剧效果的技巧,老先生们已经都总结出来了。


对此,小朋友们往往不太认可。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先导片,演员分组找队长,九龄奔了烧饼,原因是他认为“栾哥传统的东西是很不错,但他的思维不如饼哥和孟哥时尚”。

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九龄和九良搞出个冰凉的《神奇小子的软件》,并且还很不服气,认为是作品太新,“底下的老爷爷老奶奶”接受不了。


其实那作品新在哪了?唯一的“大咔嚓”就是俩人戴面具头套,他们是不是忘了《斗笑社》第一季徒弟们要给老郭戴头套的时候,老郭说的那句话?

“这十八年前、二十年前各大综艺节目用得烂烂的这个东西!”

戴个头套假发可以吸引粉丝狂拍一波照片,但是它不构成包袱,因为它不好笑。

创作是从剧情里产生笑料,而不是先想好包袱,再把包袱串成作品。

相声是产生包袱的河流,观众的情绪随着河水拂过水草,掠过鱼虾,撞到石头,落成瀑布。

奔流是情绪的积蓄,变化是情绪的释放。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好笑吗?

单拿出这句来,它一点都不好笑。但是在《打工奇遇》里,它好笑。

“队长,别开枪,是我!”好笑吗?

单拿出这句来,它一点都不好笑。但是在《主角和配角》里,它好笑。


不够能力创作一个全新作品的时候,拆洗老活是明智的选择,旧瓶装新酒,瓶是技巧,酒是内容。

新手尽量别先创作平哏,平哏难写,更难演。

相比之下,腿子活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拆洗老活,起码能保证故事有起承转合,有基本的人物和戏剧冲突。

9月23号四队“大”字专场的《大审案》,演得完全没问题,但是这个活的格调不高,观看起来略觉尴尬。

到了10月7号“一二三四五”专场,底活是个相声剧。

虽然演员给这个相声剧起了个巨长的名字,但它就是《大审案》,只不过是把《铡美案》也加了进去,变成了《大审铡美案》。

两个戏放一块儿,节目特别好看。

《铡美案》家喻户晓,观众对剧情中的人物很是熟悉,戏里的张鹤帆却懵然无知。

观众知道,角色不知道,于是观众有心理上的优越感,看张鹤帆怎么看怎么觉得好笑——喜剧的观演关系就是这样建立的。

要说新,角色是老的,戏是老的,故事是老的。

要说旧,节目呈现是新的。

对观众来说,节目好看好笑,就够了。

而对演员来说,拆洗老活的过程,也是理解老活的过程。只有理解了,才能左右那个作品。

这才是正确有效的创作方式。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老郭教徒弟是真心实意地教,从来不指弯路错路,但是小朋友往往要用自己的脑袋撞撞南墙,才能晓得师父教的都是对的。

这很正常。

不过,还是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尽早调整,尽早学会正确的创作方法。

因为,相声演员的创作呈现不光是台上,还有台下。

而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演员红不红。

下一篇,我们来讨论为什么有的相声演员基本功很好但不红,为什么有的相声演员基本功不算拔尖甚至还有明显缺陷,却红了。

最近这些干巴巴的理论看烦了吧?再忍忍。

这些都是我的观演感受和思考结果,不写下来就浪费了。

等我絮叨完这阵子,就写你们想看的《心病》。

只是现在的《心病》也不会是以前那个甜甜的《心病》咯。



【修说德云】为什么学相声要先继承后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