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文征明诗碑见闻
大同华严寺文征明诗碑见闻
《文献》 1981年01期 赵一德 唐云俊
大同上华严寺院内南阁廊下,树立着明代文征明诗碑一块。时的正面,有七律诗一首:
太湖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
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
碑阴也有七律诗一首:
涵村道中
宛转层冈带远岑,梅花灿灿竹深深。
人家尽住苍云坞,拄杖时穿玉雪林。
风壑声传千涧雨,晚山着落半湖阴。
刚怜万里城阚隔,终岁不闻车马音。
文征明(1470-1559)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号衡山,苏州人,与唐寅等,被称为吴中四才子。他曾官翰林院待诏,后退居山林,从事艺术创作。这两首诗应是嘉靖五年(1526年),他五十七岁辞官回苏州以后的作品。当时宦官擅权.政治黑暗.文氏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毅然归田,以诗文、书画终老山林。这块诗碑不仅表现他不阿权贵,纵情山水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也表现了他笔走蛇龙、挥洒自如的书法艺术。字迹在行楷之间,飞扬纵横,诚如“仲;帽博击七奔放之中流露出俊逸之态,堪称佳品
这块写江南风光的吴中名士诗碑,为什么会刻于寒北的龙同此碑之碑阴左下角,原有附记小字五行,但文字漫慈.今巳枇辨。近幸见大同业余书法爱好者李光琳同志出示其先辈珍藏的期拓片,才了解此碑的来龙去脉。兹将附记抄录如下:
余督储南畿,驻姑苏。获文衡山诗卷一轴,缙绅见者多雅爱之。或曰:“诃刻之以传诸远。”兹祗役云中理饷,暇日因命都生应麟者模之,以刻于学宫云
时嘉靖岁次壬子春二月既望,临朐口口口口口
原来是山东临朐县某氏在苏州做官时,获得文征明诗卷一轴,众人建议把它刻在碑上,以''传诸远七恰好此人到大同理饷,于是就让一个名叫都应麟的把它模刻成碑,立在学宫。这是嘉靖壬子年(1552年)春天的手。这一年,文征明八十三岁。这件事,充分说明文征明的诗书盛名,已远播天下。此碑清末民初尚在大同府学树立着。府学旧称学宫,遗址至今尚存(在城内东南隅文庙东侧)。“直奉之战”时期,好事者将此碑移存于大同华严寺海会殿内保存。梁思成1933年赴大同调査古建筑时见到它。抗日故争前夕,此碑及朱熹书《周易》文字碑由大同模范小学校长兰效汤等地方士绅又移至城内兰池西侧大院埋藏,得免于毁坏。解放后,大同博物馆根据兰效汤等倡议,才将此碑与朱熹书《周易》碑同时迁入上华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