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09(二)·植物篇

2019-01-09 21:01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昨天回旅馆的时候,感觉门口菜地里种的韭菜跟别处的不一样,所以今天出门时特地拍了一张。然后我发现,它确实不是普通的韭菜。

宽叶韭 Allium hookeri

    与韭菜的区别很大,图中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花瓣的形状。本种花瓣舌状,边缘明显内卷;而韭菜的花瓣三角形,边缘平展。

    本种分布于川、滇两省以及藏南地区,野外状态下分布于中高海拔地带,西南部分地区的居民栽培用以蔬食。以其分布范围来看,有机会接触到这种蔬菜的人恐怕相当少。

    如果早知道这个韭菜不正常,我就点一份韭菜炒鸡蛋,来测评一下两种韭菜的区别。

    继上次看到显齿蛇葡萄之后,我又在画稿溪找到了一种拥有羽状复叶的蛇葡萄,一开始以为是显齿蛇葡萄,比对了一下,不是。

羽叶蛇葡萄 Ampelopsis chaffanjonii

    与显齿蛇葡萄的差异相当明显,本种叶缘锯齿不发达,羽状复叶的小叶数目较少。

    图中个体部分叶片的边缘有切叶蜂裁剪的痕迹,可能是当地常见的青岛切叶蜂所为。

    树上垂下了一株我曾经见过的悬钩子。

宜昌悬钩子 Rubus ichangensis

    在贵州吃过本种尚未完全成熟的果实,过于酸涩,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根据文献记载,成熟的果实味道甜美,对判断果实生熟有经验的朋友不妨试一试,我是不敢试了。

    本种叶片基部深心形,有明显的耳,可以与部分近缘种区分开来。

    一些常见的热带蕨类在当地也能看到。

肾蕨 Nephrolepis cordifolia

    与人类关系颇紧密的种类。不仅常见于南方城市的绿化带和国内各地的盆景中,肾蕨还受到愿意工作者和插花艺术家的喜爱,曾经有一位插花爱好者向我解释过使用肾蕨的原因,但我忘记了。

    路边的光照条件比林下更好,因此,这里吸引了一些不太耐阴的小灌木。

峨眉勾儿茶 Berchemia omeiensis

    叶很大,远远超过之前记录过的光枝勾儿茶。本属大部分种类叶片先端钝头或急尖,图中这样渐尖的种类,即使不是独一份,也绝对称不上多。

    名义上也可以代茶,但没有咖啡因,不能让人快乐。

    朽木上长了一些寻常地方看不到的蕨。

长叶实蕨 Bolbitis heteroclita

    实蕨属是个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应该放到哪里的类群,现在有了APG,它也安顿在了鳞毛蕨科。而本种在实蕨属里也算个奇葩,其他实蕨都长得像个鳞毛蕨,只有这货,几乎跑到水龙骨那边去了。

    路边有很多隔山消,昨天就看到了,今天一直没去管。然后,我在一丛灌木上看到了一棵不一样的萝藦亚科植物。

刺瓜 Cynanchum corymbosum

    花萼的形状很有特色,虽然很新鲜,但看起来就像晒干了一样,有趣。

    果实也很好玩,布满了倒刺,作用可能类似苍耳,但我没看到。

    在当地比较罕见,只见过一两回。

    除了白背枫,另一种醉鱼草也很常见。

密蒙花 Buddleja officinalis

    南方常见的醉鱼草种类,花冠管很长,吸引到的访花昆虫主要是鳞翅目,比如各种蝴蝶和长喙天蛾等,偶尔也有长舌蜂类访花,但由于口器足够长的蜂类体重过大,不容易攀附在花上,此类访花昆虫不是主流。

    该有的菊科杂草当然还是有的。

日本毛连菜 Picris japonica

    总苞外有明显的直立长腺毛。常见的高大草本植物,不开花时与其他菊科植物混同,很难鉴定。

    岩壁上有一棵形态奇异的悬钩子。

锈毛莓 Rubus reflexus

    茎、叶柄、叶背和花萼有浓密的锈色长毛,叶形多变,虽然有点像湖南悬钩子,但本质上并不属于锦葵叶亚组。

    说到毛,我就想到了孙悟空的毫毛。

    说到孙悟空,我就想到了孙悟空也被叫做齐天大圣,接下来找到的蕨的名字里也带一个“圣”字。

圣蕨 Dictyocline griffithii

    尽管看起来有点像上面提到过的长叶实蕨,但这货其实在金星蕨科内,跟旁边的峨眉茯蕨是一路货色。

    这个种的种加词让我想到了剑风传奇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大多数蕨类都有纹理繁复的羽状复叶,这些叶形不那么复杂的种类经常潜藏在几个主要的复叶类群中,除非慢慢遍历,否则很难准确鉴定。

    不想遍历怎么办?试试花伴侣吧,不一定正确,但能够提供思路。

    阴湿的环境里有很多秋海棠,这很平常;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时仍然有正在开花的苦苣苔科植物。

狭冠长蒴苣苔 Didymocarpus stenanthos

    苦苣苔科植物一般来说在各个地区都不算常见,然而,本种在当地的某些特定生境下数量相当多,走几步就能看到一棵。这可能为苦苣苔科大多数种类稀少的数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体型适中的普通苦苣苔科植物被当作草药等,大量采挖;而这类体型甚小,不易被察觉的种类则不难逃过采药人的魔爪。

    虽然我国人民喜欢草药,但不是所有植物都会因为人类的采集而变得稀少。

蒌叶 Piper betle

    胡椒科,胡椒属。虽然用来吃的胡椒并非本土植物,但胡椒属在国内不但有自然分布,甚至有着颇高的多样性。与很多人想象的情况不同,我国乃至周边国家人民食用野生胡椒属植物的历史至少不短于胡椒传入中国的历史。

    本种在南方分布广泛,也是最常被食用的胡椒属物种之一,东南亚的不少风味小吃都用本种的叶子来包裹。我国古人以其果实制作酱料,名为“蒟酱”或“蒟酱油”,有类似胡椒的辣味,供食用。

    恰,都恰,都可以恰。

    在一个竹林稀疏的区域,我找到了一种比较喜欢阳光的悬钩子。

椭圆悬钩子 Rubus ellipticus

    具有三片小叶的羽状复叶是悬钩子属不少常见种类(如茅莓、覆盆子)的共同特征,本种相对于部分近似种类的特点在于:顶生小叶远远大于侧生小叶,椭圆形。更细微的特征相当复杂,一般用来分辨红毛悬钩子等特别近缘的种类。

    密生红色刺毛,最好不要接近,否则衣服不保。

    再往前走是一片空旷的草地,没有乔木,虫子不少,也有一些正在开花的高大杂草。

星毛金锦香 Osbeckia stellata

   以前知道野牡丹科主要分布在热带,但我在广东的时候确实没见过这么多种野牡丹,西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属实不得了。

    英文FOC把所有被覆星状毛的金锦香属植物都归为本种,一般来说,这种归并与大量过渡类型标本被发现有关系。

    其实野牡丹科很有当观赏植物的天赋,但我国人民一般用来吃(食品和中药在我看来差别不大)。

    这个可以有!

    之前的三四种天名精最终让我把不是天名精的东西也当成了天名精。

狼杷草 Bidens tripartita

    鬼针草属植物,相当常见,全北界广布。狼杷草这个亚属与常见的白花鬼针草或者婆婆针等不同,果实不够狭长,也没有用来招引昆虫的外层舌状花。由于舌状花是几乎所有菊科都有的常见特征,很显然,狼杷草在演化中丢失了舌状花,代替其功能的可能是发达而鲜艳的花药。

    虽然是草丛,但偶尔也有几棵灌木,灌木上结了很多果子。

细瘦悬钩子 Rubus macilentus

    PPBC上给出的几张标准图有问题,差点坑到我。

    图中的果实还没有完全成熟,既有甜味也有酸味,我吃了几个,没有继续。

    难得没有被昆虫和鸟类光顾,也许附近人家的小孩也想吃,还是给他们多留点吧,维生素C这种东西,我也不是很缺。

    在抓拍丽金龟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朵小花。

半边莲 Lobelia chinensis

    常见种类,我见过很多次,以前都是在绿化带看到,这次终于见到了野生个体。本种在中医药界的地位好像还很高,还好现在栽培个体很多,不然它就摊上大事了。

    另外,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对称,但它确实是桔梗科成员。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09(二)·植物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