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南京:一周城市生活

南京历史底蕴深厚,但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保守。游客去到南京,去的大多是中山陵、明孝陵、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悲寥而严肃的场合。在金陵生活,总绕不开南京的城门和城墙。有人说,六朝古都南京的土特产是“失败”。如何使南京的城市叙事抽离保守的刻板印象,展现更加丰富和浪漫暧昧的一面?
近日,南京北丘当代美术馆“艺术与地理”项目第一回展览着眼美术馆所在地北极阁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其在中国气象学发展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邀请来自6个国家近20位艺术家与建筑师对这段历史进行访问,以他们各自的感性创作与理论研究回应气候危机时代的紧迫现实。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气象南京:全球气候议题的地方性实践
(文/王越洲,城记播客制作人,本文图片除特殊说明外均为作者自摄)
沿着鸡鸣寺外的樱花大道走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门口,往东拐上坡,不消几分钟就能抵达鸡笼山上的北极阁公园。公园内还保留着中国现代最早的官方气象台之一——北极阁气象台。据记载,南朝刘宋初年在山上建立“日观台”,又称“司天台”,专设官员观测天象气候,是南京有历史记录的第一座气象台。元代增建观象台,明初扩建,名曰“钦天山”。清康熙年间在山顶建阁,因这一区域原有明代建立供奉“北方之神”北极玄天上帝的道观,因此得名“北极阁”。本次“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展览的举办地北丘美术馆坐落在鸡笼山西麓凯瑟琳商业广场半山花园中。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刘林,曾策划过多次关于南京“地形学”主题的展览,他认为南京历史积淀深厚,“钻进历代文人典籍、方志小说确实会看得过瘾,但如果使用不当,对于创作者和观者来说也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
现今的北极阁上,曾为民防工程的美术馆和馆外的消费空间并存,山头被古代神话、道教传统、现代气象科学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个体所笼罩,这是一个多种要素混杂交织而成的空间场域。策展人调取“天气”作为重要的媒介,一面连接的是北极阁所代表的南京地域历史,另一面也抽离出来,面对一些更有紧迫性的现实问题。

另一位策展人建筑师杨乃天则对曾经用于民防工程的美术馆空间进行梳理和对话,通过展厅中临时新建的一组斜墙,将天、屋顶和地面紧密连接,营造出扑面而来的紧迫张力。有斜度的墙暗喻着大气给人的感觉,时而压抑时而欢快。墙体上的各种孔洞,在强化景深的同时制造出作品与观众体验的非线性叙事。

《竺可桢日记》中关于南京的部分记录被置于展厅的各个角落,竺可桢是北极阁中央气象台创建者,也是中国气象科学的先驱,策展人选择了日记中记录天气的部分,将天气和气候作为一以贯之的连接点,将观众和现场产生直接关联。

艺术家温凌的作品来自他陪护父亲住院的经历,他“至今无法忘记父亲去世前那几天的天气,那是春节期间,病房窗外阴郁的天空飘着雪花,带着刺骨寒冷,而病房里很暖和,甚至有些燥热。看着弥留之际无助的父亲和其他呻吟的病友们,我感到绝望”,天气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感知,也承载着特定的记忆与情绪。在展厅中,艺术家将这件作品放置在绘有当时场景的委任壁画之上,让悲伤的雪花晶体从北丘的展厅山体中滑落消散。

天气不仅指向知觉层面的风、雨、云等流动性意象,也有数据层面的风雨云。贺子珂的作品《乱码城市》讲述的是自然之云和数据之云的混沌故事。一场暴雨过后,城市的数据中心陷入崩溃。负责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管理员,化身为一名乘客和一名退休的出租车司机鸿雁,随后,二人在城市、数据、记忆和地质中迷失并逐渐进入更广阔版本的自我,最终却在道路尽头一处记忆中的河滩沉入水中。自然之云和数据之云在此相遇,互相影响,这是否也在暗示我们在数据时代,也需要恢复一些线下的、手工的记录或者工作来抵御“失灵”。
天气、环境也与地区历史和政治变迁息息相关。詹姆斯·班宁(James Benning)的《鲁尔区》标题取自德国著名工业区鲁尔区,影片探索了这个地区的景观、工业遗址以及人类活动的变迁。鲁尔区曾是欧洲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曾经有人调侃流经鲁尔区的一条河流是“混杂了800多种材料的鸡尾酒”,这种苦涩的德式幽默正反映了鲁尔区糟糕的自然环境。
这是《鲁尔区》首次在中国展出,它采用长镜头和静态画面来呈现鲁尔区的不同场景,奇观化的长镜头让策展人杨乃天想起《万湖会议》和《浩劫》这两部讲述二战屠杀历史却没有展示任何杀缪场面的影片,它们通过看似乏味无聊的会议、幸存者的口述采访等画面来将历史和屏幕前的观看者联系在一起。《鲁尔区》不仅是对德国鲁尔区的一次感性之旅,也是对人类与环境、过去与现在之关系的思索。

在《鲁尔区》的展厅外是关注跨国界空气污染的多媒体项目《空气漂移》。城市气味如同城市底噪,城市中的人口、产业和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每座城市的“味道”。《空气漂移》探讨的是地区的有害气体如何逾越国家领空,造成新的污染。这一项目与《鲁尔区》中的高炉场面以及近期日本向海洋倾倒核废水事件形成历史、屏幕和现实间的互文。

子杰在现场即兴创作的南京版挥春

天气云图中一般使用点状虚线来示意冷暖空气交汇面形成的雨带,在展场中,策展人巧用白色乒乓球连成串来实体化这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交汇面。观众走过的风会带起乒乓球串的运动,从而感知到无形的“气”的运动。天气如斯,人、自然、万物和气候互相影响,危与机也蕴藏在每一瞬的气候变化之中。
“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展览无疑是一次开创性的地方性参与全球气候议题的实践行动,历史的天气和自然的天气在北极阁交汇,关于气候的影像、文字和行动又如玫瑰花瓣般,从北丘出发,散落在南京城中。

本周主题推荐
书|《天道与人文》

书|《天文馆简史》

书|《云与大气现象》

书|《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书|《南京城市史》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