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剂量考:由桂枝二越婢一汤谈为何不可能1两=15克
今天说一个方:桂枝二越婢一汤 先看原文: “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一两二铢) 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这个方有意思的地方是“不可发汗”。病人可能是太阳病要罢了,但是可能要出现了太阳阳明并病,就这么个节骨眼上,阳明多点太阳少点,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里热的多,表热的少,这药是表里双解的。重点在于平脉辨证,本来应是脉浮而紧或缓,今反“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因其脉弱已经亡阳,且有化内热之趋势,故此不可再发汗令津液再失。 就大概这个意思。 按照这个想法来看,这个方应该是蛮轻的一个方了,用桂枝麻黄稍去表热,石膏去里热,就这么个意思,本身就是桂枝汤和越婢汤的合方,而越婢汤是治风水病的,也是个发汗的方,这个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要求“不可发汗”,其实还是会出一点点汗,出不多,没有桂枝汤用的出的多,会少很多。 但是若按照1两=15.625克计算,这个方就有点吓人了,1两=24铢,18铢就是11.72克,约12克了。 就变成了 桂枝12克 麻黄12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12克 生姜17克 大枣12克 石膏15.625克 这个方1000毫升煮成400亳升喝200毫升下去,恐怕就不是“不发汗”了,这得是大发其汗!为什么呢?因为这加上杏仁就是大青龙汤的结构啊!又有麻黄又有桂枝的,这不得发大汗出来才怪!而且这用量,按照现在3克=1钱的量,这个剂量已经达到麻黄4钱,很多了,正常医院开麻黄汤、桂枝汤也就这个剂量。 况且此处煎药要求是麻黄一两沸,这和其他麻黄剂要求去二升均不同,说明此处麻黄的量其实就是极小的。 根本不可能用这个剂量的,真用这个剂量,遇到这种脉微弱的病人,恐怕真的是要死人。 若按1两=5克算: 桂枝3.75克 麻黄3.75克 白芍3.75克 炙甘草3.75克 生姜5.4克 大枣12克 石膏5克 这个剂量下去,肯定是非常轻的,可以达到“不可发汗”而轻去表里之热以双解太阳阳明之困的目的。这也可以极好的解释为何是麻黄煮一两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