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书总被束之高阁?|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地挣扎而已。
很自然的,我们会下个结论: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
但这并不是错误,而只是打从开始就对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期望过高。
为什么好书总被束之高阁?
对于阅读,从小到大一个最错误的认知,大概是:遇到不懂的立刻查字典。
英语单词不认识?查字典。
不知道成语的意义、用法?查字典。
历史典故、公式定理、符号术语……别管是啥,只要遇到不懂的,赶紧查资料、搞清楚。
结果是什么呢?
挫败感。
如果用了 1 个小时才读完 300 字的短文,
或者用了 3 个月才读完 200 页的小书,
我们大概会觉得自己太笨、太无知,读书实在太痛苦了。
而且,查字典的行为中断了阅读的连贯性,3 个月之后读完全书,早已忘记前面讲的是什么,也梳理不出框架概要。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好书总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很想读的一本书,买来之后却不敢翻开一页。因为太厚了,担心自己没有时间研读,或者担心太难,自己读不懂。
正在读的一本好书,一旦放下,就再也拿不起来了。因为实在读的太累了,读书已然成了痛苦,难免不打退堂鼓。
我们过于在意那些不懂的细节,以至于忽略了其它可能的收获。
书说:哼,果然是馋我身子,得到了我却让我吃灰。
你说:读书好累,我太难了。
阅读本是一段收获的旅途,但对细节的在意成了阅读的束缚。
如果去逛美术馆,大概不会在自己欣赏不了的作品前过多停留,因为还有很多作品等着欣赏。
如果去旅游,也不会因为一个景点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后面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可以驻足。
可到了阅读的时候,那些不懂的细枝末节却成了拦路虎。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这段话,纠正了从小到大的认知错误。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阅读不必有那么多仪式感,不用准备词典、资料、马克笔,不用挤出一整个周末。
想读,读便是。
不懂的,跳过,继续读。
读累了,休息会,有空接着读
如果值得,那就读第二遍,第三遍。
那些不懂的,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即使不重读,完整读过一遍的收获,也胜过半途而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是真正懂得读书的人,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不求甚解,但求会意。
知道了这个方法后,那些值得读的书,再难再厚,也能轻松翻开了吧?
那些积满灰尘的好书,也能拿出来晒晒太阳了吧?
有人会说,不把一本书逐字逐句读完,不是在糟践东西吗?
旅游的时候,不是每个景点都值得拍照留念的。
阅读同理,不是每本书都值得细读,不是每个章节、每个句子都值得细读。
有人又说,一遍就能读完的书,还要读第二遍,这不是返工吗?
其实:
如果一本书不值得读第二遍,那么第一遍的细致钻研也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一本书值得反复读,又何必在意暂时的不解,和一词一句的得失。
那么,阅读就完全不用查资料吗?
当然不是。
第一遍,遇到不懂的就查资料,是自己给自己设门槛,让自己读不下去。
第二遍第三遍查资料,是在理解整体、有所会意之后,让自己读得更好。
关键在于,是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还是得到森林之后,再去探索没见过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