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笔记】《民族・神话・历史——中国少数民族的前世今生》第一讲

2022-05-15 13:21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第一讲:月明星稀,中原及其边缘的形成

1.炎黄子孙的五千年历史:是神话还是历史
2.中华民族是真实的民族或想象的社群
3.55个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及演变
4.夷戎蛮狄到今天的少数民族
5.核心(汉族)与边缘(夷戎蛮狄/少数民族)同时形成
6.族群研究的边缘理论:边缘决定形状
7.边缘因核心强权而成为边缘
8.当中原帝国成为现代国家,其边缘之地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其人成为少数民族
9.如何理解中国少数民族之现况?
10.《史记》中的历史与神话
    ●汉代史家司马迁(公元前145-90)着《史记》《史记》记载,黄帝打败炎帝、蚩尤统一天下他又四方征伐。东至海、西至崆峒、南至江、北伐薰育。
    ●黄帝及其臣妃有许多发明与文化创作。
    ●他又是后世虞、夏、商、周等朝代帝王的始祖
    ●这些记戴是历史?还是神话?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史记·封禅书》(王明珂老师认为,这个神话的主题便是一种:攀附)
11.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论(对华夏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的挑战)。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
12.满天星斗的文明最后为什么成为了夏商周三代的中心王朝。
13.四千多年前有一个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过程。
14.“月明星稀”并非对于居于核心的中原文明的颂扬。由人类生态角度,文明是集权化政体、阶序化社会之产物,它靠着燃烧被剥削者的膏脂而发出光芒。
15.文明的重要象征:政治威权与制度化暴力
16.月明星稀格局的形成:气候变迁造成人类生态变化,气候变得北方干冷、南方多洪灾及湖泊扩大,人类生存资源匮乏或改变,造成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周边各考古文化的衰亡·也造成中原以被统治者供养统治者的商、周文明。这是人类应对生存资源匮乏的一种方法:让有些人成为被统治者,做得多吃得少,另一些人成为统治者,做得少享受得多。
17.良渚文化后期,水平面上涨,使渔猎文化出现,完成了既有的剥削制度的衰退。
18.中原北方边缘发生了什么变化?
    ●西北方的甘青地区在齐家文化陨落之后,约在距今3700年左右,接续兴起的是辛店、卡约文化人群。
    ●他们放弃过去齐家文化人群那种长期定居、养猪、行农业的经济生活,而开始多养马、牛、羊并经常迁徙。
    ●羊取代猪(人猪共食,人羊异食)以及经常迁徙(远离剥削者)的人类生态意义
    ●在河北、山西、陕西之北的黄土高原边缘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气候干冷化,使得许多人类聚落被放弃。
    ●经过一段人类活动遣存很少的时代后,约在公元前1500-1300年左右.这一滞出现畜牧化、武装化、移动化的人群。
    ●畜牧化、武装化、移动化的人群,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已往南分布到渭水北岸一带。
    ●依历史记戴,周人约在公元前1200左右迁至渭水流域,居于岐山下的周原
    ●他们集结西方诸王国、部落打败商王朝。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建立西周王朝
    ●姬姓周人、姜姓族与秦人都出于戎,周人定居于周原后,逐渐东方化,接受商文化及相关的人类生态体系,并与诸戎部渐行渐远
19.文明的崩溃对于个体未必是坏事
20.姬姓周人、姜姓族与戎人
    ●漠初史家司马遵迁在其所着 《史记. 周本纪》 中有一段对周人族源的描述。
    ●此文献所说的不一定是事实,但我们仍可以看看这文献“到底想说什么”。
    ●“描述的记息”与“流露的讯息”
    ●该文献首先描述周人始祖“后稷”(稷神或农神)出生时的神奇事迹。后稷的母亲为“姜原”。有一天她在野外踩到一个巨大脚印而得孕,生下后稷。初生的后稷被抛弃,因种种神迹让这婴儿活了下来。后稷从小好种植,为帝尧的农官,到帝舜时他受封于邰。后来因夏代末年世乱,当政者不重农事,因此后稷的儿子失去司理农政的家族世业,其族从此转徙于戎狄之间,到了后稷的曾孙公刘时,公刘率族人复行农业,并自漆、沮渡渭水。公刘之后,周人似乎又有数代废弃农事,不务农了。过了七代到古公亶父为族长时,周人又“复脩后稷、公刘之业”,也就是再度开始力行农事。古公亶父对于戎狄来犯一再忍让,最后为避戎狄而迁于岐,老百姓也纷纷跟着他迁来。于是周人从此“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也就是从此定居下来。
21.王明珂老师认为,上述文献强调了三种对立:行农业者与弃农不务者的区分,定居者与常迁移者间的区分,行仁义、爱民者与好武力掠夺者间的区分。
因此,此文献所流露的意思是:周人(主要为其领导阶层)是行农业、定居,并以仁义爱民的人群,戎狄则是与周人相反的人群。
22.华夏的自我表述,与其表述的他者,也就是华夏边缘
23.周人定居于周原后逐渐东方化,接受商文化及相关的人。周王族靠着他们的姻亲姜姓申侯与大骆族戎王间的通婚来安抚诸戎部,同时周人也扶植大骆族中的非子部(秦人的祖先)为心腹,以免受制于申国。公元前900年左右,周孝王想以非子为大骆戎王的继承人,遭到申候反对,因后者便是戎王嫡长子的外公。约120年之后,周幽王改自己的继承人,而当时的申侯又是周王嫡长子的外公。申候勾结犬戎灭西周,周平王赐秦国岐西之地。
24.华夏与其边缘:周室东迁后,进入东周时期。周人扶植的秦国,在西方戎人中扩土,但他们仍常被中原人视为戎。由于西周灭于戎的记忆,以及戎狄持续往南争地。东周时彼此相争的东周诸侯,皆自称“华夏”并彼此认同。凝聚力量对抗戎、狄。以维护共同领域资源。如此形成的“华夏”与“非我族类”(如夷、戎、蛮、狄、羌、胡等)概念,就是后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概念的前身。
25.巴蜀文明是被扼杀的(秦灭巴蜀)。
26.中国人类生态体系的形成:华夏是一个对外垄断与扩张资源,对内阶序化分配资源的群体,并以共同祖先记忆来彼此凝聚。黄帝从多元族群的祖源记忆中脱颖而出。秦与汉帝国,是执行华夏意图的政治体,如此形成初期的中国人类生态体系。
27.司马迁笔下的黄帝
    ●黄帝是后世帝王的始祖-血缘社群的起始
    ●黄帝结束乱世统一天下-政治体的起始
    ●黄帝四方征伐开拓疆域-疆域空间起始
    ●黄帝及其属的文化创作-文化文明起始
汉代史家司马遵心目中的“华夏”:一个血缘政治,疆域与文化统一体,但主要指其统治阶层人群。
28.汉代至魏晋时期,中原史家常建构一种模式化的边疆人群历史。即:一个失败或失意的英雄,由中原奔逃到边疆,而成为本地土著的王,为本地带来文明教化。
29.历史叙事中的结构与符号
    ●东北:殷王子箕子奔于朝鲜,成为本地的王,并为朝鲜人带来文明教化
    ●东南:周王子太伯奔于江南,被土著奉为王
    ●西南:楚将军庄矫征伐滇国,并留此成为滇王。
    ●西北:秦国奴隶无戈爱剑,逃亡到黄河上游,本地羌人奉他为王
中原知识菁英的我族中心主义:一个由本群体出去的失败者,奔于边疆,都可以成为土著的统治者并为他们带来文明。王子、将军、逃奴以及商、周秦、楚等符号,表现华夏对四方异族不同的亲疏感,与将之纳为我族的意图。
30.结语:
    ●“中国、中原”均表达处于四方之中的空间及政治体
    ●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人类生态变迁,造成中原政治体及其边缘;核心与其边缘同时形成。
    ●春秋战国时华夏认同人群出现;随后的秦汉帝国为实现其意图的政治体
    ●被排拒在帝国边界外或被羁縻在边疆的人群,努力改善其边缘地位,从此展开中原与其周边的长期互动


【讲座笔记】《民族・神话・历史——中国少数民族的前世今生》第一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