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康复在校大学生要会逃课?
据说,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小编相信,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过逃课的经历,那么,今天我们就针对康复学子,来谈谈在校大学生的逃课现象。一起探讨在校大学生为何逃课?同时,你真的会逃课吗?
为何逃课?针对这个问题,原因各异,但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点:①学生层面:若从学生自我角度出发,逃课一般因其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及缺乏进取心、精力被投入到了其他非学业的活动中去、同学之前逃课现象的相互影响、或者小部分因课堂学习内容满足不了自我学习要求而选择自主学习。②老师层面:教学方式陈旧,内容枯燥,教学能力不足。③学校层面: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安排不妥当、对逃课现象的执行力度与监督力度不足、教师考核可能存在问题,造成教师轻教学重科研现象。④家庭、社会层面:家庭缺乏对子女学习的监督、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或大学无用论肆起,加重逃课现象。⑤教育制度层面:目前本科生教育阶段普遍以“严进宽出”为主,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懈怠学习之风。
尽管逃课出发点各色各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逃课”二字,“逃课”本身并没有对错可言,关键要看你是否真的会逃课,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我们并不主张逃课,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逃课也是一种技能,也能为你的本科学习与生活增色加分。那么,如何才算会逃课呢?
会逃课=利大于弊: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会逃课,不只是逃课,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我们知道,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辅以积累社会经验,在大学里,大学课程的设置丰富多彩,其中不乏有含金量不高或者与专业不匹配的课程,此时,若该课程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提升的机会时,就可以考虑适当地放弃该课堂,同时有部分学生因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力与自学能力,他们为提高学习效率,也会选择逃课这一途径,以获得更多可支配的自学时间。因此,一般来说,上课≠学习,课堂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课堂有没有给你带来实质性的收获。只要能以更有意义的活动取代,不会丢了西瓜捡芝麻,那便是“会逃课”。
总而言之,对于我们在校本科生而言,不用谈“逃课“色变,也不要下意识认为逃课就一定不是一件百害而无一利的事,相反,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那些对自我提升不大的课程,我们不妨适当地掌握逃课这项技能,充分发挥逃课的优点,尽可能多的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逃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无所获,因此在校大学生不用过于规避逃课,当然也不用过于热衷逃课,所以,一起做一个快乐的“会逃课”的青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