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问题解答汇编》(93)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9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
资本主义有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假定必要劳动时间为六小时,资本家的打算就是把工作日再延长一定的时间,直到工人的体力不允许再延长为止。马克思把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如果工作日内必要劳动时间已经确定了的话,那末,资本家愈延长工作日,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愈多,剩余价值率也就愈高。资本家力图延长工作日,而劳动者则竭力加以反对。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会围绕着这个问题作了几百年的斗争。
但是,工作日是不能无限制地延长的,它要受到生理上和道德上两方面的限制。当工作日已延长到最大限度,不可能再延长的时候,资本家就采用另一种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它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如何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其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时间,只有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但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降低属于工人消费范围的商品的价值,就可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才能达到。
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乃是用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所得到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工人阶级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较普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同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大机器的普遍采用而被广泛推行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因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它剥削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不把劳动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那末作为剩余价值的实体 剩余劳动也就不复存在,从而也就没有资本主义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工作日都必须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出发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为前提的,是以劳动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些前提就无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无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上述两种剥削剩余价值的方法不是彼此排斥,而是被同时采用的。因为每一种新技术的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必然伴随着劳动强度的提高(提高劳动强度是使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更紧张、支出更多的劳动,是一种工作日的延长的隐蔽形式,因此,它也是绝对的剩余价值)。特别是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在所谓“生产合理化”和劳动组织“科学化”的口号下,使工人的劳动达到最高的强度。传送装置自动地控制着和鞭策着工人,使他们的体力和脑力高度紧张,从而使他们未老先衰。在目前的美国,工人到了三十五岁或四十岁,往往就被企业主认为已“衰老”而被赶出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