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第三帝国——“银狐行动”
原作者:Gerd R. Ueberschär
原载: „Der Angriff auf die Sowjetunio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Frankfurt am Main, November 1991, pp. 965-968
翻译:Teutonius
编者按:由纵横史学社翻译组Teutonius翻译完成,文内部队、师等专有名词尽可能按当下常用译法进行翻译,如有缺漏欢迎指正。
北欧的战役与政治
德国在 “芬兰战场” 的行动
挪威山地师在1941年6月22日执行了“麋鹿行动”(Unternehmen Renntier),从挪威顺利挺进了佩萨摩地区后(贝柴摩地区,Petsamo-Gebiet),在未受到苏联军队阻碍的情况下向东开往了苏芬边境的集结待命区。挪威山地师在1941年6月27日向统辖第199与702步兵师埃梅里希·冯·纳吉(Emmerich von Nagy)中将下辖的北挪威参谋分部(Abschnittsstab Nordnorwegen)递交了《挪威防御与沿岸安全任务》的文件(Aufgabe der Verteidigung und Küstensicherung)。
此时挪威陆军最高指挥部所辖的芬兰部队以及上文所述芬兰第三部队的两个步兵师响应了战争动员,芬兰边界部队与伊瓦洛军(Bataillon Ivalo)也在1941年6月22日归入了其下属。1941年6月29日德国与芬兰的挪威山地部队在“为了保护芬兰与欧洲文化而结成的军事同盟”(军事兄弟会Waffenbrüderschaft)的口号下,向摩尔曼斯克方向推进。1941年6月1日发布了36号进攻指令(1941年9月更名为山地-陆军部队36号文件),中部军团进军萨拉-坎达拉克沙(Salla-Kandalaksǎ),南翼则由芬兰第三军向洛乌希-凯姆(Louchi-Kem‘)方向推进。
剑指摩尔曼斯克的“银狐行动”
强化后的第二与第三山地师与芬兰边界军团组成的挪威山地军团(迪特尔将军的山地军)制定了进攻摩尔曼斯克与波里亚尔尼(Poljarnyj)的“银狐行动”指令,重点进攻方向为季托夫卡河(Titovka)与西利察河(Zapadanaja Lica),对于侧翼苏联驻扎在渔民半岛(Fisher Halbinsel,亦称雷巴奇半岛Rybachiy)的军队仅以较弱的第二山地师(恩斯特·施莱默少将)来应对,不过战况很快就显示投入的军力并不足以征服这座强硬抵抗的半岛,以至于陆军总司令部(Armeeoberkommando)7月初在半岛的颈部地段设立了一个固定的防御阵地。第三山地师(汉斯·克莱辛少将Hans Kreysing)朝向莫托夫卡河的行动初期便因道路难以通行而受挫,部分第三师的士兵只得与全体第二师一同跨过季托夫卡河向西利察河前进。东方季托夫卡河上的部队无暇顾及初步的取得的成功,在冻土中缓缓前进,大部分部队人员往往都被投入了修整路面以及运输补给的工作中。在1941年7月6日担任希特勒国防军副官的i. G. 施蒙特上校(Oberst i. G. Schmundt)就已经访问了挪威山地师并向他的指挥官迪特尔将军指出了在进攻摩尔曼斯克行动计划上,存在军队的孱弱和补给上巨大的缺口的问题。接下来在西利察河上的行动遭遇了激烈与损失惨烈的战斗,由于苏联军队的坚强抵抗和北翼军队在利察湾的登陆,1941年7月6日以后对于打破利察河敌军纵深交错防线德希望便破灭了。决定性的原因在于挪威山地军明显缺乏足够的后备士兵,每个山地师仅仅由两个军团组成,这与所谓三线步兵师的说法是相矛盾的。
在利察河上进攻不利以及遭到了巨大亏损以及苏联军队的激烈反击下,1941年7月18日陆军最高指挥部发现了在指挥上陷入囹圄,下令让山地部队暂时停止进攻并且编入新的部队,以赢得重新安排补给与扩建通往阵地交通线的时间,现在快速突破科拉半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法尔肯霍斯特上将(Generaloberst Falkenhorst)与迪特尔将军一再对部队补给的请求终于得到了希特勒的回应,他在1941年7月19日的33号文件与1941年7月30日的34号文件中与先前一样确定了继续对摩尔曼斯克与摩尔曼铁道线(Murmanbahn)的进攻计划,并在1941年7月30日希特勒满足了其要求。为了增强挪威山地部队,国防军最高指挥部(OKW)下令调集了希腊的第六山地师(费迪南·舍尔纳少将Generalmajor Ferdinand Schörner),这支被指派的部队开始在北海上沿着挪威沿岸航行,但由于9月中旬遭遇了英国人的舰队,这支部队被迫停泊在挪威的海岸边,因而这次转移至9月底才得以完成。国防军最高指挥部猜想英国与苏联的军队会从军队的背后,在佩萨摩或渔民半岛登陆,希特勒则恐惧联合舰队在挪威登陆将会阻断从北挪威调集兵力。
直到1941年8月11日沃利蒙特少将(Generalmajor Warlimont)向国防军作战司令部报告了部队实力不足后,希特勒还批准调动挪威一支步兵单位来支援迪特尔的山地部队,为了利用剩下的夏天以挪威的两支步兵军团增强山地部队,在8月初第六山地师抵达之前深入推进击破苏联的利察阵地。基于重新审查未来进军摩尔曼斯克的行动以及赢得处于艰难境地军队的个人印象的目的,国防军作战司令部的炮兵将军约德尔在1941年9月5日探访了山地师,为了增强眼下对利察河的进攻,挪威陆军最高司令部将重点进攻交给山地师并且提供空中支援,1941年9月8日开始利察河上新一轮进攻并在局部地区取得了胜利,而在利察河东部桥头的战斗却没能打破苏联的防线。苏联方面新的部队加入战斗、德军损失大量战斗人员、严重不足的补给以及雪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以至于1941年9月19日在南翼处于广泛包围圈中的第三山地师不得不撤回利察河一边。

对利察河进攻反复受挫,冬季的来临导致补给更加困难,而德国舰队对于在挪威北冰洋受阻的补给也无能为力,但希特勒在9月22日的36号指示文件中依旧通过了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同时间希特勒要求征服渔民半岛也遭到了挪威陆军最高司令部与山地师最高指挥官的抗议,鉴于山地师的战力情况,进攻行动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精疲力尽的部队经历了巨大的人员受损,要求更多、更加迅速的人员补给,此时第六山地师抵达了。1941年8月10日希特勒下达了“鉴于将来几年不利的行动关系”的指令,要求挪威最高司令部总体转向防御并准备冬季战争。
山地师与芬兰边界单位一同关系到“紧急任务”,保护利察和渔民半岛收缩的前线的防御据点,以确保佩萨摩镍矿区的安全。10月中旬开始第六山地师终于交接了第三山地师在利察河西岸与第二山地师在利察湾防御战的任务。1941年11月第三山地师脱离了挪威山地部队并被调往直接隶属于陆军最高指挥部而暂时设立的南拉普兰议事厅(Versammlungsraum Südlappland),从12月起,这支部队便被调回了德国本土。第二山地师则撤退了回去,以作为柯克/挪威地区的军预备队,因为在那儿的第五与第七山地师由于还有没有得到德国方面补充的新装备与派遣命令,而未能及时按计划与第二山地师交换。1941年12月防线上的军队正经受着摩尔曼斯克地区苏军第14军(步兵52与14防御师)激烈的防御战,时处冬季才让渔民半岛与利察得以保全下来。
至此挪威山地师从1941年6月到年末发动的三线进攻,以未能推进并征服摩尔曼斯而宣告失败。由于对方军队即拥有足够的兵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补给与炮击支援的优势,向摩尔曼斯克的推进行动仅仅在到达距离东部边界处40公里利察的桥头堡后便中道崩殂。从陆军指挥部的结果来看,接下来向摩尔曼斯克的进攻也“未取得什么成果”。其中存在诸多原因:比如己方军力的缺乏;对对方力量的错误低估;对地形与交战地带的不正确评估以及过度纵深的目标和中断的补给,都将进攻计划引导向失败的结局。而这两支山地师由于经受了1941/1942年冬季作战的不利环境,伤亡率在整个东线战场中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