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歌姬印象·五年谈

2023-01-12 17:34 作者:uni_Rebuild  | 我要投稿

恍惚梦醒,于是继续书写这个已经写过多次的话题。

因为还是有时效性的,欣赏的偏好品味之类。

还是一样,本文以当下的我为基准,纯主观,不作客观上的优劣高低比较。

 


关于歌姬

之前提到过,一开始接触的是大人气的歌姬,如洛天依、初音未来、镜音铃·连,很容易遇见良曲毒曲,很自然的接受和喜欢。随后听的歌多了,大人气歌姬的歌曲数量也是最多的。

久而久之就成习惯了。

我认为,我喜欢这些歌姬,不大喜欢那些歌姬。相应的形成听歌的偏好。

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抉择,优先选择已经形成喜爱的歌姬曲。

在听歌的同时塑造对歌姬的认知。

单纯论音色,抛开乐曲的纯vocal,对绝大部分的歌姬我都不会有太强烈的情感判断,“ii voice”、“听起来不错”,因为之所以录制成为歌姬,必然说明有保留与使用的特色,这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乐曲具有丰富的种类风格。有些歌姬还在试听时,就很容易判定,“这个声音适合摇滚”之类的。

适合才是好的。纯粹听众的角度,而不去想作品背后制作的难度。声音,若是可以的话再加上调教,与这首曲子相合,如此综合的整体,才算得上合格。

只谈声音,或者说剥离乐曲、调教风格等限制,我能判断出来我最喜欢的歌姬是镜音铃、言和、重音、可不。放在乐曲里,综合听过数万首歌曲的经验感知,最喜欢的歌姬是v_flower,接着是初音未来,歌爱雪,可不,夏色花梨等声音放在哪里似乎都很合的。

不认识或认为不大喜欢的歌姬的作品?尝试着,在机缘巧合、名P或关注的P主使用、名曲考古时,也会听听。既然是兴趣领域的东西,存在高或低兴趣乃至没兴趣都很正常吧?

 


关于曲绘、动画

虚拟歌姬曲,除了音频外,能够直观注意到的是填充整首歌曲的视频。除了采用真人出演的MV,以及实景素材剪辑,常见的视频形式是二次元形象进行歌曲诠释的动画。如去年经常被嘲的张牙舞爪大脸曲绘,又或是地雷女风格,在点击播放之前,观众首先从稿件的封面图片对作品进行感知。默认视频内容是符合歌曲释义的,人类对图画的信息读取往往比其他形式更快,能够迅速地识别这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当注意到近段时间内大热的作品都是类似风格的曲绘,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听之前就失去兴趣。

曲绘、动画对于音乐而言,一般是锦上添花,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让作品的含义变得具体可视,辅助观众想象,也会给观众带来鲜明的印象。让自己的作品被人注意到,很重要呢,当一个作品大热的时候,作品列出的staff也会被一齐欢呼。

印象足够强烈的话,看到曲绘脑袋里就会唱起来了呢。大部分作品使用的曲绘是独一份的,有时候发觉多首不同的歌使用同一张图(大概是免费素材)会引起困惑。

偶尔发现一体机(作品的全部制作由一人完成)会惊叹不已。已知的一体机名P有八爷、匹、暴走P、春卷饭,国内有ilem。P主亲自完成所有工作,很好避免理念沟通上的误差,完成度一般也不错。

前段时间注意到评论区的争论点:一图流。

有时候几张图制作的视频也会被嘲PPT。

个人看法(虽然全文都是个人看法),没什么好坏高低之分,又不是糟糕得不堪入目,觉得“怎样怎样更好”而不满的,大可自己再做个视频,标上【原创PV付】。

曲绘动画之类,都是服务于歌曲才出现的,虽然每个人观赏的重点不一样……我只是来听歌的哦,后台播放也完全OK,所以对被曲绘、PV劝退的人理解不了呢。考虑的是传播上的问题?跟我无关哎。

 


关于P主

一开始基本都是从名曲进行搜索欣赏。眼熟了,同时分析评论经常出现的名字和梗,便记住了很多名P。发现入驻的便关注。自然地,我认为我喜欢的P主有……

完全不听不认识的P主的歌?至少最近两年,我所关注的搬运,只要是歌姬曲我都听。大概是不想自己陷入信息茧房,以及和大众听着一样的歌,说着一样的梗。

比如春卷饭,我所遇到的第一首他的歌,是rap,除了觉得很厉害之外其实完全喜欢不起来,后面大热的曲目才温温吞吞地努力喜欢。再如雄之助,确定取关的理由是注意到了,多数时间里他的曲风我并不喜欢——不是无感,而是不想听。

前段时间终于释然了:我也不一定非得喜欢嘛。无关人气、质量,只以我的感受为准。

承认很好,质量很高,但不是我的菜。注意到这一点很有必要。听歌是种享受,若是人为加上这些枷锁与自我怀疑就是多余。

摘掉自我限制,也允许更多元的作品。

商业化不可避免,尤其对于名P而言。没有那么喜欢的P主,出了非歌姬曲,我基本就无视过去。如giga这样几乎没有让我无感的曲子(再加上本人声音也很喜欢)的P主,只要是他的作品我都飞奔过去。

喜欢的程度不同嘛,也当然。

今年算是正式听歌姬曲的第五年,不算长也不短的时间。我刚关注那会儿,某些up产出了我所喜欢的歌姬曲,然而近年来不再投稿或者创作方向变了。取关不太舍得,或者后来一些言行让我觉得取关也无妨。

中V可以比较直观地感觉出来,因为主要活动也在b站。我现在还在听的中V,与关注的日V等外国P主,比例可能达到一比十。中V不景气,大概很多人看得出来,能接商单的基本也就洛天依。商业化的事情我不好说,但也算间接反映了这个环境。

能触动我的中V可能越来越少。大部分集中在ilem、Z新豪、赛亚sya这些老牌P主,偶尔出现的新人也许会眼前一亮,比如一碗热汤p。

我思考过,是否因为是母语所以对中V的评价更苛刻,挑剔尬的一批或文饰过多的歌词,厌倦温婉小清新或热闹喜庆的曲风,厌烦刷屏应援或整活烂梗。但再想想他国作品也有差不多的问题,只是我听的他国作品更多,匀一匀的基数不同。

良曲被埋没,整活热度飞涨,对不公无可奈何又是刺目存在的现实。创作不易,再加考虑受众……作为听众,我有权利选择听什么,所以也只需要在意我想要在意的内容。环境就这样,也没办法。

渐渐地越来越多P主入驻。凭运气刷到或者通过搬运君的转发知道来了b站,浅听几首确认是想听下去、愿意及时听到新投稿的果断关注。截止22年年底,我的关注数已经超过四百,其中约二百五十位都是P主(含中、他国P主)。

也在思考关注的意义在于什么:不关注,只要记得名字去搜索,或是因为人气很高容易出现在推荐栏,也能够听。若是重要的、质量好的曲子搬运也会转发,不必担忧错过。还有部分理由是,我觉得不大行,不听也没问题。

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听歌上,整理好这些事很重要。

 


关于二创、衍生作品

不会对本家造成严重误解、非低俗恶劣性质的,都算能够接受。

非同质化(原创脑洞)、作品质量都是在意的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到本家刷二创、给二创引流、甚至诋毁本家。

极其冒犯呢,无论那个二创作品如何。二创作者跟本家作者本来就很要好的情况……大概宽容些,但最好还是不宣传。“圈地自萌”这个词应该也能用于这种情境,二创作者需要提醒观众注意的。同好之间的交流分享没问题。

二创应标明本家(来源),因为是从本家借来的素材进行的再创造。

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这样的。

术相关的衍生作,例如商品代言、动画、游戏等,个人基本不感兴趣,处理好版权之类的问题就好了吧。平常生活中注意到一些绝不可能被授权的盗用,除了愤怒、膈应、抵制之外基本也不知如何是好,勉强顶着可能有的奇怪眼光在自己能够传播的范围告知,比如ilem被无良游戏剪辑盗用的普皇。

 


关于……

一直搞不太清楚那些单词的意思,顺带着也在这里写写。


Mix

混音。

是音乐制作中的一个步骤,是把多种来源的声音,整合至一个立体音轨或单音音轨中。这些混合声音信号,来源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乐器、人声或管弦乐,收录自现场演奏或录音室内。在混音的过程中,混音师会将每一个原始信号的频率、动态、音质、定位、残响和声场单独进行调整,让各音轨最佳化,之后再叠加于最终成品上。这种处理方式,能制作出一般听众在现场录音时不能听到之层次分明的完美效果。【来源:网络百科】

 

Remix

重编曲混音。

个人感知中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原曲的感觉保留得较好,欣赏原曲的同时融合了重编者自己的风格特点;另一种则更加自由,甚至可能听起来像是完全不同的两首曲子。所以个人风格会变得强烈呢,像是不同的厨师对同一道料理的处理手法、佐料添加的差异。

指的应该只是曲子上的改变,不包括歌词等变化。

 

Cover

翻唱/翻录。

例如人声歌手与虚拟歌姬唱法等等的差异,不与赘述。

同一位歌姬在不同P主手中,或是同一位P主手中的不同歌姬,造就的味道都可能很不一样。

既然是cover,自然有对应的本家、原曲的说法。默认最初投稿的版本为原曲、原唱。即使是P主本人自唱,也是cover,写作本家翻唱。

可以根据自己的演唱风格等产生一定的变化,如升降调、加减歌词等。

也是个人特点很重要呢,对我而言。一首歌大热之后听很多版翻唱实在有点难顶呢(说的就是你,DECO*27!)……

 

Arrange

改编。

自由度更大。

比较常见的是,将曲子以钢琴形式弹奏(伴奏只以钢琴声演绎)。

 

Mashup

将两首或以上的曲子进行混合。

通常看到的形式是将多首曲子混合成一首的长度,听觉效果意外的和谐美妙。

重要在于拼接的和谐感?做得好会听起来很爽。

 

 


关于资讯

我听歌向来随缘,两三年前才注意到有“动态”这个东西存在,于是把关注的up投稿的曲子逐个放进“稍后再看”,实在太多了便再开个收藏夹放置溢出来的稿件。

一些专门搬运资讯的号,我大概知道,也看过一些转发的内容,但个人认为没有关注的必要,我对圈内的事也不是那么上心,上述做法而能够听到的稿件已经够多了。

有些名P的推特小视频,术浓度够高的话,大数据也会给我看到,所以梗基本也都知道,看术曲整活的时候也能会心一笑。

至于哪个P主前世今生(指用过不同的名字身份进行活动/隐退)这些,不怎么在意,也记不住。没有喜欢到知道得那么详细的必要。就算是我称为“最喜欢的四位P主”,我知道流传较广的那些信息也就够了,我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音乐上,对个人的兴趣很有限。

至于声库发行之类的信息,因为我不是P主,所以也兴致缺缺,大数据可能让我刷到也可能没注意。

 


关于消费

歌姬的官设都挺好看的,不同画师笔下的二创也不错。周边都挺可爱,五花八门的。

有很喜欢的P主、曲子,一些专辑试听也很让人心动,尤其是多位名P的超豪华合作。

不打算尝试制作,所以不存在考虑购入声库的问题。

归为虽然喜爱,但还没到花钱的程度,偶尔头脑发热买点三位数以内的实用周边,也就到此为止了。当然知道创作不易,认为值得的话会奉上三连以及达成完整播放。翻墙去支持没有入驻投稿的本家还是挺困难的,在我的能力范围适当表达我的态度。

 


关于评论、弹幕

有种说法是,一个作品面世,还不算完成,与观众产生交汇互动,才是完整的作品。弹幕直接出现在视频中,辅助观众理解、突出关注点,又或是营造氛围。评论是静态的,更好沉下心观察分析讨论理解。

个人对于应援词句的出现,最初觉得有点意思,毕竟是作为观众对作者的回应。但大规模地刷起来,的确影响观感。梗或应援词传递的都是同样的信息,重复就显得多余且无聊,再考虑到这些重复存在挤占了其他观点所需的注意,作用更差劲了。

想看到的评论,是针对作品、作者意图各抒己见,各个角度层面的观点阐述探讨,以及科普,适度的情绪表达。外语歌很需要翻译,但绝不是机翻!机翻自己看看就够了!没有办法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或不知道是否准确)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

前几天看到篇文章说到,现在人们在社交平台使用的语句有限、空洞浮夸,因为文字能传递的信息很少,以至于想传达真实感情便努力增加表情、标点符号、程度词,结果大家都无法脱离这种膨胀浮夸的表达了,一些极端用语经过滥用变得娱乐化,一个很好的例子:动不动就发“救命”,等到真的需要救命时,别人只会回一句“笑死”。可能比狼来了的寓言更加可悲呢,这种语境下。

好吧,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想看见人话,而不是用烂了的那些词句。喜爱跟反感都大有人在……至少我自己,不想变得只会说网络语言,勉强跟得上潮流能够理解但不想用。

面对一首曲子,认识到自己的感受,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把自己的感受忽视,或藏在了千篇一律的语句里,不奇怪吗?不过因为害怕被审视批判再加上确实没什么可说的而很少发表评论何况弹幕的我也没什么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啦,不影响听歌就行。

 


草草撰写了目前为止对术及相关的个人看法,有需要再补充。

听术占据了我的生活很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可以的一天可以花半天在刷没听过的术曲。更热衷于发现新曲、P主呢,收藏好像变成了一种表示承认喜爱欲尊重的方式而不怎么想返回去听。在生活热情消磨殆尽之前都会听。认真听术的第五年,请多指教(?)


歌姬印象·五年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